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是指处于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群体对某些社会现实和现象的主观反映,是群体性的意识、思想、意见和要求等的综合表现。一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成员思想上的统一。而要达到社会成员思想上的统一,首先就必须了解和掌握社会成员的思想动态。因此,加强舆情信息工作,及时掌握舆情动态,积极引导社会舆论,是维护社会稳定和执政党
执政安全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的要求。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紧密联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实际,努力提高做好新形势下舆情信息工作的能力,及时准确地掌握社会舆情动态,对于维护党的执政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总体上说,执政安全主要体现在稳定的社会环境、坚固的群众基础、科学执政的能力等方面。而舆情信息工作在维护稳定的社会环境、巩固党的群众基础、提高党科学执政的能力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加强舆情信息工作有利于引导社会舆论,从而不断维护社会稳定。掌握舆情是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现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不仅要靠组织和行政力量来推行,还要靠新闻媒体来传播,要靠富有成效的舆情信息工作来支持。我们党要实现自己的执政目标,必须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不断提高引导舆论的本领,以自己的思想理论、纲领路线、价值观念影响社会,凝聚群众。因此,只有通过富有成效的舆情信息工作,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人民群众的引导和激励作用,最大限度地在全社会形成共识,最大限度地统一不同方面、不同阶层人们的意志和行动。同时,只有通过富有成效的舆情信息工作,才能防止和消除不良舆论的影响。
加强舆情信息工作有利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而不断巩固党的群众基础。知民情、晓民意,及时把握、引导、利用好社会舆情,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架起党和政府与群众沟通交流的桥梁。只有通过经常的、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通畅的舆情反馈,对群众思想动态和所思所想了然于胸,才能把民情动态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意愿作为第一准则。只有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时时处处做到察民情,解民意,听民声,解民忧,才能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及时了解群众关心的是什么、议论的是什么、满意和不满意的是什么,真正做到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不断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切实维护执政安全。
加强舆情信息工作有利于领导科学决策,从而不断提高科学执政的能力。科学决策是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在现代信息社会,舆情信息已经成为各级领导了解情况、科学决策、指导和推动工作的重要依据。舆情信息反映着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他们的思想状况。谁最先占有信息,谁掌握的信息最全面、最准确,谁就获得了主动权。把握舆情,就是要及时了解人们的所思所想、所急所盼,尽早发现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增强党的领导和科学决策的针对性和主动性,以便及早化解矛盾、理顺情绪、解决问题。正如毛泽东指出,一定要每日每时关心群众利益,时刻想到自己的政策措施一定要适合当前群众的觉悟水平和当前群众的迫切要求。凡是违背这两条的,一定行不通,一定要失败。
当前,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就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努力加强舆情信息工作。一要把握社会舆情的内在规律。社会舆情源于社会现实,有其产生、发展、传播、变化的规律。只有把握、遵循、运用好这些规律,舆情信息工作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要建立健全舆情信息工作网络。只有构筑起强大的舆情信息网络,将触角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和最基层群众当中去,才能反映最真实的情况,把舆情信息工作做好。各级党组织要建立健全社会舆情报告制度,做到舆情反映的制度化、经常化,确保舆情信息工作顺利开展。三要重视舆情信息的调查研究。开展社会舆情调研工作,要深入到生产第一线,深入最基层的群众,了解和掌握尽可能多的第一手资料,真正反映客观事实和群众呼声。四要疏通舆情信息的表达渠道。要开辟多种舆情信息表达途径。要通过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调研制度、群众信访接待日制度、基层联系点制度等,开辟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渠道,让群众有说话之处、诉苦之处。这样才能使舆情信息传递“管道”通畅,并能起到“社会安全阀”作用。五要加强对互联网、手机等新型传媒的管理监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上信息、手机短信已经成为人们远距离交流的重要方式。网上信息、手机短信作为一种正在快速发展的思想表达和交流阵地,加上其虚拟性、隐蔽性、发散性、渗透性和随意性等特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这类渠道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在加强网上信息、手机短信管理的同时,组织力量开展信息汇集整理和分析,也能从中了解民情民意
,这对于全面掌握社情民意具有重要意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