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向很喜欢读历史,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同时,我也对中国的股市和金融行业有着浓厚的兴趣。《股惑》这本书恰好能将这两个兴趣点结合在一起。这本书介绍了1872~1998年期间中国的股市演变过程,比较详细的回顾了近代金融市场大的历史性事件和几次股灾,完整的记录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和股民反应,对于当下的投资者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晚清篇1872年股市大回调
五口通商之后,外商陆续在上海创办各种企业,发行股份证券。最初,在近代中国股票市场兴起投资热潮的是国外的银行和金融公司,交易的是外商企业所发行的股票。随着对华贸易的发展,股票价格也开始水涨船高。参与交易的大部分是外国商人,也不乏一些洋行买办。不过,普通中国商人还是寥寥无几。
1871年11月后,股市出现了第一次大幅回调,到1872年大盘价格蒸发了1/3。之后一段时间,股票交易一度低迷。因此,1872年,算是中国近代历史中第一次股市大回调,只不过受到影响的主要是外国商人,与中国股民基本上没有太多关系,因此不被算作是第一次股灾。
“晚晴第一股”轮船招商局
1862年3月,旗昌轮船公司成立,由美国人创立,股权结构中,旗昌洋行(美资商行,以贩卖鸦片起家)占三成,其他外资占三成,中资占四成。公司成立后,发展迅速,不久就几乎控制了长江沿线的航运业务。
为了不让中国的商贸物流被外国商人垄断,在李鸿章的推动下,轮船招商局于1872年12月19日在上海洋泾浜以南的永安路成立开业。公司仿效外企实行股份制,由清政府拨款一部分,其余的由首任总办朱其昂负责招股筹款。不过初期因为无法得到华商的信任,招股成效甚微。
于是,李鸿章只得临阵换帅,提拔了当时上海两名富商买办唐廷枢、徐润担任招商局的管理层,这才让形势有所好转。唐、徐二人自掏腰包带头入股,带动了华商跟风投资。同时,通过强制分红的策略,进一步提升投资吸引力。在他们俩的共同努力下,轮船招商局的经营逐渐的走上了正轨,并且迅速占领旗昌公司的市场份额,导致公司股价跳水。最终公司卖身于轮船招商局,退出中国市场。
此后,轮船招商局经营向好,利好消息频传,股价也随之上涨,吸引更多国人购买股票,投资热情被逐步点燃。随即,国人开始了浩浩荡荡的股市投机(赌博)之路。
1883年近代第一次大股灾
轮船招商局招股成功带动了上海股份公司的发展。各类“矿局”——矿业公司纷纷仿效其模式建立并发行股票。一时间上海“公司”林立,他们的股票价格也水涨船高。到了1882年上海股票市场的投机风气就有了苗头。比如,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矿务局的股价从100两票面价值涨到了280两上下。当时,股民们购买股票基本上都是盲目的跟风炒买,根本不做大盘和基本面的分析,纯粹是投机赌博行为。
到了1883年(光绪九年),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民投机的时代,股票成为人们街头巷尾讨论的对象,股价也在上涨到匪夷所思的高度后猛然下跌。
导致此次股灾的原因有很多:
1、1877年以来国内货币净流出,国内市场流动性差
2、天灾加上战争影响,整体经济形势不好
3、钱庄高杠杆放贷,供投资者购买股票
4、洋行收回拆借给钱庄的钱,导致大量钱庄破产
到1883年11月份,股票均价跌至上一年的五分之一,跌势在1885年3月才稳定下来。
这次股灾让散户遭殃。投资大户同样也未曾幸免。晚晴知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在此次股灾中损失巨大,钱庄倒闭,两年后,郁郁而终。
1910年橡胶胶泡沫
20世纪初,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橡胶的需求量激增,价格随之上涨。在伦敦的股票市场上,橡胶种植公司的股价受到热捧。这个趋势随即蔓延到了上海股票市场。大量橡胶公司开始在上海上市募资。1909年,借助着报纸的广告推广,炒买橡胶股票的热潮逐渐开始。
1910年,橡胶股票的价格走上了疯涨之路,价格节节攀升。国际游资也在利益驱使下加入这次疯炒。橡胶公司的新股发行一票难求,一个小时就被抢购一空。其中不乏一些弄虚作假的空壳公司。但是此时的投资者全然不顾,甚至有些人都不知道橡皮(当时人对于橡胶的称呼)为何物,也都参与了股票的抢购。这种情形相比当下股民们热捧新能源、锂电池股票有过之而无不及。股价成倍的上涨,除了普通股民,钱庄、洋行和金融机构都深度的卷入了这次投机潮之中。1883年的股灾已全然是过眼云烟。
到1910年5月,橡胶股价停止上涨,并开始回调。7月,国际市场的橡胶行情也开始下跌。紧跟着橡胶股票的价格急速下跌。其中兰格志公司的股票与高点时相比下跌至1/16。
接下来的一切就是1883年的重演,大量钱庄倒闭,股民倾家荡产、妻离子散,每天都有人吞鸦片、跳楼、跳黄浦江。
