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大国历史】1-苏联:成立,发展与解体

【大国历史】1-苏联:成立,发展与解体

【大国历史】1-苏联:成立,发展与解体1922年的冬天,一伙人在莫斯科开了个会。这个会议并不重要,不过是几个国家合并了一下,几个小国和一个大国合并,组成了一个新国家罢了。哦对了

1922年的冬天,一伙人在莫斯科开了个会。这个会议并不重要,不过是几个国家合并了一下,几个小国和一个大国合并,组成了一个新国家罢了。哦对了,组成了的这个国家叫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在后世,人们一般把他简称为:苏联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俄语: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简称“苏联”或СССР(俄语),USSR(英语),是存在于1922—1991年的联邦制社会主义国家,由苏联共产党执政。其由15个权利平等的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领土涵盖东欧的大部分。

苏维埃(俄语:совет,英语:Soviet)一词是俄文的汉语音译,意即“代表会议”,“苏维埃”是俄国劳动人民在革命斗争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政权组织形式,起源于1905年俄国第一次民主革命期间,由工人和起义的士兵直接选举代表组成的代表会议,称“苏维埃”。

领导人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

康斯坦丁·乌斯季诺维奇·契尔年科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

历史

革命与苏联成立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俄国的革命形势迅速趋于成熟。1917年3月,俄罗斯帝国爆发二月革命,导致沙皇下台,俄罗斯帝国解体,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并存的局面,两个不同主张的政府一起主政俄罗斯。1917年4月,列宁从国外回国,发表《四月提纲》,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根据列宁的指示,工农红军于1917年11月7日从临时政府手中夺取政权,史称“十月革命”。革命后改国名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简称苏俄。11月7日深夜,全俄工兵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斯莫尔尼宫召开。会议在11月8日通过和公布了列宁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会议庄严宣告全部政权归苏维埃,选举成立了工农临时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正式成立,定都莫斯科。

1917年11月-1918年上半年,苏维埃政权在全国各地逐渐建立起来。十月革命成立最高了国民经济委员会作为全国国民经济管理机关。建立工农红军、工人民警和人民法院。建立工兵农代表苏维埃机关和各人民委员部。1918年1月,召开全俄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批准了《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正式宣布俄国为工兵农代表的苏维埃共和国,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苏联实行土地国有化,消灭民族压迫,废除等级划分、等级特权和等级限制,宣布所有居民统一称为公民,保证了无产阶级对国家和教育的领导。十月革命产生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在无产阶级领导下进行民族民主革命的新时代。十月革命后,各国无产阶级、被压迫人民、被压迫民族争取解放的斗争蓬勃高涨。

苏俄的成立是很艰难的。除了四年内战,苏俄还被迫放弃了沙俄手中的芬兰,波罗的海,波兰,白俄罗斯,乌克兰,外高加索及中亚地区。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英国、法国、日本、波兰、美国等国因不满俄国单方面退出对德国的战争,同时为了抵制社会主义的发展,对俄国革命进行了武装干涉,联合国内的白军,发起了反对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的苏俄内战。原俄罗斯帝国境内的各少数民族趁此俄国内战的良机,也相继建立了数个独立主权国家。经过近4年的俄国内战,在1921年,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的苏维埃红军击败了白军,处决了高尔察克,将邓尼金、弗兰格尔、尤登尼奇等人驱逐出境;并击败了外国军队的联合武装干涉,逼迫美英法从列宁格勒、乌克兰和外高加索撤军,逼迫美日从西伯利亚撤军,保卫了新生的苏俄政权,使其生存下来,且基本保住了疆土。

早在1917年底,列宁就根据苏维埃俄国当时的国内外形势,对未来产生了展望。1918年夏天,随着捷克斯洛伐克军的叛变和国内战争的爆发,苏俄被迫实行“战时共产主义”,国家资本主义也随之中断。国内战争结束后,俄国在1921年春天开始实行了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其实就是国家资本主义。在新经济政策的第一阶段,虽然已开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但还被限制在地方的和非国营的范围之内。第二阶段,国营企业也改行经济核算即实行市场经营方式,全社会都以商品生产和交换为经济运行的基础,经济领域一切经营主体都在市场关系的基础上运作,已形成完整的国家资本主义体制。至此,列宁1918年春天的第二个假设,经过实践的修正和检验,已经变成了科学理论。与此同时,列宁国家资本主义的路线也最终形成。

