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字演变
二、姓氏读音
拼音:wēng
注音:ㄨㄥ
汉字结构:上下结构
造字法:羽
简体部首:羽
翁的部首笔画:6
总笔画:10
笔顺:撇捺折捺折捺横折捺横
五笔86:WCNF
五笔98:WCNF
UniCode:U+7FC1
四角号码:80127
仓颉:CISM
GBK编码:CECC
规范汉字编号:1992
老头儿:老翁。渔翁。“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父亲:“家祭无忘告乃翁”。
丈夫的父亲:翁姑(公婆)。
妻子的父亲:翁婿。
姓。
鸟颈毛。
三、姓氏起源
第一个渊源于姒姓,出自上古夏朝贵族翁难乙,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启为夏朝君王时期,有个贵族叫翁难乙,相传为翁氏最古老的祖先。
第二个渊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昭王的庶子,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相传,周昭王姬瑕的庶幼子生下时双手紧握,别人怎么都掰不开,惟独周昭王去掰,应手而开。只见婴儿左手手纹象个“公”字,右手手纹象个“羽”字,合起来成个“翁”字,周昭王即赐姓翁,取名弘,成为翁氏始祖。
翁弘始居梁原城,后封任楚国左丞,死后谥号为端明王,墓葬梁原城五里,坟前华表、石犀、石象、石虎、石豹、石鹿等七十二件排列墓前两旁。梁原城在今甘肃灵台梁原镇,梁原离古时周朝初期活动区域周原、岐山及后耒建都的镐、宗周、丰不远,但因距今三千年了。翁氏始于公元前1052~前1002年之间的西周昭王执政时期。周昭王是周武王姬发的曾孙,翁氏的始祖则是周昭王的庶子。如此一来,翁氏的来龙去脉,是更加一目了然。
翁氏后人多尊翁弘为翁氏的得姓始祖。
第三个渊源于姬姓,出自周昭王庶子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料及《元和姓纂》的记载,周昭王的庶子食采于翁山(今浙江定海,一说广东翁源),另外在史籍《姓氏考略》中也记载:“周昭王庶子食采于翁山,因以为氏,望出钱塘。”
该支周昭王庶子的后裔子孙,便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翁氏,世代相袭。
第四个渊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翁吴特氏,亦称翁果特氏、威古特氏,世居巴林(今黑龙江伯力、俄罗斯 哈巴罗夫斯克)、叶赫(今吉林叶赫河、伊通河、伊丹河、东辽河流域)、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Weigut Hala。所冠汉姓即为翁氏。
⑵.蒙古族翁郭里氏,世居宁衮郭罗(今辽宁南部、葫芦岛一带)。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Wenggori Hala,清朝中叶以后有冠汉姓为翁氏者。
⑶.蒙古族翁果特氏,亦称翁吴特氏,世居翁科(今甘肃张掖永固镇一带)、叶赫(今吉林省叶赫河、伊通河、伊丹河、东辽河流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Wenggot Hala,清朝中叶以后有冠汉姓为翁氏者。
⑷.蒙古族翁吉特氏,源出元朝时期蒙古七十二姓翁吉歹氏,世居巴林(今黑龙江伯力、俄罗斯哈布罗夫斯克)。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Wenggit Hala,清朝中叶以后有冠汉姓为翁氏者。
⑸.蒙古族翁科特氏,世居锡喇穆楞(今内蒙古东部克什克腾旗西喇木伦河流域、吉林西部一带)、乌鲁特(今内蒙古东南部兴安盟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Wengket Hala,清朝中叶以后有冠汉姓为翁氏者。
⑹.蒙古族翁尼特氏,亦称倭依特氏,世居察哈尔,后多冠汉姓为翁氏、鄂氏、吴氏等。
⑺.蒙古族翁舍占氏,世居克什克腾(今内蒙古克什克腾)。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Wengsejan Hala,清朝中叶以后有冠汉姓为翁氏者。
⑻.蒙古族翁集尔金氏,世居扎鲁特(今内蒙古扎鲁特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Wenggilgin Hala,清朝中叶以后有冠汉姓为翁氏者。