正如黑格尔的那句名言:人类从历史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人类没有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
受股灾的影响,上海应承担的支付“庚子赔款”的款项无处筹集,到了1910年下半年,晚晴政府迫于压力开始了救市,以政府所收盐税作为抵押,向外国银行借款300万两白银,救济市场。
这次股灾还牵连了一家名叫川汉铁路公司。股灾致使钱庄破产,导致公司款项无法收回。外加朝廷决定将原本是“商办”的川汉铁路收归国有,并且以收归后的铁路权作为抵押,向欧洲银行借款。消息一出,民怨沸腾,著名的四川保路运动因此而起。朝廷别无选择,只得派湖北部队进入四川镇压。最终,由于湖北军力空虚,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为晚晴统治敲响了丧钟。
因此,说橡胶股票泡沫是压倒清朝政府的最后一根稻草也不为过。
民国篇1921年的金融风暴
一战结束后,中国工业进入一段动荡和增长困难的时期。国际游资找不到出路,被逼入了投机市场。从1919年下半年开始,游资大举进入上海股市,炒作棉纺公司的股票,导致股票大涨。投机风潮的日益高涨可以从股票和期货交易所数量的骤增中可见一斑。据统计,交易所的数量从1921年9月的70家,增长到年底的136家。有的交易所发起人凭空认购巨额股票,然后几家交易所之间互相配合,炒高股价。
与此同时,民间大量的信托公司集中于此时注册成立。他们与交易所合谋,一方面以信托公司的股票充当交易所的投机筹码,一面用交易所的股票向信托公司抵押借款,筹集巨额资金炒高股价。再加上普通股民看到有利可图,纷纷拿着全副身家在高点投入股市。如此,股价扶摇直上,成倍上涨。
金融泡沫的顶点出现在1921年年底,此时,货币流动性下降,利率飙升,市场缺钱,股价也在此时开始跳水。到了1922年初,交易所接连倒闭解散。受此牵连,银行也接连关门歇业。上海滩再一次陷入一篇凄风苦雨的股灾之中。
毫无意外,金融风暴受害最深的还是普通股民。股民跳楼、服药和跳海的不绝于耳,历史悲剧再一次重演。
“蒋总裁”的金融从业史
有一件有趣的历史,很多人或许都未曾听说过。民国日后的“蒋委员长“在20世纪20十年代曾有一段弃军从商的经历,在上海从事证券投机买卖。只不过这段投机经历只维持了三年多的时间,不是十分成功,而且在1921年的金融风暴中损失惨重,因此很少有人提及。
“孤岛”股市繁荣
1921年股市风波以后,中国的股市热度开始放缓。市场出现了”有行无市,鲜有成交“的一段时期。直到1938年下半年,日本占领上海后,股票交易量不降反升。尤其是在1939年二战爆发后,大量避险资金逃向上海,使其成为游资汇集之地。金融活动、各项事业在战争中的上海畸形繁荣。
1940年1~2月,上海的外商股票投机空前狂热,股价又一次扶摇直上,每天刷新纪录。当时的游资普遍选择上海这个投机天堂牟取短期利益后,再逃往国外。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后,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全面接管上海租界,外国股票被取缔。就这样,第一波的股市繁荣戛然而止。然而,外商股票唱罢,华商股票却又登场。在这个不合时宜的抗战时期,不合时宜的被占领区上海。1942年华商股票逆势上涨,股价直线上升,有股票竟在这时上涨了33倍之多。与高涨的股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公司的基本面。受战争影响,公司的产量在不断萎缩,然而这丝毫没有影响投机者的投资热情。上海股市成为了当时游资的战争避难所。
到了1944年上半年,股价开始大幅波动,这是大户纷纷套现离场的信号。这一切以1945年日本战败,国民政府重新接管上海,并勒令停止一切证券交易活动为标志结束。
1946年,国民政府重新启动证券交易。此后几年,虽然股价维持了持续上涨,但是相比于数万倍增长的物价,股市的保值和升值属性也无从说起。1949年以后,“人民”取代“股民”,股市暂别中国,在90年代才再次回归。
香港股市篇1973年香港伪造股票案引发市场奔溃
1972年是香港股市异常繁荣的一年,不断流入的国际游资,加上不断聚集的本土资本,合力推高了股价。大量的地产公司都是在这一年陆续在香港上市,包括李嘉诚的长江实业。宽松的银行信贷为股市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当时,股票已经成为的民众茶余饭后议论的焦点。政府为了抑制市场过热,制订了各种规定限制股票交易,结果都是效果甚微。
到了1973年,一件伪造股票的新闻经报纸报道后,引发了股民的担心和恐慌,导致大量卖出股票。结果这种恐慌性抛售由小变大,产生了连锁反应,从而引起更大范围的抛售和股价暴跌。偏偏这时候银行没有处理股市风波的经验,收紧银根,减少贷款发放。随即,股市出现断崖式的下跌。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导致了全球的石油危机,让全球陷入二战后最大的一次经济萧条中。危机推动了香港股市的进一步下跌。恒生指数从1972年的高点1774点,到1974年年底的150点!!!
