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近20个崇佛皇帝: 汉朝的汉明帝刘庄、南北朝的梁武帝萧衍、隋朝的隋文帝杨坚和隋炀帝杨广、唐朝的唐太宗李世民和唐宣宗李忱、女皇武则天、宋朝的宋太祖赵匡胤、 元朝的忽必烈、明朝的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恭闵帝朱允炆、清朝的顺治皇帝福临、康熙皇帝玄烨、雍正皇帝胤禛、乾隆皇帝弘历。
佛,讲究一个“缘”字。 中国历史上的“佛门皇帝”弘扬佛法,与百姓们建立了佛缘,使得佛法在中土兴盛!
01、汉明帝刘庄
最早引入佛教的人
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信佛帝王是东汉第二位皇帝——汉明帝刘庄。
刘庄的佛缘源于一场梦。
据说在派员去印度取经的前一年,即公元64年,刘庄夜寝南宫,梦金神头放白光,飞绕殿庭;次日,得知梦中神为“佛”,遂有《资治通鉴》上所记载的派遣使臣去天竺求佛的事情。
当时派去的使臣一个叫蔡音,另一个叫秦景。
蔡、秦二人到西域大月氏国(今阿富汗)时,正好遇到在大月氏国传教的天竺高僧迦什摩腾、竺法兰。蔡、秦邀二僧到汉讲佛,还用白马驮载来一批佛经、佛像。
永平十年(公元67年)一行四人抵达都城洛阳。
刘庄为此敕令仿天竺式样修建寺院,遂有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寺院——白马寺。
刘庄这段求佛故事,史称“永平求法”。
02、梁武帝萧衍
四度出家为僧,开创汉地素食先河
梁武帝萧衍在位四十八年,以佛法治国、整理内政、文教,是南朝政治、文化及佛教最兴盛的时期。
梁武帝曾四度在同泰寺出家,大臣都将他赎回。
梁武帝撰述的《断酒肉文》中坚誓素食,并下诏宗庙不得用荤食祭祀。中国僧众素食之风从此建立。
梁武帝受菩萨戒,有“皇帝菩萨”之称。
梁武帝常行普同供养,曾多次开设大规模的斋会,如无遮大会、平等大会、盂兰盆会等。
梁武帝也热心于佛教教理的研究,著作有《涅槃经》、《大品经》、《净名经》、《三慧经》等义疏百卷,其佛学造诣深厚,有以见之。
03、隋文帝杨坚
僧师抚养长大,最喜寺院钟声
隋文帝在冯翊(陕西大荔县)出生,由般若寺智仙尼师抚养长大。
七岁时,尼师告诉他:“儿当大贵,从东国来,佛法当灭,由儿兴之。”十三岁时,隋文帝才回到父母家。
隋文帝性喜简朴,喜欢寺院里的钟声,偏好豆类制品,曾自言:“可能前世为一修道人。”
文帝登位后,尼师已圆寂,不仅在群臣前屡次提及尼师的德行,并且亲自作传纪念,对尼师孺慕之情油然可见。
文帝在位期间建造寺院共3792所,抄经46藏132086卷,整理经典3853部,造石像大小106580尊,修复旧像1508940尊,对佛教事业的护持不遗余力。
04、隋炀帝杨广
授菩萨戒,广建道场
隋炀帝是文帝的次子,笃信佛教,为扬州晋王时,曾延请天台智顗大师到扬州,智顗大师为他授菩萨戒,法号“总持菩萨”,他也敬赠“ 智顗大师”名号,相惜之情,传为历史上一段佳话。
他曾创建两所道观及慧日、法云二佛寺。
其中,慧日道场会集了当时江南佛教界高僧,并且迎请三论宗嘉祥寺的吉藏大师入寺住持,是为江南一大盛事。
另外,他也在长安建日严寺,高僧彦琮、智脱、法澄、法论、智炬等,皆曾住此大振法雷,讲学之盛,冠于当世。
05、唐太宗李世民
深入经藏与玄奘大师相见恨晚
唐太宗护持佛教,崇敬三宝,历代罕见。
