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栗子 童鞋这个问题提得不错,虽然在我们家没有这方面的饮食差异,毕竟我们大年初一都是吃汤圆的,但这个问题我以前也思考过,也趁着这个机会,跟大家聊一聊我的理解。
图片来源:|1080 x 1080(百度图片)南北方农业的差异
其实从最开始我就可以回答题主的这个问题,就我目前查阅网络及书籍的大部分资料所得出的一个结论就是,这跟我们的南北方农业的差异有关。
既然谈到吃,肯定逃不了先谈农业。
中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的三个中心地之一,是粟(北方)和稻(南方),也就是小米和大米的故乡,这两种谷物都在考古工作中被发现过,都在一万年以上。一万多年前的粟是在北京发现的,一万多年前的稻发现于湖南。一万多年前那个时候,也是我国从旧石器时代发展到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开始兴起。
后来分别又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大量用动物肩胛骨制作的耜冠、在杭州水田畈良渚文化地层中出土过大石犁……这些都证明了江南地区稻米文化的进一步扩张与迁移。
《论语·阳货》中记载孔子的话说:“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可见当时对稻米的重视,到了汉代,在江南各地已经广泛种植水稻。
至于小麦,它是世界上普遍种植的粮食作物,原产地为两河流域,伊拉克北部的贾尔木遗址出土了距今八千多年的小麦,而我国甘肃民乐东灰山发现的炭化小麦颗粒,为马家窑文化遗存,距今约五千年。
商代已有食麦的习俗(卜辞里说“月一正,曰食麦”),周代仍沿袭此风,这时候种麦就比较普遍了,许多周代聚落中已呈现出粟麦并重的农业格局。
从这里已经逐渐形成的风俗与习惯接下来会贯穿中华上下五千多年的文明,中华民族虽然统一已久,但这中国地广人多,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音,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在饮食这档事上也就变化无穷了。
不过我们饭桌的主流文化依旧被小麦和稻米所主导着。
上面那一大串是让我们家长自己消化的,给孩子们归纳总结的就是下面这两句话:
北方由小麦文化统领餐桌,包饺子、烙饼、蒸馒头,他们绝对拿手;南方是稻米文化主导全局,煲粥、包汤圆(汤团)、做米糕,简直小菜一碟。
当然,我们能给孩子聊的还不止是这些~
饺子的出现与推广
在饺子这个名字出现之前,都统称之为馄饨的。汉·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方言》说:“饼谓之饨”、“或谓之馄”,表明汉代已有类似馄饨的食品。
这又再一次把馄饨的历史提前了几百年。
图片出自《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孙机/著,中华书局出版
其实在查阅饺子的史料中,有很多地方记载了关于饺子的发明者,是一位名为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的东汉末年医学家。
张仲景画像和铜像
他在建安(汉献帝刘协年号)年间(公元196~220年),被朝廷指派为长沙太守,在告老还乡退休的时候,正赶上那年冬天特别寒冷,张仲景看到很多无家可归的人衣不遮体,因为寒冷,把耳朵都冻烂了,心中十分难受。
回到家后,经过研究,他研制了一个可以御寒的食疗方子,叫“驱寒娇耳汤”。其实就是把羊肉和一些祛寒的药物放在锅里煮,熟了之后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再下锅,用原汤再将包好馅料的面皮煮熟,人们吃了再加上喝了汤,浑身发暖,两耳生热,再也没人把耳朵冻伤了,“娇耳”之名也因此而来。
从上面这个典故,我们大概能推测到饺子出现的大体时间,也就是公元210年前后。这也符合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后来的蜀汉期间庖厨砧板上所出现的饺子事实。
其实在隋初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中就有记载“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可见这时饺子已经开始推广开。
北方饺子、南方馄饨
说到饺子与馄饨的区别,其实前面我们已经聊到了--“何谓饺子,就是把馄饨做成半月形”,按照这种说法其实很好区分。但在民间里的饺子,其实并没有这描述里的如此简单。
就比如我小时候(家乡南通)所吃的饺子,对于上海人来说那不叫饺子,那就是大馄饨,而我们吃的馄饨则是他们的小馄饨,饺子呢就是跟前面所描述的一样“半月形”,只是在我的家乡,却很少有人把饺子包成半月形。
左右两图是我们家一直包的饺子形状,在上海他们叫大馄饨;中上:正统饺子形状;中下:我们那儿的馄饨、上海的小馄饨。
为什么这样?我无从得知~
相对于饺子,上海人对馄饨向来偏爱!就比如老上海人对于弄堂的记忆又怎么会少了那个馄饨担呢!
