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暴君这个词,相信大家能轻而易举地想到几个名字,如:商纣帝辛、隋炀帝杨广等。诚然,封建统治的性质决定了我国历史上存在许多暴君,但这些被史官盖棺论定的暴君真的是十恶不赦的统治者吗?
并非如此。
拿刚才我们提到的隋炀帝来说,历史上,真实的隋炀帝着实做过许多丰功伟业,这些功绩足以让他名列史上十大有为之君里。
那么,为什么后人还要对杨广存有那么多的偏见呢?
笔者认为:这完全是因为他的劣迹被史官无限放大所致。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个话题,隋炀帝的黑锅从何而来?他的“人设”为何被史官扭曲?
隋朝是个短命王朝,而杨广则是这个短命王朝的第二任统治者。所谓隋炀帝,其实,则是这个皇帝的谥号,是唐朝统治者追谥的。以隋朝正统(杨广之孙杨侗)的叫法来看,杨广的谥号为“世祖明皇帝”。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应该称杨广为“隋明帝”,而不是“隋炀帝”。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皇帝生前有过哪些丰功伟业。
从史料的记载来看,杨广是个颇有政治抱负的理想主义者。在杨坚改立太子事件中,我们就能看出杨广颇能隐忍,他的智商和情商都很高,绝不是后人认知中的糊涂皇帝。
杨广登基之初,曾主张修建贯穿南北的大型工程——隋大运河。除此之外,汉末逐渐荒僻的丝绸之路也被杨广重新打通,东西方贸易恢复正常。
此外,杨广还推行了科举制,让普天下的寒门子弟有了上位的机会。在军事方面,这位皇帝亦颇有建树,在他的戎马生涯中曾三次远征高丽。
这样的功业,不管放到哪一位统治者身上,都足以被后世歌颂万世。然而,杨广却没能得到后人的赞誉,后人选择性地对这些功在万世的建树视之不见。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位统治者急功近利、好大喜功,以至于,在完成那些丰功伟绩的同时,消耗了太多民力,所以,他才难得到时人的理解。
京杭大运河是一项影响了未来千百年交通的大型工程,但是,这项大型工程却颇耗民脂民膏。修建大运河的过程中,每年杨广都要征调上百万个民夫。
此外,在三次远征高句丽的过程中,杨广每次都倾全国之兵赶赴辽东,给老百姓带来了极大的负担。所以,活在隋朝的老百姓,完全有资格说杨广是一名暴君,但活在后世的人却不应该这样评价杨广。
因为,杨广做的事功不在当代,不论是京杭运河还是疏通丝绸之路,都是为后世谋福的事。可以说,唐初的盛世便享受到了隋朝的余利。曾看过一篇统计隋唐两朝生产力、人口、粮食储量的文章,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隋朝的国力十分强大,甚至,超越了贞观、开元时期的盛唐。
所以,谁都不能否认,杨坚、杨广两父子为大隋盛世做出的努力。
后人对杨广存在偏见的原因还有一个,那就是杨广涉嫌谋杀父兄。在《资治通鉴》和《隋书列传》中我们能看到这样的记载,杨坚大病未愈时,入宫的杨广调戏了父亲的妃子宣华夫人,一怒之下的隋文帝拍案而起,痛骂道:“畜生何足付大事!独孤误我!”并打算重新立杨勇为太子。
杨广听说这件事后,立即先下手为强,将父亲的两名亲信柳述、元岩草逮捕入狱,随后更是派属下张衡谋杀杨坚。(《通历》称杨坚被张衡刺杀,《大业略记》则称杨坚被张衡毒杀)在杨广登基上位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假传父亲的遗诏,胁迫兄长杨勇及弟弟杨谅自杀。
干掉了这两名竞争者之后,杨广仍不满足,大业三年时杨广还杀掉了杨勇和杨谅的子嗣。后人对杨广的偏见,大多源于其杀父杀兄的恶名。不过,记载这些情节的史料大多是唐人所撰,所以,可信度非常值得怀疑。退一万步讲,弑父杀兄这种事在唐朝皇室里屡见不鲜,杨广与这些后来人比起来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罢了。
还有记载,杨广少好学,喜欢诗文。其文初学庾信。他虽是北人,所作却可雄视南士。薛、卢之辈,自然更不易与他逐北。像他的《悲秋》,又像他的《春江花月夜》都是置之梁祖、简文诸集中而不能辨的。又有‘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的数语,曾为秦观取入词中,成为绝妙好词。”王夫之评杨广《泛龙舟》曰:“神采天成,此雷塘骨少年犹有英气。”
从前文中的种种我们就能看出,真实的杨广是一位有为之君,他不能得到后世的赞颂是一种遗憾。正因为杨广是国家斗争中的失败者,所以,胜利者便揪住他的劣迹不放,给他扣上永远无法抹去的污名。毕竟,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若想通了这一点,我们完全没必要跟随史官的思路贬低这位有为之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