⑼.蒙古族翁牛特氏,源出扎萨克蒙古翁牛特部,以部为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Wengnot Hala,清朝中叶以后有冠汉姓为翁氏者。
第五个渊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萨克达氏,源出女真巴雅拉氏族,后以地为氏,满语为Sakda Hala,汉义“苍老”,世居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阿扈河(今黑龙江宁安南六十公里处)、叶赫(今吉林叶赫河、伊通河、伊丹河、东辽河流域)、萨克达(今辽宁抚顺峡河流域)、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那木都鲁(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德里倭赫(今辽宁抚顺浑河畔)、黑龙江流域等地,所冠汉姓为多为翁氏、苍氏、仓氏、麻氏、骆氏、李氏、祖氏、高氏、海氏、萨氏、里氏、陈氏、罗氏、老氏、英氏、印氏、巴氏、色氏、臧氏、礼氏、佟氏、陀氏等。
⑵.满族翁尼哩氏,满语为Wengniri Hala,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后多冠汉姓为翁氏。
⑶.满族翁钮啰氏,满语为Wengniolo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叶赫河、伊通河、伊丹河、东辽河流域)、大凌河(今辽宁锦县),后多冠汉姓为翁氏、钮氏。
四、得姓始祖
上古夏朝初建时期,启为夏王,当时有一位贵族叫翁难乙,相传他就是翁姓最古老的祖先。
五、人口分布
从两千九百七、八十年前的得姓始祖翁山王溢,到二十一世纪繁衍在台湾岛上的翁姓子孙,黄帝轩辕氏的这一支后裔,已经衍传了九十七,八代,平均每代是三十年。
以翁山王溢为一世祖,自他以后,台湾安溪派翁氏家族的世系更是井然有序:第二代的翁莆君,生了五个儿子,台湾的安溪派翁氏,是系出他的长子翁伯这位翁伯,死后葬于长安城西的十八里之处,第四代翁大连,是翁伯的长子,由陇西迁京兆郡长安都仁永贵里;第五代翁实,是翁大连的次子;第六代翁素,葬于第安城西十八里;第七代翁仲儒,是翁素的长子;第八代翁逸;第九代翁昶;第十代翁慈;第十一代翁孝山;第十二代翁饶;第十三代翁誉;第十四代翁森;第十五代翁薰;第十六代翁塾;第十七代翁助。
传到第十八代的翁田,正好碰到晋朝末年的五胡之乱,当时官拜冀州刺史的翁田,便带了自己的一家大小,跟随晋朝皇帝渡过长江,在建业(今南京)落籍。这是台湾安溪派翁氏的播迁江南之始。
翁氏的南迁始祖翁田,共有四个儿子,台湾安溪派翁氏是出自其次子翁干。此后,第廿代为翁墀,廿一代为翁元祖,廿二代为翁伦元,廿三代为翁承皎,廿四代为翁盖,廿五代为翁卯,廿六代为翁乾德,廿七代的翁弘,便是长时以来湖南、湖北、贵州、福建、两广、江西、浙江、江苏、及台湾各地翁氏家族所共奉的。翁姓避乱改姓是翁姓的又一来源。翁姓也是姬姓的一个分支,据《元和姓纂》和《六桂堂丛刊》等记载,西周初年,昭王的支庶子孙受封于翁山(今浙江省定海县东),其后以邑名“翁”为姓。唐德宗时期,翁氏有一个支脉何公由中原入莆,卜居莆阳兴福里(今莆田市北高竹庄),为入莆始祖。传入第五世,生下翁乾度。翁乾度在闽国 年间(936年)官拜郎中,娶妻陈氏,生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其六子皆中进士,史称“六桂联芳”。长子处厚,字伯起,宋太祖建隆元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员外郎;次子处恭,字伯虔,宋太宗雍熙二年进士,官拜泉州法曹;三子处易,字伯简,宋太祖建隆元年与长兄同榜进士,官至剑南少尉;四子处朴,字伯惇,宋太祖开宝六年进士,官都曹长判官;五子处廉,字伯约,宋太祖开宝六年与四兄同榜进士,官至大理司直、监察御史;六子处休,字伯容,宋雍熙二年与二兄同榜进士,官拜朝散郎,韶州通判。这兄弟六人同列为进士,地位非常显贵,历史上有"六桂联芳"之誉。
原城,开基祖,因此,上述各地的翁姓,在计算世系时,也有以翁弘为第一世的。我国南方各地翁姓家族的大多系出原城开基祖翁弘,有下列刊载于本省翁氏族谱的序文,可以说明:
常熟派谱序,翁氏之始出自姬姓,自周昭王封庶子于翁山,因以命氏,其有曰弘者,仕楚官左居之原,由弘而下二十七世孙郎鞠公,官泉州刺史,避石勒之乱,始由原城渡江,居浙江之西今,钱塘,仁和,海 ,余姚,慈溪,永嘉…….
闽省莆田派,自弘圆内三十五世传公后,为崇安丹人山派始祖,福清则为四十二世布愈公后,晋江则为四十四世点公之后…….