它如同一座石拱桥,一头是锅灶,永远燃着炭火,另一头是放馄饨皮子和肉馅及佐料的小抽屉,赛过百宝箱。走街串巷的吆喝,如有人唤住,就卸下担子,一手往炉子里丢块柴,一手忙着将抽屉打开包起馄饨,一眨眼功夫,锅里的水也沸滚了,马上下锅。碗筷现成的,加了汤,加佐料,馄饨盛入碗里,再撒些碧绿的葱花,客人站在街头巷尾的风头里吃,非但不觉得冷,一碗下肚,额头还会沁出点汗珠呢,因为上海人还会喜欢在汤里加点胡椒粉。
老上海市井里的馄饨担--图片出自《上海市井》,李大伟/著、范生福/绘,上海文化出版社。
而我们家乡之所以把饺子包成上海的大馄饨状,是不是也是一种南北相连的承启呢?
馄饨是江南稻作文化地区对小麦的礼赞,馄饨还有一帮堂兄弟散落在五湖四海,比如四川的抄手、广东的云吞、浙江临海的偏食……
我们过年吃的汤圆(汤团)
早前,上海人(包括祖籍在浙江、安徽、江苏等省份的上海人)是从大年初一一早开始就吃汤团(也就是汤圆)的,一直吃到元宵,吃了一个还有一个,代表甜甜蜜蜜、团团圆圆!
墨墨出生后的第一个新年中的一餐,汤圆总是少不了的一道“菜”。
汤团白白胖胖圆滚滚的外形极具喜感,吃进嘴里甜在心里。
在上海人小时候,年关将近,石库门弄堂家家户户都会磨一两缸水磨面粉,对于一些祖籍浙江的人家,那里是稻米文化积淀最深厚的地方,过年做汤团理所当然成了一项重大工程,就跟北方人包饺子一样。
只是现在谁也没有推磨沥粉包馅心那闲工夫了,但吃汤团、图个合家团圆的心理需求依然十分强烈,于是每年采买年货的时候,超市冷冻柜里买点生坯回来煮还是非常必要的,也算是一个安慰。
我们最常规吃的黑芝麻馅的汤圆属于占据主流地位的宁波汤圆,若论上海江湖上沉浮百年的汤团,还有两大帮派,一个就是徽帮的鲜肉大汤团,还有就是本帮的菜肉大汤团。说实话,这两种我都吃不惯,可能是从小已经习惯了这汤团是甜的,饺子才是咸的,这咸的的肉馅包进这黏黏的糯米里,我总是有些不适应。
也许上海和安徽人这也是跟我们一样受地域影响,南北交界的长江流域,我们既然可以把饺子包出馄饨样,他们也是可以把汤团包出饺子馅的!