这次股灾中,国际游资及时获利了结,赚的盆满钵满;上市企业也融资颇丰;损失惨重的还是普通的股民,被股市和楼市轮番收割,成为这次金融危机的牺牲品。
1987年美国股灾导致香港股市连锁反应
1987年10月13~14日,在美国,关于向企业并购征税的提案,和贸易赤字高于预期的利空消息影响下,美国股市开始大跌。受此影响,香港股市也出现大跌。10月20日,为了躲避全球股市下跌的浪潮,香港联交所决定停市四天,暂避风头。停市期间,港英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救市举措,比如向期货交易市场提供20亿港元的贷款,银行宣布降低利率,地产大亨计划回购股票等措施。
然而,市场并不买账,停市四天后重新开市的10月26日,股市仍然是自由落体式的下跌。10月27日,北京方面决定支持香港股市的新闻出现在各大媒体。中国银行同意向香港提供13.3亿港元的救市基金。但是即使有内地资金的支持,香港股市的跌势也未曾停止。直到1988年年初,恒生指数才开始企稳回升,这次股灾才算结束。
股灾使无数的财富在短时间内人间蒸发,改变了无数香港人的命运。电影《甜蜜蜜》里面的女主角李翘就是在这次股灾中亏钱后,被迫去做了按摩女。
1987年股灾后,港英政府也对此进行了反思,随后发布了著名的《戴维森报告书》,以此来规范香港金融市场。
1997年亚洲经融危机
说起亚洲金融危机,就不得不提索罗斯,这个就算是不懂投资的人,也对他的名字如雷灌耳。而他也正是亚洲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
1997年,以索罗斯为代表的对冲基金开始做空泰铢,导致泰国外汇储备大幅缩水,而后不得不废除固定汇率,改为实行浮动汇率。因此,货币价格大幅下跌,由此引发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
此时的香港刚刚完成的政权交接,本以为国际对冲基金不敢做空港币,然而对于港币的攻击在10月20日还是开始了。股市随即跳水,20个工作日内恒生指数跌去了接近30%。
到了1998年8月,新一轮的“金融战”开始打响。国际资金开始沽空港币和恒指期货。作为应对,香港政府动用外汇基金救市。双方你来我往,抛空买入相互博弈。最终,背靠着中央政府这个强大的后盾,香港才侥幸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幸免。
1998年9月到11月,股市风暴的余波在香港渐渐平息,恒生指数止跌企稳。香港有惊无险的度过了这一次亚洲金融危机。内地由于股市未对国际市场开放,因此没有受到金融危机太大的影响。不过当时的中国金融市场还处于一个相当初级的阶段。股市经常出现暴涨暴跌。主要的原因包括:第一是机构大户操控市场,大户坐庄炒作。第二是银行违规资金入市。第三是证券机构违规透支。第四是新闻媒介推波助澜和不实宣传,误导股民。第五是股民投资心理作祟,跟风炒作。
回顾中国近代的数次股灾,每一次危机都能促使金融监管机构重新反思金融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提高抵御类似风险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还是一件有促进作用的事情。然而,对于普通股民来说,资产大幅缩水,辛苦积攒的积蓄短时间内不翼而飞,着实是一件非常不幸的事情。更有甚者倾家荡产,妻离子散。然而,细细分析每次危机,部分股民盲目投机、跟风炒作、追涨杀跌,不在金融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在吸取经验教训,不具备最基本的金融常识,一次次的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从这个角度来说,股民对于自己的损失拥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当经济基本面和股价相背离,泡沫迟早破碎。如果不能牢记股票历史给我们的教训,相同的灾难还会再次发生。让我们以史为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