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对《中国教育史》教材反思.doc

对《中国教育史》教材反思.doc

对《中国教育史》教材反思.doc对《中国教育史》教材反思  一、引言  从这本教育学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为人师表”、“诲人不倦”,看到墨家“兼爱非攻”,看到老子“道法自然”,还有朱熹著..

对《中国教育史》教材反思一、引言从这本教育学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为人师表”、“诲人不倦”,看到墨家“兼爱非攻”,看到老子“道法自然”,还有朱熹著名“朱子读书法”,从古代走到现代,我们看到了陶行知、陈鹤琴、晏阳初等一大批中国现代教育家、改革家身影。二、内容概述本书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编写教材指导思想,按各个社会形态发展阶段分章,把各时代各阶级教育制度、教育思想都放在一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历史条件下进行考察,揭示其内在联系。运用辩证方法对教育历史作实事求是评价,区分精华与糟粕,以便古为今用,提供历史借鉴。三、优点我借了图书馆几本有关中国教育史书,我们都应该知道历史是相通,教育制度是自古传承下来,所以这些书所介绍大概内容是相似。但本书在表达方面,加入了一些图片、图表、框架形式,利于学生整理思路,并会举一些例子与在书下标有注解,利于学生理解。四、缺点这本书总体编写很好,不过优点与缺点是并存,下面我就发表一下拙见,说说我认为这本书缺点之处。首先本书足有512页,很厚,作为教材或是考研书目,让同学很难认认真真从头读到尾,但是要是能在重点需要背地方如句子、考点、常识类应该用粗体,或用下面画点儿形式标注出来,让学生重点看。

对于思考题部分,就设立了问题,后面却没设置答案。并且在介绍人物部分,建议加一些能体现人物性格特点小趣事、或名言警句,学生往往会对这种小趣事、经典话更感兴趣,印象更深,通过这些小趣事,或他们说过话来记住人物性格特点、或做法缘由,会更能让学生印象深刻。五、引发思考(一)孝顺我有一个外国朋友,在跟他吃饭时候,他接了一个电话,打完电话回来告诉我说,他朋友母亲去世了,要跟自己父亲争夺母亲遗产。这一点作为中国当代青少年,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够接受,最起码我是接受不了,我们会觉得这样做很不孝顺,在中国,这样人会遭到很多人指责、唾弃。所以我立刻让我外国朋友劝劝他朋友不要这么做,而他却说,我要为他推荐个优秀律师,争取打赢这场官司。在他们看来,自己权利一定要尽量争取。而我们会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百善孝为先,觉得听从父母话,父母说什么就是什么,这样才是孝顺,而缺乏自己独立思想。一位美国老师,看我们亚洲留学生,开始时候会分不清哪个是日本人、中国人、韩国人。但是几节课过后,老师就会知道哪个是中国留学生了,因为我们中国留学生普遍有一个特点,就是老师在提完问题以后,马上就作答往往是日本或韩国留学生,而中国留学生往往会等到大家都讲完,最后总结并加上自己思考,回答非常全面。

这一点体现了我们中国留学生沉稳,也是传统文化对我们影响。我们往往不喜欢马上表达自己态度,而是有些保守等大家都回答以后再说,从侧面也看出我们不像国外学生那么思想活跃,最起码在性格方面不是那么活跃。(三)中庸中国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中庸。中庸用恰当是美德,用不好就会变成缺点。孔子把中庸称为至德,这既说明他把中庸作为道德最高准则,也说明中庸是他哲学基础。孔子中庸之道,就是反对过与不及,要在过与不及两端之间转折与把握一个中点或度,也就是量变到质变度量关节线,以保持事物常态不变。中庸之道要因人、事、环境差异来剖析,没有标准量化指标,是依靠“实践智慧”,锻炼反思获得。然而现在人理解中庸,却成了没有观点、缺乏表现力一种表现。因而我更主张现代教育,注重个性发展,鼓励孩子们都要有自己观点,就像国外教育那样“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不要成为一千个人都是同一个哈姆雷特。六、总结我们从小会受到课程、人文环境、社会环境熏陶,导致我们从骨子里就是一个地地道道中国人,因为我们秉承着中国人最核心价值观,仁、义、礼、智、信、孝、中庸……古人智慧固然有其值得学习地方,但也应该辩证去看,好传统要继承,不好方面要去完善。这样才会使我们成为优秀人。

上一篇: 社会主义改造的重大成就及历史意义.ppt 13页
下一篇: 按最低标准交满15年社保,最后养老金能拿多少钱?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