十月革命后,俄国境内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独立国家或自治共和国。国内战争期间,为抗击共同的敌人,苏俄同乌克兰、白俄罗斯、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建立了军事政治同盟。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和国民经济恢复,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开始,为了统一进行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各苏维埃共和国的共产党提出了联合问题。

1922年12月30日,由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共同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当时加入苏联的有俄罗斯、南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等4个加盟共和国。大会通过的联盟条约规定,联盟苏维埃代表大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苏联人民委员会为执行机关。条约还特别规定,每个加盟共和国都保留有自由退出联盟的权利。这条规定也间接送走了苏联。

有人说,如果不是这条规定,苏联也许不会解体,但这是不正确的。苏联的解体是必然的,是各种矛盾的组合导致的,这条规定只是一个载体,不仅不是这条规定导致苏联解体,甚至可以说是这条规定导致苏联解体前没有内战,而是采用一种“和平分手”的办法,结束了这一庞大国家的存在。

总的来说,列宁是一个很伟大的人。列宁让俄国从帝国主义世界中分裂出来,削弱了西方帝国主义世界的力量,减轻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压力。在十月革命之前,帝国主义世界面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是具有压倒性优势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根本看不到挣脱枷锁独立解放的希望。列宁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对未来的社会主义各国发展功不可没。

斯大林时期

二战前

列宁逝世后,苏联面临着几个十分重大的问题,其中领导人的问题以及政策的转向,也就是如何以何种形式继续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是最严重的。而这两个问题交织在一起,其结果就是,经过了一阵政治斗争与迫害,斯大林最高领袖地位被牢固确立,并且形成了斯大林模式。

列宁逝世后不久,两个“继位者”——斯大林与托洛茨基的冲突便公开化了。为了防止托洛茨基掌握最高权力,也为了利用托洛茨基与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的矛盾,斯大林与后二者结成同盟,与后二者一起攻击托洛茨基。三人一起借口以前托洛茨基与列宁的分歧,很快就成功撤销了他的主要职务。不久,由于建设社会主义路线的分歧,斯大林也设法击败了持反对意见的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

击败了三人后,斯大林提出了他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大体上包括以下几点:1.苏联可以单独建成社会主义,2.经济行政计划化,3.优先发展重工业、4.高积累高投资,也就是要求轻工业和农业为重工业作出牺牲,这也与第三点紧密联系。托洛茨基与季诺维也夫以及他们的支持者反对这样的做法,他们组成了托季联盟反对斯大林,但是他们的方案却是不可取的。于是,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打倒了这些人,并在组织上成功清除了他们。

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共产党对苏联的经济生产方式进行了大改造,并把苏联改造成了一个重工业和军事上的强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经济强国。但是,苏联的经济并没有开发到极致。

1928年1月,斯大林亲自到西伯利亚去向农民征粮,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积极性不足,生产力极低,完全无法支撑苏联庞大的农业需求。由于苏联基层农民积极性太低,斯大林首次提出了集体农庄这一观点,这实际上改变了1927年12月刚刚结束的党的十五大的决议。党的十五大虽然提出了向大生产过渡的问题,但遵循的是列宁合作化的原则,强调自愿,国家帮助,而不是全面推行集体化运动,更没有所谓“集体农庄”这个词。

1928年4月联共(布)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召开联席会议,并没有采纳斯大林关于加快集体农庄建设的决议,而是重申坚持新经济政策。1929年4月党的十六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称,1933年农业中的公有经济的播种面积将增加到2600万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17.5%,承认小农经济还有发展的潜力,要求党和国家给予帮助。但是,斯大林坚持继续沿着自己所认定的道路走下去,个人发动了大规模的集体化运动,从1929年夏天起,苏联进入了全盘集体化时期。稍后召开的党的十一月全会确认了斯大林所制定的方针,改变了十六大的决议。到1933年,99.8%的农户都加入了集体农庄。同时,这也印证了斯大林的一个特点:极度自负,为了达成自己的政治主张,甚至会不按流程实施,而是自己直接派心腹甚至自己来实施。