玄奘大师西行求法回国后,太宗对他的精神敬佩不已,几次劝请大师还俗辅政,但都被其所婉拒。
后来,太宗为玄奘大师建弘法寺,寺内设置翻经院,一切经费由国家供给,成就玄奘大师的译经事业。
唐太宗自身也深入经藏,曾研读《菩萨藏经》,致力于菩萨道的实践;并亲赐《瑜伽师地论》序,刻于石碑,即闻名至今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文”。
太宗于驾崩前,专注于佛法研讨,不仅感动于佛法的妙理,甚至表示与玄奘大师相见恨晚,未能好好弘传佛法。
06、大周女皇武则天
跪迎高僧,建龙门石窟
武则天信仰佛教,精通义理,承继太宗、高宗时的护佛事业,使得唐朝尊崇佛教的热潮如日中天,功德难量。
她自己也曾被安排到感业寺出家。
武则天是个虔诚的佛弟子,武则天即位后,即下令奉佛教在道法之上,僧尼处道士、女冠之前,她以五戒教育世人,并以佛法治国。
义净从天竺返国时,带回近四百部的梵本经、律、论及佛舍利三百粒。武后亲自到东门外跪迎。
武后深具才华,文笔流畅,尤其她所写的“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千百年来,为佛子所赞颂不绝。
武后曾“助脂粉钱二万贯”,开凿龙门石窟奉先寺卢舍那佛,并主持开光仪式。
07、唐宣宗李忱
一度出家为僧,曾与黄檗禅师机锋
唐宣宗在位虽仅十三年,但他精勤治道,惠民爱物,堪称明君,尤其从谏如流的精神,足以媲美唐太宗,所以赢得“小太宗”的美名。
为了逃避唐武宗的杀害,曾经一度出家多年,他与禅门高僧黄檗希运禅师有过一段论道广为流传。
当他还是沙弥时,有一回,见到黄檗希运禅师在拜佛,于是对禅师说:“禅师!你常开示大众说:‘不作佛求,不作法求,不作僧求。’请问禅师,你现在拜佛,到底在求什么?”
黄檗禅师听了,赏他一个耳光,说:“不作佛求,不作法求,不作僧求,当作如是求。”
“你直接说当如何求,又何必动手打人?太粗气了!”李忱申辩说。
“这是什么地方,容你在此说粗说细!”
李忱言下大悟。这一则宣宗与黄檗禅师之间的论道,流传很广,成为禅宗著名的公案。
08、宋太祖赵匡胤
雕刻中国第一部佛经总集
宋太祖赵匡胤即位不久,便下诏诸路保护寺院;敕令用金字、银字书写佛教经文。
在宋太祖保护佛教的政策下,建隆元年这一年便剃度僧尼8000人。
接着,宋太祖又派行勒等157人前往印度,求取佛法,大力弘扬佛教。
宋太祖利用最新技术,派内官张从信在益州主持雕刻大藏经,这次刻经,前后费时12年。
最初刻制佛经5000多卷,后来又增刻1000多卷,共达13万块雕板。
这部佛经因刻于宋开宝年间,所以被称为“开宝藏”。 又因刻于四川,故又称 “蜀版大藏”。
这是我国第一部佛教总集,也是当时最全的一部佛教丛书。
09、忽必烈
把佛教定为国教,大力兴建寺庙
忽必烈汗执政时期, 极力扶持佛教,为佛教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忽必烈汗抛弃了成吉思汗关于“对各类宗教不得偏向”的遗嘱;
二、信仰上接受佛教;
三、 政治上给佛教各种荣誉、地位和特权,使佛教成为一个享有很高地位、很大权力的特权阶层;
四、 经济上对佛教实行特殊优待,支付大量资金兴建寺庙,进行佛事,大力扶持发展佛教;
五、制定各种法律,保护佛教的特权地位、特殊地位和利益。
10、明太祖朱元璋
当皇帝的和尚
在中国帝王中,唯一的,也是最正宗的和尚出身的皇帝,只有明太祖朱元璋,像刘庄、萧衍、杨坚他们实际上都不曾出过家。
