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史学门前徘徊:究竟何为历史?

史学门前徘徊:究竟何为历史?

史学门前徘徊:究竟何为历史?我是个理科生,但一直对历史有极大的兴趣。现在高考考完了,终于有机会一窥历史。这篇文章是我上完中国大学mooc中马卫东教授的历史认知导论后做的整理。毕竟我也不会从事史学研究

我是个理科生,但一直对历史有极大的兴趣。现在高考考完了,终于有机会一窥历史。这篇文章是我上完中国大学mooc中马卫东教授的历史认知导论后做的整理。毕竟我也不会从事史学研究,但不管怎样,写下来肯定会明确和加深我对一些史学概念的理解,更好的指导我未来的读史。如果有谬误,都是我个人理解水平有限,如果有共同兴趣的朋友欢迎指正并一起讨论。

什么是历史?一提到历史你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那么历史究竟是什么?不同语境下历史含义都不同,很不明确。总不能这样下定义: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或者过去发生的事的记录或者是历史教科书或者是历史学。

那这样的定义肯定有问题,一个东西的定义怎么能这样如此不明确,是他是她还是它?一个定义必须明确,不能含混不清。那么问题有意思了。我们平时都讨论历史。那历史究竟是什么?

这时引入了一个概念“元历史”,元历史是真正的历史的构成。元历史是一个个真实的历史事件。那么有什么用呢?“元历史”有又什么特点?

“元历史”有一度性的特点。

什么是一度性?搞得似乎有点高深莫测了。其实一度性很简单,它有两个特点:

这就是历史的一度性。或许你会说这不是废话吗?我当时就是这么想的。但如果深入理解的话,可以把历史与自然科学,文学的差别阐述的很清楚。我一直觉得历史与其他的学科有些不同,但是我说不出来到底哪里不同。现在通过历史的一度性特点的解释令我恍然大悟。

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现象的。自然现象有个特点,可以复现因此可以实证。今天下雨,明天可能也下雨。我们可以研究今天下雨,并总结规律,通过观察明天下雨再进行验证,不断的完善和总结最终可以形成科学的理论。比如说孟德尔用假说演绎法完美的验证遗传定律。而历史就很不一样,历史不能复现。它发生过就发生过了,根本没办法回到过去,你没办法证明你的推测。所以这是历史与其他自然科学最大的不同。

与文学相比,历史讲究客观,文学也许就不那么讲究,所以没有人会质疑林黛玉是非是南京人士,因为很清楚文学就是虚构的。

回过来。“元历史”实际上是历史的“源”,没有元历史,可以说没有历史。有“源”自然有“流”,“流”是什么?是流传下来的东西,比如说文献,历史遗迹,这些都是历史的记录,不论是人们经过加工之后的东西息或者自然留下来的东西,不管这些东西她是否有没有失真。

于是老师下了一个定义,历史是不可复现的人类经历的源和流交会的呈现。

关于“人类经历”我有个疑问,人类诞生之前有历史吗?或者说那算是历史吗?广义的历史包括人类史和自然史。狭义则只包含人类史。史学研究就也只是研究人类史。在研究人类史,不能只看人类而忽视自然,人类活动和自然会相互作用。举个例子,远古时期,江南地带河网密布,这个时候河网密布会导致交通不便,阻碍了江南的进一步开发,因此江南地区是蛮荒之地。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造船技术的发展,特别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江南地带由于河网密布,交通却相对于其他地区相当的便利了。大规模开发后成了富饶之地。

还有一个例子,古代埃及的尼罗河洪水泛滥,洪水泛滥之后褪去留下了肥沃的土地,古埃及人通过这肥沃的土地发展出灿烂的古埃及文明。现代埃及建造了水坝,水坝的修建导致洪水以后不再犯了,这对埃及的传统农业造成巨大的影响。那么可以说人类和自然是息息相关的共同进化的。

这涉及到人与物关系的问题,实际上是个哲学问题。在历史学上称为这是历史观,关于你对人与物关系问题的认识实际上就是历史的根本问题,类比一下哲学的世界观一样,世界观的根本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我觉得这些问题十分类似。