1932―1933年间爆发了乌克兰大饥荒,有三四百万人在其中死亡,当时苏联推行的农业集体化政策部分加剧了饥荒的蔓延,并阻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乌克兰独立后,西方政治家和部分学者认为1932―1933年大饥荒是苏联对乌克兰的种族清洗和种族灭绝。

1937至1938年被称为苏联“大清洗”时期。在此期间,130万人被判刑,其中68.2万人遭枪杀。不少军界、经济和科学艺术界人士被清肃,苏联境内的劳教所古拉格也大量增多,任何被怀疑为“反动派”或者“间谍”的公民、侨民都会被关进劳教所,甚至被枪决。而且斯大林的清洗运动不仅仅只针对苏共中央,苏联军队高层,也波及普通苏联人民。

进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际局势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法西斯势力的扩张。尤其是德日法西斯在东西两方面威胁着苏联的安全,所以苏联就谋求与其他国家关系的改善来遏制法西斯的势力。“30年代初,苏联提出了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策略思想……苏联大力调整对英、法、美等国的关系……联共(布)中央郑重研究了集体安全的方针和构想,于1933年12月12日通过了关于开展争取集体安全的决议”。所谓“集体安全”,就是与其他资本主义强国在欧洲和亚洲建立一个区域性的集体安全体系。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苏联做了许多外交努力,比如加入国联,与法国、捷克斯洛伐克签订友好条约。但是,英、法、美由于种种原因对法西斯实行绥靖政策,所以苏联建立集体安全体系的设想并没有落到实处。慕尼黑阴谋后,苏联与西方的关系恶化。1939年,苏联与英、法进行会谈,争取建成一个反对法西斯的联盟。但是,由于国家利益的冲突,谈判破裂。所以,不久苏联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日本签订中立条约来保护自身的安全。

二战时期

20世纪3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采用“绥靖政策”安抚希特勒,使得苏联觉得西方国家企图将法西斯“祸水东引”。苏联在多次提出和英法结盟建立欧洲共同防御体系而不果,与此相反,纳粹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却多次向苏联提出希望改善彼此关系。1939年,苏联和德国结盟,秘密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二战爆发后,按照该条约划分的势力范围,苏联以“建立防止德国入侵的东方战线”的名义,出兵与德国瓜分波兰、侵略芬兰并占领东欧部分地区。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被强行并入苏联,此举加速了其周边国家向法西斯轴心国的靠拢,也使得苏联在二战初期颇不得人心。1939年苏联发动苏芬战争,在付出了巨大伤亡的情况下夺回了芬兰占领的土地。苏芬战争充分体现苏联士兵缺乏训练和装备,但同时也让苏联高层重视了武器装备与军备素质的重要性,大力发展武器装备,为1941年爆发的苏联卫国战争打下了硬件支持。

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闪击苏联,苏德战争开始。1941年12月6日,苏军从莫斯科城郊开始反攻,到次年4月下旬击溃德军50多个师,击毙击伤德军80多万人,夺回了60多座城市。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宣告了希特勒“闪击战”的彻底破产,粉碎了德军自二战开始以来不可战胜的神话,也成为苏联卫国战争的一个转折点。1941年至1945年间,英国与加拿大共同向苏联提供了大约150万吨的军用补给品和粮食。

1943年初,苏联红军经过顽强抵抗,获得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后,苏军才在战场上掌握了主动。

1945年,苏联与蒋介石中华民国政府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直接造成外蒙古独立。4月底,苏联红军攻占了纳粹德国首都柏林,柏林战役胜利,希特勒自杀, 德国投降,欧洲战事结束。为赢得卫国战争的胜利,苏联军民付出了2700多万人,也就是战前人口14%牺牲的代价,6个加盟共和国被德国占领,1700座城镇和超过3.1万个工厂被夷为平地,四分之一的国民财富毁于战火。8月8日,苏联对大日本帝国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北部(八月风暴行动),关东军被击毙八万三千人,被俘五十九点四万人。

冷战局面形成

二战末期,苏联和美英就战后世界的格局召开了雅尔塔会议。参加雅尔塔会议的是美、苏、英三国首脑。三巨头经过协商便决定了战后许多涉及他国重大利益的问题。比如“远东问题”,就以牺牲中国的利益来换取苏联在欧洲战事结束后出兵中国东北,对日本关东军作战的承诺。在欧洲事务中更是这样,美英与苏联甚至私下划定了双方在欧洲的势力范围。