朱元璋能从当年的一个小和尚,成长为大明王朝的开国之君,这实是一个奇迹。
朱元璋与佛结缘,是因为穷,是最无奈的选择。
出家时朱元璋只有17岁,当和尚不多久,因为灾荒没吃的,寺内也呆不下去了,只好出去化缘。
在化缘的路上,朱元璋得了一场大病,险些死了,幸好得到仙人的指点帮助,才免去灾难。
从《明史》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对自己出家当和尚的历史,朱元璋并不觉得丢人,但他神化了这段历史,虚构出“二紫衣人”出来。
11、明恭闵帝朱允炆
遁入空门
因为有了朱元璋出家的一段经历,大明王朝的帝王多与佛有缘。
如明神宗朱翊钧就是一位十分相信佛法的皇帝,其死后尸体侧卧状葬式,有学者分析就是缘于佛祖释迦牟尼涅槃时所取姿势。
在明帝中,最后以僧人身份了结一生的,应该是第二任皇帝——恭闵帝朱允炆,这也是中国盛世帝王中的唯一。
12、顺治皇帝福临
精进参禅,数度想出家未成
顺治皇帝坚信自己前世是僧,是金轮王转世,号“痴和尚”。
顺治亲政后,对佛学十分感兴趣,先后邀请一些著名僧人到皇宫讲经,在历史上,与玉琳国师的往来被传为美谈。
他曾说自己的前身一定是僧人,因此“每次来到寺中,徘徊久久不愿离去”。
顺治一生笃信佛法,死后也依据佛家仪式火化。
个人精进参禅,数度想出家未成,著名的《赞僧诗》,表达了他对出世修道的欣羡。
13、康熙皇帝玄烨
迎请高僧,出版藏经重振佛教
康熙皇帝在位六十年,将隐于山林的高僧请至京师,使明末以来衰微的佛教,重现生机。
他振兴佛教,出版藏经(于康熙五年,即西元1666年,开版《续藏》237部、《又续藏》189部,至康熙十五年,全藏始完成),并拨款重修普陀山普济寺、金山寺、天竺碑文等。
他曾说:“能仁之量,等于好生;佛道之成,关乎民隐。 将使般若之门,随方而启;仁寿之域,举世咸登。”
自谦弱冠之时,研诵经史,未暇读览金经贝叶,尊崇佛教之风,油然可见。
14、雍正皇帝胤禛
直透三关大禅师,编制禅宗语录集
雍正自幼喜读佛典,广交僧衲,深通佛理,于康熙五十年(1711)在章嘉国师指导下连续禅坐,最后大彻大悟。
雍正历来被公认为中国帝王之中唯一真正亲参实悟、直透三关的大禅师。
雍正继位登基以后,于政务之暇,不惜以九五之尊,躬自升堂讲经传法,自号圆明居士,刊行了最权威的禅宗语录集——《雍正御选语录》。
15、乾隆皇帝弘历
刻印我国最大的钦定大藏经《龙藏》
乾隆皇帝对佛教最大的贡献是刻经及翻译事业的发展。
乾隆三年(西元1738年)完成了我国历代各版钦定大藏经中部帙最大的《龙藏》,共1600余部7千余卷,工程的浩瀚,古今少见。
乾隆二十二年(西元1757年)作《如来大藏经总目录》;二十四年,编纂汉、满、蒙、藏四译对照的大藏全咒;
其后,又以十八年的时间,即自乾隆三十八年至五十五年,将汉文大藏经译成满州语,对于藏经的刻印有卓著的贡献。
禅者Changer说
佛法走到今天,有些现象是不敢想象的。
每当想起释迦牟尼佛是太子出生,还有后来的达摩大师、安世高、金乔觉等,都是太子出生。
没有哪一个教派,有如此多的帝王护持、信奉。
佛陀出生在皇宫,出生以后就是太子,他可以不作任何努力就继承王位,还没有继承之前所有人间的美好都可以享用不尽,他却要放弃。
而我们今天绝大部分人所有的努力都是在追求佛陀丢弃的东西。
他们舍弃一切荣华富贵,只为追求觉悟,救度众生。
因此,我们看是一群什么人在追求真理很重要! 没有慧根,也要会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