汤圆和元宵的区别
今天还有许多人还搞不明白汤圆/团与元宵的区别,南方人吃汤圆,北方人吃元宵,两者在外形上相似,但做法却很不一样。
左:滚元宵;右:包汤圆。
北方的元宵是按小麦制品的思路操作,馅是甜的,且以百果为主,将桃仁、松仁、蜜枣、糖冬瓜等切碎拌匀,先压成饼,再切成骰子那般大小的颗粒,然后蘸些水后放在盛有糯米干粉的筛子里滚来滚去。馅心沾上干粉后越滚越大,像滚雪球似的,最后就成了外表不甚光滑的园子,也就是元宵了。
我也尝过北方的元宵,相对于我们的汤圆,它比较紧实,皮也厚,少了汤团的一份细腻感,就连一碗汤也是混的,而我们的汤是清汤。
番外篇:汤圆和饺子,可不止是过年才吃
除了过年(包括元宵节)要吃汤圆和饺子,另外我们还需要吃这两种食物的节日那就是冬至了。
在前面,我们就提过关于张仲景与饺子的故事,听过“吃饺子,不冻耳”的说法,得知人们吃了他发明的“娇耳”后,身体变暖,耳朵发热,就再也不轻易被冻伤了,而据说他过世的那天正好是冬至日,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在冬至这天吃热乎乎的饺子,这一习俗一直沿袭到了现在。
北方人吃饺子,而我们南方人,尤其是江南地区,会在这一天喝冬酿米酒、吃糯米团子(也就是汤圆)。
图片出自《给孩子的教养课·中国人的聚会礼仪》:把做好的糯米团子装在漂亮的礼盒里,给做客的每位客人准备一份伴手礼吧!
冬至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公历12月22日左右。这一天,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是北半球黑夜最长、白天最短的一天。
在古代,冬至被当作新年来对待的,需要做的可不仅是吃汤圆和饺子这么简单,还有比如祭天、拜冬……而传至今天,在民间还有的一些民俗,比如还有画九九消寒图、赏梅、献鞋袜……而这些在《给孩子的教养课·中国人的聚会礼仪》中都有详细叙述。
图片出自《中国人的聚会礼仪》--冬至·梅花饺子宴
饺子和汤圆作为中国传统美食,已经走进了千户万家,我们也不仅仅是在传统节日里才吃,平时也会吃。比如饺子,我妈会定期包一些冻在冰箱里,也是为了我们有时来不及或是不方便做饭,放点水煮一下或者蒸一下,一顿快手饭菜也就准备好了。
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我们过年的食物也是越来越丰富,很多美食早已不是节日限定。只是在我们最传统的节日里,我们依然会希望带孩子们去寻找我们童年时候记忆里的传统味道,不仅是对美食的回忆,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
参考书籍和绘本:
1、《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孙机/著,中华书局。中国古代的物质文化成就,是我们这个东方大国五千年辉煌历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本书中共用10个章节分别介绍了中国的农业与膳食、纺织与服装、建筑与家具、交通工具、冶金、科学技术……
2、《上海老味道》,沈嘉禄/著、戴敦邦/绘,上海文化出版社。上海的老味道,是已经消逝或者正在消逝的风味美食,它们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经济状况,也反映了上海市民所处的文化环境与世俗生态。
3、《上海市井》,李大伟/著、范生福/绘,上海文化出版社。
4、《给孩子的教养课·中国人的聚会礼仪》,狐狸家/编著,中信出版社。横跨“一岁一时”,讲述了九场有意思的节令聚会及礼仪:除了前面提到的冬至的梅花饺子宴,还有春龙节的种植聚会、花朝节的春日茶席、端午节的粽子宴、伏日的纳凉会、七夕的露营观星会、中秋的赏月宴、重阳节的辞青聚会和腊八节的腊八宴。
姐妹篇《给孩子的教养课·中国人的成长礼仪》贯穿了人的“一生一世”,讲述了中国人一生中那些最郑重的生命仪式和礼仪。包括求子礼、诞生礼、拜师礼、登科礼、成人礼、婚礼、寿礼和丧礼,这些古代传承下来的爱的仪式,见证了中国人一生中的重要时刻。
这套书可以向孩子传达中国人的生命价值观,以中国人独特的礼仪、教养和生命哲学,为孩子讲好一个个东方故事,更能教会孩子更好地成长,更幸福地过好自己的人生!
我是知乎母婴盐究员 @墨迹年夏
绘本话题下的优秀答主,
亲子游玩家,
常聊些育儿干货和亲子小故事,
关注我,陪孩子一同长大吧!参考地点是门头沟区的东胡林,是北京大学和北京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一同挖的。南方主要是平田,所有用耜较多。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