不得不说的是,雅尔塔会议对于中国是一个耻辱。雅尔塔会议中国并没有参与,可是会议却决定了外蒙古独立,唐努乌梁海划给苏联这些屈辱的条约。

同时,雅尔塔体系创建了一个双重复合秩序。一方面是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秩序,这是适用于全球的大秩序,而且涉及范围十分广泛,几乎人类生活关涉的所有问题都在其中;另一方面是大国竞争的传统秩序,或者说是强权秩序,主要关涉大国关系及战争与和平问题。两个秩序相互交织、相互制约,构成了二十世纪后半部分的主要政治格局:美苏冷战,两极格局。

1949年8月29日,苏联成功试爆了一枚当量为22000吨TNT的原子弹,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北大西洋公约》签订后,1954年10月23日,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签订《巴黎协定》,决定终止对联邦德国的占领,吸收它加入北约组织,并允许其重新武装。在此情况下,苏联等8国于11月29日至12月2日在莫斯科举行欧洲国家保障和平和安全的会议,宣称要在组织武装部队和建立联合司令部方面采取共同措施以保证自己的安全。苏联、民主德国、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匈牙利、阿尔巴尼亚8国于1955年5月14日在华沙签署了《华沙条约》,并成立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冷战的两极对峙局面最终形成。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宫逝世。

斯大林是20世纪最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一,也是最有执行力的实践家之一。斯大林最优秀的品质还主要体现在,他具有坚韧不拔的如同钢铁般的坚强毅志,能从最困难,最危险,最绝望,最复杂的环境中找到最正确的出路,他具有他那个时代最高深的处世智慧。

从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来看,斯大林的伟大重要贡献是举世瞩目的,而且也是很不容易的。首先在二十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占主导的世界格局中,斯大林带领苏联人民顶住巨大压力,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堪称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是前无古人的伟大成就。

尽管斯大林曾经为苏联历史创造过丰功伟绩,并对维护和保卫世界和平也作出过巨大贡献,但是也不能否定历史,他也犯下过很多重大错误。如,竭力提倡和推行对他本人的个人崇拜,发动"大清洗"运动,大量屠杀和压迫流放反对派领导人以至普通干部和群众,造成了许多冤假错案,这是他对历史留下的一个极大的负面影响,但是也不应该就此而否定他的伟大领袖对当时的苏联和人类社会所作出的巨大历史贡献。

斯大林与列宁共同创建并成功捍卫和发展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世界发展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

在斯大林的领导之下,建成了比较发达的苏联式社会主义国家。由他创造斯大林模式的指导下,苏联在短短的历史时期之内,迅速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实现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时又发展了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初步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并形成了多民族的巩固联盟。

以斯大林领导的苏联为主导打败了德日意法西斯阵营,拯救了半个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人类。

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共产党及其苏维埃政府推动了长达半个世纪的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催生了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摧毁了统治世界达300年之久的西方殖民主义体系,从而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赫鲁晓夫改革

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主谋清除了贝利亚集团,最后成为了最高领导人。1953年9月3日当选为党中央第一书记。1958年兼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

赫鲁晓夫的“去斯大林化”招致中东欧各国的反对,出现“匈牙利事件”,“波兹南事件”等反对赫鲁晓夫政权的事件。事件均以苏联出动军队镇压而收场。赫鲁晓夫时期,苏联科技取得长足发展,赫鲁晓夫重用科技人才,大力发展科技。在航天领域,苏联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于1958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1961年把人类第一位航天员尤里·加加林送入太空108分钟,开辟了历史新纪元,也在美苏太空竞赛中赢得了先手。

1964年10月14日,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苏共中央全会“鉴于赫鲁晓夫犯有主观主义和唯意志论错误”,解除其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职务。次日,又解除其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职务。

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造成了动欧社会主义盟国的政治动荡。此后,苏联和很多国家爆发政治冲突。

1964年,赫鲁晓夫被以不流血政变方式被迫下台,勃列日涅夫出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苏联进入勃列日涅夫时期。