广东潮州派,四十四世祖弘公,即是南田派十一世迁居潮州之塘孝。为潮州始祖,入旦处休公之四世孙也。潮阳、揭阳、程乡、饶平、惠来、诸子孙皆其裔也。
自翁弘开基原城以后,台湾安溪派翁氏的上代世系,是这样的:廿八代是郓州东平王翁替;廿九代是德州平原王翁存;卅代是食邑五十户的淮南王翁肱;卅一代是会稽王翁迪,卅二代是冀州刺史翁挺;卅王代是礼部尚书翁筠;卅四代是范阳丞相翁昭隅,卅五代是潭州(今湖南长沙)刺史翁就,卅六代是京兆相翁道;卅七代是洪州观察左庶墙;卅八代是金紫尚书翁剡;卅九代是潞州刺史翁福;四十代是邓州刺史翁甫,他的墓,是在思州(今贵州思县)龙宿山之南。
此后,台湾安溪派翁氏的历代远祖,便主要活动于长江以南的地区:四十一代的翁乾,是泉州刺吏,墓在泉州福建寺右边;四十二代是福州观察使翁兴;四十三代是吴郡太守翁洽;四十四代是广陵郡守翁仪;四十五代是谏议大夫翁 ,四十六代是苏州刺史翁晖,墓在吴郡;四十七代是汴州刺吏翁瑜;四十八代是扬州刺吏翁皓;四十九代是铁州中郡守翁赏;五十代是赢州刺吏翁雅;五十一代是江州刺吏翁圯,墓在润州陵山郡;五十二代是太原郡令翁瑞,五十三代是泉州刺吏翁鞠,因石勒之乱,避居浙西。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凤卧镇吴潭桥村、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双浦镇翁家埭村、福建省福州市琅岐镇海屿村、福建省福州市琅岐镇凤窝村、福建省连江县东岱镇一带有、福建省福清市新厝镇凤迹村、福建省福清市江阴镇一带、福建省福清市龙田镇玉瑶村、福建省福清市三山镇瑟江村、福建省福清市高山镇杭中村、福建省福清市港头镇后园村、福建省晋江市大浯塘一带、福建省晋江市英墩前堡村、福建省晋江市英厝头、福建省莆田市黄石镇一带、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埭头镇翁厝村、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灵川镇青山村卜宅、福建省莆田市北高镇一带、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龙门镇一带、浙江省永康市古丽镇一带、浙江省绍兴县钱清镇高地翁一带、广东省潮汕一带、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官浔镇溪坂村一带、江西省樟树市临江镇彻埠村委翁家村、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县大石乡、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县大南镇大南村坳头,浙江省乐清市翁村,江苏省泰兴市翁家庄,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翁山乡,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大溪乡岭底翁家村,江苏省兴化市顾庄村,江苏省兴化市翁果村,重庆市綦江区一带,湖南北部一带,江西省进贤县张公镇翁家村,河南省邓州市文渠镇翁寨村,河南省鹤壁市浚县县后交卸村,浙江省余姚市翁岙村,袁马村,翁方村,城南翁家村,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滦镇翁家寨村,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翁官寨村,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乌丹镇七分地村,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山盆镇一带。
台湾金门县金宁乡盘山村、台湾澎湖县马公市锁港村、台湾澎湖县湖西乡中西村、台湾嘉义县义竹乡岸脚村、义竹村、六桂村、仁里村、传芳村有来自福建安溪科榜翁姓宗族、台湾连江县马祖乡南竿岛、台湾苗栗县苑里镇一带、台湾彰化县埔盐乡瓦磘村、台湾新北市坪林乡。
六、家谱文献
江苏常熟海虞翁氏族谱一卷,(清)翁心存辑,翁同龢等补辑,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木刻活字印本。
江苏吴县洞庭东山翁氏世谱八卷,(清)翁同春纂修,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木刻活字印本。
江苏吴县洞庭东山翁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附翁氏广族名贤谱合二卷,(清)翁遵让等重辑,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辑,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翁氏慈象四房家谱一卷,(清)陈学照初修,清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余姚东门翁氏家乘十卷,(清)翁学濬、翁学涵撰,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统宗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
浙江余姚邑后翁氏续修宗谱八卷,(清)翁忠治等修,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枫林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
