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德宽
《人民画报》2019年12月12日
甲骨文的发现对汉字的构造理论研究、
对整个汉字演变史,
都具有重大影响。
(黄德宽 摄影 马悦)
甲骨文的发现对于中国汉字史的价值何在?
在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清华大学教授黄德宽看来,甲骨文一方面展示了3000多年前汉字的原始面貌,让现代人甚至比东汉文字学名家许慎更清楚地了解汉字的历史形态,并纠正了2000多年来汉字字形结构分析的一些错误;而同时,甲骨文能够更好地帮助研究者寻找汉字的历史发展轨迹和演变规律。
(黄德宽等学者所著《古文字谱系疏证》,是第一部全面系统梳理古汉字发展沿革谱系的著作。摄影 马悦)
甲骨文发现的5年后,孙诒让撰成《契文举例》—第一部甲骨文字考释和研究著作;至1915年,罗振玉出版《殷虚书契考释》,大量甲骨文得到考释,卜辞基本可以解读。甲骨文从最初被发现至大量考释、基本可以解读,不过短短十几年的时间,而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等古文字释读往往需要几百年。
学者如何能以此速度攻克甲骨文研究中的基础问题?“得益于中国文字的良好传承。”黄德宽说。
黄德宽说,汉字的延续性,本质上是由中华文明的延续性决定的。文字是文明的一部分,文字会随着文明的消亡而消亡。在几千年的演变中,中华文明的整体形态没有变。尤其是汉代以后,儒家学说经典化。从隋唐设立科举考试制度直至清末,四书五经成为读书人的“必修课”。莘莘学子将经典奉为圭臬,身体力行地诵读和践行。经典的不可改易性,确保了文字稳定地传承下来。
中国文字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成果,早在东汉许慎就撰写出《说文解字》这样的文字学名著。《说文解字》依据小篆文字系统,大体上对汉字来源、构造和字体演变规律有较为正确的认识。到了清代,以著录和考证金石文字资料为研究重点的清代金石学,对青铜器铭文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这种背景下,甲骨文发现后中国文字学者对它并不感到十分陌生,他们能够很自然地融会贯通《说文》和金石学研究成果,这对甲骨文的常见字识读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
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带动了整个古文字的整理和研究。中国文字历史源远流长,历代文字资料素材丰富:西周金文、春秋战国文字等早期文字,保存了文字的历史面貌,这都为文字研究提供了直接且可靠的依据。据黄德宽介绍,近百年来,古文字学者利用甲骨文研究成果,开展文字溯源的探索,把西周的青铜器文字、战国文字、秦代文字等进行断代清理,寻找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在此基础上,综合探索汉字系统的历史发展和内在联系,可以建构汉字系统的一个一个“字族”。黄德宽等学者所著《古文字谱系疏证》—第一部全面系统梳理古汉字发展沿革谱系的著作,揭示了古文字阶段汉字体系内部字际关系,构建了古代汉字发展沿革谱系,这项工作为进一步揭示汉字发展演变规律奠定了基础。
黄德宽形象地比喻说:“文字的内在规定性很强,它内部可以分成一个个‘家族’。我们找到了相关字的‘老祖宗’,然后便能分析出它是如何派生出其他字的。”
(《江陵张家山汉简• 二年律令》(复制)。原物属于西汉时期,藏荆州博物馆。汉魏时期的简帛文书,展示出文字从隶变到楷化的演变过程。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在依据甲骨文等古文字材料溯源中国文字发展演变之后,学者才发现《说文解字》中对文字的分析存在不少错误。
据黄德宽介绍,许慎分析的汉字构造,主要是依据小篆。这些小篆形体都是汉字长期发展后的结果,依据较迟的形体来分析汉字早期的构造方法和原理,错误自然在所难免。殷商甲骨文的发现和深入研究,为纠正许慎分析汉字结构的错误,正确认识一些汉字的构造并科学总结汉字构形原理提供了可能。
“比如‘至’字。‘至’是什么?根据《说文解字》对小篆系统分析,‘至’字是一个鸟向下飞着地。”黄德宽说,根据甲骨文,“至”是一个弓矢射到一个位置。与此相类似,“之”字《说文解字》说是小草从地下冒出来。但在甲骨文中,它是一个脚趾下面加一横,表示脚走到了一个地方,“之”表示“到达”。
“一个是把‘矢’误认为‘鸟’,一个是把‘趾’误认为‘草’。因为在东汉时许慎没有甲骨文可以参考,只能看到小篆,所以只能按小篆的字形分析。类似的这些错误,在甲骨文发现之前是没有人知道的。”黄德宽说。
传统文字学将文字构造法分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六书。但传统文字学并没有讲明哪个时代主要使用哪类文字构造法。黄德宽开创性地提出汉字发展具有层累性,研究汉字应采用动态分析的方法。
“很多人都会以一个整体的、静态的方式来看文字,并不清楚每个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但以汉字发展史的角度,所有的字并不都是在一个时期或一个时代产生的,是不同时代一层一层、一个一个慢慢积累下来的结果。因而我们借用了考古学的一个概念—层累。”
黄德宽说,在层累观点和动态分析方法研究下,能发现甲骨文中形声构字法占有相当的比例,象形、指事使用非常有限,这也纠正了学术上过去认为的形声造字法出现较晚的观点;西周时期汉字构造就以形声字为主体,西周时期新出现的字,80%属于形声字;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字,90%以上采用形声造字法。所以,汉字系统内部早就完成了造字方法的转变,形声造字法早在西周时期就成为汉字的主要造字方法了。
(逨盘(复制)。原件属于西周时期,藏宝鸡青铜器博物馆。逨盘记载了单氏家族8代人辅佐西周12位王征战、理政、管治林泽的历史,对西周青铜器断代研究有重要意义,具有证史补史的作用。摄影 陈建/人民画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