有人说苏联解体是偶然事件,可是苏联解体的种子已经在赫鲁晓夫时代深深埋下了。赫鲁晓夫为什么被后世骂?苏联多少英雄毁在赫鲁晓夫执政期。斯大林,英明的领导人,赫鲁晓夫的老领导,提拔者,被全面否认。对斯大林的全面个人崇拜自然不好,那就因为这个把斯大林的功绩完全否认,这绝对不可取。但是赫鲁晓夫为了树立个人权威,毁掉了民众心中的偶像,毁掉了苏联党政军民的精神支柱。当年斯大林时代的年轻人,在二战中死的死残的残,剩不了多少;赫鲁晓夫时代的年轻人都为他的独裁所反感。社会面临严重脱节。

勃列日涅夫时代是苏联的鼎盛期,经济一度处于苏联历史最高,且增速极快,但是此时苏联急需的,并不是经济财产,而是应该想办法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强化社会主义信仰,从而稳定意识形态。但是,勃列日涅夫没有政治班底,没有政治派系,他只能随波逐流。当时,苏联政局也十分不稳。顶尖的都被迫害了,剩下的都是水平一般的。勋宗本有机会能反转,可他却执意带领苏联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军费支出一直以很高的速度增长。1965~1979年军费开支增长了3倍以上,平均每年递增8%,进入70年代以后,从1972年开始,苏联一跃成为世界上军费开支最大的国家,它在70年代的累计军费开支超过美国20%~30%。苏联军备竞赛对经济的长期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也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在勃列日涅夫时期,一切“创新”“改革”的理念和尝试被扼杀,所有人被迫响应国家号召,不管这个号召是对是错。

1982年起,苏联领导人经历了多次变革。1982勃列日涅夫,1984安德罗波夫,1985契尔年科。四年里,莫斯科红场见证了三任苏联最高领导人的逝世。苏共中央被迫选择一名年轻的,有号召力的人,继任苏联总书记。想来想去,他们想到了戈尔巴乔夫。1931年出生,1952年入党。出生在边疆区的他,很快混到了中央。

1978年,被调到莫斯科,任党中央书记,进入中央书记处工作,接替库拉科夫主管农业部。

1979年11月,当选为苏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1980年10月,成为最年轻的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并成为主管苏联农业部的书记。

1984年2月,戈尔巴乔夫被宣布为苏联第二号人物,成为政治局的核心成员。此时戈尔巴乔夫主管农业、经济、教育、意识形态和外交事务。

1985年3月10日,契尔年科病逝,于苏共中央非常全会上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国防会议主席。

1985年4月的苏共中央全会和1986年初的苏共二十七大确立了戈尔巴乔夫作为总书记的最高领导地位,并确立了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路线。

1987年12月,戈尔巴乔夫访问华盛顿,与美国总统里根签署了历史上第一个《核裁军条约》。

看到这里,戈尔巴乔夫还能算是一个好总书记,可是,后面发生的事情,令全世界震惊。

1988年戈尔巴乔夫宣布苏联将放弃勃列日涅夫主义,减少对东欧国家内政的干涉。他的发言人将这个政策戏称为“辛纳屈主义”。这个政策导致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于1989年内发生了一系列剧烈的“政治地震”(东欧剧变),东欧各国纷纷放弃社会主义道路,退出华沙条约组织。

戈尔巴乔夫在政治上放弃苏联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实行多党制,将指导思想“科学社会主义”改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最终导致了苏共党内和苏联社会的思想混乱。八一九事件爆发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掌握了局势。戈尔巴乔夫同他一起展开了对苏共的清洗。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总统和苏联武装力量统帅职务,并把使用核武器的权力转交给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苏联,正式解体。

随着东欧剧变,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政府也纷纷效仿东欧诸国,意图脱离苏联而独立。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12月25日晚,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缓缓降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宣告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停止存在。我苏联最高苏维埃自行解散,标志着苏联作为一个主权国家从法律和现实中正式结束其存在。

正如冷战表面的稳定下是一触即发的火药桶,资本霸权之下也有红色暗流在波涛汹涌。聚光灯下泡沫般的繁荣和角落里沉默的不公,都将被吞没于这浪潮之中。

鸣谢:

每一位为文稿提出建议的朋友(太多啦不at啦)

每一位支持作者的观众朋友

每一位坚守在报国一线的共产主义战士

每一位为国,为理想牺牲的勇士。

又及:

上一篇: 苏联生于人类最崇高的理想,毁于人类最低劣的私欲!
下一篇: 必背金句 | 苏联建设与改革12句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