湖北武昌翁氏续修宗谱十二卷,(清)翁允兴修,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四勿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四卷。
湖南湘潭翁氏族谱四卷,(清)翁键纂修,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2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湖南湘乡翁氏谱纪不分卷,(清)翁大梁纂,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湖南湘鲫翁氏族谱二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翁观澜纂修,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第一~九卷。
广东潮州翁氏家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翁辉东编辑,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铅印本。
广东顺德翁氏族谱十六卷,(清)翁张宪、翁兴元编,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四~六卷。
广东大埔翁氏族谱,(清)翁锺友序,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87年)木刻活字印本。
香港新界白沙涣翁氏族谱不分卷,(民国)翁玉清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台湾桃园翁氏族谱不分卷,(民国)翁瑞湖等编,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铅印本一册。
义邑翁氏宗谱六卷,著者待考,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翁氏家谱,(民国)翁辉东纂修,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永康黄雾翁氏宗谱十二卷,(清)翁汝銮等纂,清同治十年木刻活字印本七册,今仅存第一~二卷、第七~八卷、第十~十二卷。
永康黄雾翁氏宗谱十二卷,(清)翁林榜等纂,清光绪十七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二卷、第九~十卷。
永康黄雾翁氏宗谱十四卷,(民国)翁海松等纂,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十一卷、第十四卷。
吴县洞庭东山翁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附翁氏广族名贤谱合镌二卷,(清)翁遵襄等纂,清乾隆三十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吴县洞庭翁氏世谱四卷,(清)翁先声等纂,清光绪七年修,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桐峰翁氏宗谱,主张饿待考,清朝年间六桂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三卷。
海虞翁氏族谱不分卷,(清)翁同酥等纂,清同治十三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常山双峰翁氏宗谱不分卷,(清)翁康崤等纂,翁家衍纂,清同治十二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
常山、江山双峰瑞石翁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七卷。
广东顺德翁氏家谱不分卷,(清)翁荫田修,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浙江余姚东门翁氏家乘二十卷,(民国)翁监明纂,民国二年(公元1912年)统宗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浙江诸暨蕙渚翁氏宗谱,(清)翁元茂总理,清光绪三十一年伦叙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今仅存第二卷、第四卷、第六卷、第八卷、第十一~二十一卷。
浙江诸暨蕙渚翁氏宗谱十八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间伦叙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今仅存第一~三卷、第六卷、第九~十卷、第十三~十四卷。
福建霞浦翁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六桂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
翁氏宗谱,著者待考,梅桂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三卷。
浙江定海翁州紫薇庄墩头黄氏宗谱不分卷,(清)黄式三修,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稿本一册。
浙江龙游青山翁氏宗谱四卷民主者待考,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