回到历史范畴的问题,历史范畴有广狭义之分,史学研究主要注重在人类本身,并不意味着自然并不重要。就比如说我国历来就有舆地学,即是历史地理学的研究。

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什么事件可以算是历史事件?北京奥运会算不算?一带一路算不算?文革算不算?判断一个事件是否成为了历史,看它是否正在进行。很显然一带一路正在进行,文革和北京奥运会已经结束。那么该事件的影响呢?则不在考虑的范围之内,孔子的影响至今仍存。

我们中学历史告诉我们1840年到1949是中国近代史,之后则为现代史。现代史这个词和当代史类似,有一句话“一切历史即为当代史”,曾经我对于这句话深以为然,因为那时候我整天都在想历史到底有什么意义,到底有什么用?难道仅仅是谈资或者所谓的情怀,不,历史必须有实际的功用。此时又受到了司马迁所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以及《资治通鉴》的标题的影响,我认为历史就是古为今用,鉴古知今,解决现实问题,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于是我把“一切历史即为当代史”奉为圭臬。

现在我明白了这句话是有问题的。

老师则指出:

也就是说支持这样的话的人他实际上根本不是在谈论历史。在古代就有这股风,什么“东方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长《后庭花》”,表面咏史,实际刺事。曾经我看到一篇文章,文章的题目是《大明亡于五年高考三年模拟》,这完全就是借史发挥。在近代康有为写了《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这也是借古话今,他谈论的不是古代的,不是历史,而是现实。

所以我觉得这些东西根本不是历史。因为你既然要谈论现实问题。然后你再去搜寻资料,一面过于主观,就像预备带好了一部有色眼镜一样,另一面目的不在于研究历史。但是我没有否认这样的文章不好,这样的文章都是文采飞扬,发人深省,对社会有巨大的影响力。我只是想说它们不是真正的历史学。

关于历史学我刚才已经和自然科学辨析过了,历史学也非常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它无法被实证。老师下了个定义,历史学是什么依据历史痕迹描述社会发展过程中及其规律的一门相对实证的科学。关于这一点我不再多说。

下面我来谈一谈关于历史认知方面而我从中获得的一些启示。

首先对历史价值的判断,我们最好不要轻易的去做。换句话说,不要轻易的下结论。这是由历史的一度性决定的,因为历史是不可复现的,怎么能说历史就是这样的?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们谈的历史,很多很多问题我们是没办法下定论的,尤其是评价人物,没有个统一的标准,也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我们面对不同的观点和自己的观点被反驳的时候,我们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千万不要愤怒,谁知道谁说的是对的呢,谁又没办法回到过去。这并不意味着历史不可理解。

历史感是非常重要的,历史感是现代人对已经过去的人的活动的感受。可以说没有历史感没有办法真正的读懂历史。探讨的历史事件时,我们须考虑到当时的生存条件,社会风貌,生活习俗,思想意识等等。就如同评价一个人的时候,我们既要知道一个人做了什么,还要知道他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这样环境又有什么样的意义?具体含义是什么?当时是他怎么想的?举个例子,太史公对当时李斯的评价,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与俗议之异。换句话说,有的人表面上为民谋利,实则为自己谋私利;有些人似乎背离群众,实则才是以天下为公。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人作为历史事件的主体,他们的思想活动最为重要,也是最难估摸和揣测的。但如果要真正认识历史,获取有价值的启示,这是不得不逾越的。

我想到了吕世浩的一次演讲。强烈建议观看,刷新你对历史的认识。

吕世浩:学历史的大用

里面借用张良与黄石公的故事,表面上说我们要善待老人,学会忍耐,倘若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我们就会发现古人的智慧,对我们人生的指导大有裨益!

以上是我出的一些总结和整理,感谢马卫东教授,这个课程让我受益良多,也感谢朋友你读到这里,如果有写的不对的地方,多谢指出。

上一篇: 学习历史学有什么用?
下一篇: 南宁市社保局已更名,南宁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已正式挂牌!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