潮姑苏出发
古老与现代交融,商业与生活同在,传统与潮流并存……姑苏古城在“稳”中求“变”,在“古”中出“新”,层出不穷的网红打卡点,生生不息的潮流新业态,重塑着姑苏气韵,重构着生活肌理。姑苏发布推出“潮”姑苏出发系列报道,带你一起走进古城,探索姑苏“潮”能力。
漫步在姑苏古城,每一条街巷,每一片砖瓦都映刻着岁月的痕迹,如果你想来古城感受浓厚的人文历史底蕴,不如来锦帆路转转。
锦帆路,原名锦帆泾,是春秋时代吴国子城城濠,相传吴王与宫女乘锦帆之舟游乐于此,故名锦帆泾。又名锦泛泾,以两岸桃李在春日花开时,倒影水中如泛锦而得名。近代填河筑路,但仍保留了锦帆旧名。
锦帆路的文化底蕴大抵从你见到它的第一眼,便开始吸引你前来一探究竟。
从十梓街进入锦帆路,路口就是一栋极具民国特色的小洋楼,现在是苏州市职工服务中心,历史与便民服务在这里相融合。
往前走50米,两旁的绿植掩映下,又是一处有着青砖墙与红棕色木质门窗的民国古宅,因姓名事迹不详,门口挂着“某宅”的门牌,倒也有一丝神秘感。马路对面是兰石小筑,作为苏州市级文保单位,它静静地伫立在锦帆路东。据资料介绍,它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雕花的门框,铜质的大门,是一座保存相当完好的西洋风格建筑。
锦帆路的历史可不仅仅体现在建筑上,这里也留下了许多名人的足迹。锦帆泾上原来有夏侯桥、金拇桥、竹隔桥等。明代诗人高启就住在夏侯桥,明代书法家李应桢住在金拇桥。而近代定居于此的名人,就有大名鼎鼎的国学大师章太炎。
1932年起章太炎多次来苏州讲学,后购得锦帆路新式洋房一所,定居苏州,并在此创办了“章氏国学讲习会”。章太炎故居当年被称为“章园”,西式花园洋房,南部前院为南北两幢西式楼房,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为章太炎当年藏书、著述、会客和生活起居之所,外观立面是中西合璧式建筑,清水砖墙,青平瓦屋面,大门柱子仿罗马式,木门窗既有苏州传统建筑风味,又有国外洋房气息。北部后院国学会遗址建筑已拆除,改建平房五间,为章氏后裔所居,现有章太炎衣冠冢,碑镌张大千绘章太炎像。
如今在历史的积淀下,锦帆路也吸引了各类文艺小店的入驻。街边的咖啡店,浓浓的咖啡香味从店内弥漫出来,吸引了各类潮流达人集聚于此。翻新的玻璃橱窗,泛着暖光的服装店、独具风格的轻食店、小巷深处的画室、安静又低调的黑胶唱片店,正如橱窗上所写的“黑胶与音乐是浪漫的礼物。”这些“宝藏小店”不张扬也不热闹,但走进去总能发现惊喜。
彩绘玻璃灯、实木雕花桌、复古留声机……位于锦帆路126号的肯达美术馆,更是凭借复古奢华的装修、格调十足的美术作品,一度成为苏州旅游攻略热搜词。
美术馆外墙铺满青灰色的仿古砖,共有5扇拱形的木制玻璃门。推开玻璃门,踩在绿色拼花图案的手工水泥砖上,一抬头便能看见一人多高的仿古壁炉,视线接着向右移动,一辆铜制机械单车静静地靠在墙边。沿动线走过去,数对十九世纪中期的桃花心木桌椅置于海棠玻璃窗边,桌上摆放着骨瓷餐具……肯达美术馆绝美的颜值,分分钟让前来参观的游客仿佛穿越回了上个世纪。
从美术馆出来,站在锦帆路与通关坊的十字路口,市井的烟火气便扑面而来。这里有传统糕类小吃店,店门口的板凳上还放着正在滤水的糯米。这里有老苏州喜爱的盛乐面馆,传统的苏式小宽面,让老吃客们赞不绝口。
如果说浓厚的历史是锦帆路的文化底色,那一半文艺,一半烟火的模样则让锦帆路焕发出新的生机,不论你是新苏州还老苏州,相信你总能在锦帆路找到属于你的惊喜与浪漫。
姑苏发布出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