七、郡望堂号
郡望
临川郡,三国的时候吴国置郡,在江西省抚州至南城一带。
钱塘,也写作钱唐,是一个古县名。秦代的时候置郡,在浙江省杭州市。
堂号
资善堂,宋朝时期的翁甫,在资善堂当教授,监守登闻鼓院。对于皇帝的问题的回答,都会让皇帝感到称心如意。
赐鱼堂,唐代时候的翁洮,被任命为员外郎,后来隐居不愿意作官了。皇帝想召他回朝廷做官,他于是作了《枯鱼诗》作为回答,皇帝看了诗以后,知道他绝对不会复出了,于是赏赐给他很多曲江鱼。
六桂堂,京兆翁氏乃君王苗裔也,王即位三年,时游大山,山顶十一面,环居有百姓。一日,王遇汪氏女,山名赐曰:汪山,王封汪女为妃,号汪山夫人,王与妃同游汪山,忽见白虹贯日,妃歉然不安,遂感有孕,经十二月,诞生男子,双手握拳,啼泣三日,宫监奏王。王令香水沃其手。手即开,左手握公,右手握羽,合为翁字,遂赐姓翁,因妃见虹而孕,取名曰弘。此乃为翁氏受姓之源,翁氏先姓,盖肇于兹,翁弘后封楚国左臣,坟塟梁之原城五里。翁氏自此,兴于梁之原城,绵於京兆。根据众多族谱史料记载翁氏六桂并没有分姓,六桂之父翁乾度:生六子,六子俱登科,乃吾之民族,正统六桂堂。
源自3000年前周文王的后代翁氏,在历史上一直是春风得意,神采飞扬的。这一点,可以找到许许多多具体的证据。例如,翁伯是一位名登《史记货殖传》,以贩脂而富倾县邑的大富豪;唐僖宗时的翁洮,更是皇帝嘉慕不已的一代高士,以一首《枯木诗》谢绝朝廷的征召,千百年来传为佳话。
满清末年那位颇思有所为的光绪皇帝,有一位“师傅”翁同龠禾,是人们所熟悉的历史人物之一,他是光绪皇帝实行新政时的中心人物。文章道德,备受后人的敬仰。
得生堂,翁得林先生。相传清末时期国家动荡不安战乱绵绵,翁得林先生率其族人由山东迁往今日的江苏高邮县三垛镇,抗战时期一部分人再迁高邮县卸甲镇伯勤乡设立祠堂,至今已繁衍九代余人。宗谱为得、万、士、家、正、永、连、昌、盛。
八、字辈排行
翁氏一支字辈:“仁义维在子孝父宽家道从伦万代传芳”。
莆阳京兆翁氏谱
莆阳京兆翁氏谱
贵州翁氏一支字辈:“万殿荣福桂定国善”。
浙江镇海骆驼桥,翁氏行第(五十三世起):浩文益良,觉汝尚应,士(元)廷成守,克(兆)学经(文)史(传),维在志远,大光家国,建德立名,万世同庆。
台湾金门:“康饶守能宗继承维廷俊乔高腾永耀君德亨文明克绍光前世崇美允兴隆立志宜端正嘉端乃丕昌”。
浙江温州:“存诚志德世延日永景昭祥瑞家国茂阴诚福时进”。
浙江诸暨蕙渚:“循律徽序,乾谦楠寿,儒宗道统,仰祉景行,贤良方正,经纬文章,孝友忠信,恭顺和厚,诚敬懋著,福德全昌”
四川南充仪陇:“允大炳世泽德茂定显扬辅国忠哲柱传家礼义昌智敏继祖业清高福寿康品贵益英俊宽惠可成良”。
湖北十堰市:“良至义以可养芳耀有如益林朝国治仁天昌荣文兆祥建基大道立功明堂博哲腾睿锦华嘉美元和康佳欣宇”。
吉安丰蔚 君圣呈启 政德永庆 弘阳浩权
湖北孝感市:(旧谱字派)是:承先启后,致之立行,端方正直,德修业勤。
(旧谱字派)是:前贤泽贵,福瑞祥祯,文学彦俊,仁杰家兴。
重庆奉节:“德茂定选阳传家礼仪昌”。
福建沪港迁台:“孙建业其有德子修道以成名士登科必读书家为养是良谋”。
福建福鼎迁台:“珠台国伯鸿魁兴应永浩吉时迪寿”。
福建永定迁台:“初征芳子建崇阳大德相承世泽长妙读古来皆宝重伦常允迁愈无疆”。
福建晋江迁台:“际应世元孝悌忠信温良恭让德礼乃立修身齐家治国临民光于朝庭”。
福建福清迁台:“元亨利贞廷启文明克绍宗德兆庆升平”。
福建平和迁台:“明开昭奕世礼仪振扬名攒绪千秋业延锦鼎显荣”。
福建同安迁台:“金起允慎碧文世汝南望忠必仲西大克梅冰皇垣银□柳同兰义方须教子崇美开远运扬名远代期”。
福建上杭:“德光祥发远功懋庆贻长大启思恒盛善承自永昌”。
湖南岳阳一带:“光中习福远,枝茂秦在庭。“
江苏高邮:“万世加增永年长盛寿”
九、姓氏名人
翁郡,汉代学者。
翁承赞,字文尧,唐代福建莆田县人(今莆田市),乾宁年间(西元894-898年)进士。唐末累官秘书郎、右拾遗。五代后梁时官至左散骑常侍、御史大夫,后授闽国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晋爵晋国公。曾咏梅花诗:"忆德当年随计吏,马蹄终日为君忙。"
翁肃,字彦恭,宋代崇安人,官至朝散大夫,与翁彦约、翁彦深、翁彦国三兄弟及翁延庆、翁蒙之同姓同乡同朝,皆居高官,时称六桂同芳。
翁德广,宋代人。淳熙年间(西元1174-1189年)任溪县知县。朱熹曾奏荐之,称其"不务赫赫可喜之名,而有肯肯爱民之实。
翁难乙,翁万达,明代兵部尚书。
翁方纲,(西元1733-1818年)字正三,清代大兴县人,进士出身,官至内阁学士。精金石考据之学,亦擅长词章、书法。曾任鸿胪寺卿,预千叟宴。
翁同龢,清朝时期江苏常熟人,管至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物衙门大臣,光绪帝师。
翁方纳,清朝时的著名书法家、金石家。在朝廷担任内阁学士。
翁春,清代诗人。
以上资料为荀卿庠在网络收集整理,为宣传国学蒙学教材识字为主,了解家族历史为辅,更多资料、更多姓氏在收集中,欢迎建议与留言……
-----------------------------------
徐-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滑姓汉字演变过程和滑氏起源荀卿庠整理
袁-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乐-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殷-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和-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