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是公众普遍关注的话题,尤其是食品等生活用品质量问题,更是焦点热点。可以说,产品质量代表着社会生活的真实水准,是社会行进的重要推手。在此次自治区两会上,体现的质量意识,可称之为质量文化,给两会浇筑了新内容,为新疆的社会发展添加了新亮色。
在乃依木·亚森所作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紧扣法治新疆建设,立法质量有新的提高。与此同时,有代表建议,建立相应跟踪机制,代表提的议案是否落实、落实质量怎样,都要形成跟踪机制。
立法质量和议案办理质量,都反映出“质量意识”在社会政治架构中获得重视,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
众所周知,立法是对社会规则的制定和细化,立法如铸铁,要求的是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立法者慎,就是要求所立之法对社会规则建构有科学缜密的规范作用。议案办理的质量问题,更是涉及把想法转化为做法,把图纸变化成现实的复杂工程,这里关涉到听取建议、采纳建议、考察实际、建议转化和建议落实等各种环节。梦想照进现实,需要科学的执政和施政,科学的构建和完成。这些都关系到把“好事办好”的质量意识。
那么,自治区两会提升的质量意识,对我们整个社会具有什么影响呢?
从“立法”开启“品质和质量”意识,两会对全社会形成质量意识带了一个好头。我们当下还处在粗放发展向精准高层次发展的转型期,“拍脑袋”式决策,“大水漫灌”式工作,“堆柴火”式运作与“精心谋划”“精耕细作”“精雕细刻”的生产生活模式并存。一些人把“做了”“干了”等同“做好”“干好”,而当今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不再仅仅要求“有所为”,要求的是“高规格高品质高质量高效率”“出类拔萃”的“有所为”。
这一切不仅依托小质量意识,就是那种关注微观的、生活用品的质量好坏,良莠差别,更要依托大质量意识,就是社会进步本身的品质问题。
大质量意识不但关心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的发展品质的状况,更关心社会发展品质的成因和机制。大质量意识关乎立政之公,施政之缜,关乎对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的关切。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其实处处都蕴含了对社会发展进步的质量要求。
“两会”对社会建设和发展的质量意识提出标准。“好,精,准,妙”也许是一个产品的质量描述,但绝不是科学描述,一个产品的质量检验,有一整套的质检体系来规定。那么,法律法规,提案议案,政府施政的质量如何来检验,标准也很科学体统。立法和执法,立政和施政,立言和纳言在这些质量标准下,才能更好发挥其作用。
每年“两会”所呈现的新概念和新理念,都在推动社会活水流动奔腾不息。而“质量意识”从关注产品的质量,扩大到对立法、施政、建言等领域的质量问题,从微观转向宏观,从元素转向结构,从产品转向机制,从实体转向文化,这都说明自治区两会与中国深化改革律动的合拍,更是在为社会共同进步夯实良好的基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