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影响
殖民地经济
长期的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导致本国工业几乎没有发展,一味以输出原料为贸易主要形式,并形成强大依赖性。常此以往就会形成畸形发展的殖民地经济。在20世纪50年代各殖民地半殖民独立运动时,取得主权独立的国家往往在经济上并没有摆脱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依赖,在经济上依然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控制,保持了殖民色彩,成为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利用全球贸易的主导地位和有力的竞争,打压没有市场竞争力的原殖民地国家原料价格,抬高工业成品的价格,形成价位“剪刀差”。随著77国集团的成立,这种价位差的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并没有消失。
文化冲突
在一些伊斯兰教或其他宗教及思想占据统治地位的国家,对外来文明及他们所信仰的宗教往往相互敌视,互不认同。其中在中东地区和东亚的表现尤为突出。在中国和日本,占有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及皇权至上思想遭到民主思想及基督教等文化思想的冲击,其统治地位遭到挑战。有时外来文化可能会与本国文化思想相融合,形成一种独特的、包含有多元结构的新思想,借以推动社会前进。但这种冲突有时不仅会存在于文化思想界,而是以政权更替、武装起义等极端手段来表现。无论最后文化冲突的结局如何,都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进一步削弱本国文化的影响力。这种对立现象一方面被认为是促进世界文化交流、摒弃不文明现象、教导落后文化的积极手段,但也有大量的观点提出这种对本国文化思想的摒弃是社会思想混乱、流血冲突乃至暴乱等危害国家安全问题的根源。
思想社会运动
出于对国家安危的考量,部分国家的思想激进分子采用引入先进科技、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技术的手段来推动本国的改革。这种改革的成功国家将转型为新的资本主义国家,摆脱原有的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但有时改革会遭到本国保守封建势力及有敌意的外国干涉下失败,反而加强了本国殖民地化趋势。同时部分国家在改革时引入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意图将本国引入共产主义道路。
民族自卑心态
随著20世纪中叶世界殖民体系的不断瓦解,取得主权独立的国家中,由于国内矛盾尖锐、经济萎靡不振,或者国家经济发展出色,但人民精神上并没有相应的发展,社会上出现了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特殊的心态。这种心态一方面表现为对本国前景持悲观态度,认为国家没有能力摆脱目前的困境,应当以改变社会形态的方式来解决现有困难;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极端的激进派:排斥外来事物、拒绝国际合作,片面强调本国的优势,反权威主义。这种观点认为以上两种心态同出于本国历史上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时期对民族自尊心的严重打击,对国家强大极为关注,希望本国能够成为世界领袖,从而对现有社会的反差产生强烈不满而造成的不同表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