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实习生 李蕙兰/文、图
随着9月的来临,大学生也要陆续迎来开学季,许多同学都难忘这个暑假自己在社会实践中留下的身影和汗水。炎炎夏日里,助力乡村振兴、感知经济发展活力、厚植家国情怀、下到田间地头帮助农户进行电商直播……他们借助自己的专业知识,在各个领域发光发热,也看见真实的社会。
青年报在最近一周内发起“2023年暑期社会实践”问卷调查,从12所高校、824份有效样本中解析青年学子绘出的这份暑期社会实践图鉴。
★ 谁在参与? ★
本科生是“主力军”,但不乏博士团队
青年报向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12所高校参与今夏暑期社会实践的同学发起问卷,收到有效样本824份。
乡村振兴、一江一河、行业教育实践、爱心暑托班志愿者等,2023年暑假,上海众多大学生走出校园,把论文写在山川湖海、田间地头,在调研中了解行业前沿知识,通过实践习得课堂外的知识。
记者从各大高校团委了解到,参与实践的人数一般与学校规模呈正相关,12所高校中,各校参与人次在1500人~12000人不等,通常约占到学校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此次的问卷显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覆盖本硕博全年级段,大一到大三年级是“主力军”。其中,大一学生占比24.64%,大二学生占比35.07%,大三占比21.48%,大四占比4.61%,硕士生占比12.5%,博士生占比1.46%。
社会实践不仅对低年龄段学生有吸引力,每年暑假,部分高校也还会派出专项博士团队,向社会各界提供“智囊团”。被称为“行走在大山深处的白衣天使”的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博士生医疗服务团今夏照例奔赴祖国偏远地区,在志愿服务中担当医者使命。博医团成员们先后赴湖北、青海、宁夏等地开展医疗志愿服务,用精湛的临床技术开展医疗帮扶活动,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
上海中医药大学则组织博士生服务团赴福建省三明市开展暑期社会实践,他们为当地居民提供义务健康咨询服务的同时,还在三明市开展了“明八味”道地药材种植基地调研考察,了解农民群体对中医药的认知和需求,为乡村振兴提供中医药健康服务和技术支持。
同济大学于今年暑期发起同济大学乡村振兴博士团,组织选派同济大学在读博士生团队,前往乡村考察、调研,掌握乡村振兴的需求和问题,为当地乡村发展提供实际帮助和支持。
★ 参与热情怎样? ★
超5成学子首次参与,也有“二刷”“三刷”
问卷显示,56.55%的学生是第一次参与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但并不乏“二刷”“三刷”甚至是“四刷”的学生,这些学生分别占比25%、9.92%、9.92%。
来自上海海关学院的“关企共建,瓜藤出海”实践队起源于三年前的实践项目,2020级海关管理专业吕一潇9月就要升入大四,和她一样的还有组内另外3名同学詹子成、张子辰、轩亚琦。趁着新政策带来的新机遇,重拾当年因种种原因“搁浅”的项目,在指导老师侯彩虹的建议下,他们重组队伍并吸纳新成员。“第一次参与社会实践的温楚玥同学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思路,成为项目破局的重要推手。”吕一潇表示。
受访者中,17.23%的学生在队伍中担任队长,81.8%的学生以队员身份参与。问卷显示,通常学生们组建的队伍规模以4~10人居多,占比达到69.78%。部分在10~15人,占20.39%。此外,15~25人、25~50人的团队分别占比为7.77%、1.46%,仅有0.61%的队伍有着50人以上的“大编制”。
暑期社会实践也是师生的双向奔赴,教学相长的大课堂。此次问卷发现,57.65%的队伍配备1名指导老师,30.46%的队伍配备2名指导老师,10.07%的队伍由3~4名老师指导,拥有5名及以上指导老师的队伍占比为1.82%。
上海对外经贸大国际商务外语学院团委书记、辅导员罗文秀今年暑假当了回“特种兵”:一个月内,指导3支校级重点社会实践项目,走过沪桂晋三省市,历时192小时,共计5926公里。“身体上的疲惫不可否认,但同学们都很积极,从不叫苦叫累,这是踏实的感觉!”
★ 在做哪类实践? ★
内容呈现多样化,还有高校推出特色专项
“7月在家乡贵州调研,8月自主报名去到了四川甘孜、深圳等地做志愿服务,9月中旬开学后,我又将回到校园成为一名大二学生。”这是大学生郝怡暑假的行程,她将足迹留在了祖国多处。走出校园,把论文写在山川湖海、田间地头,也在调研中了解行业前沿知识,通过实践习得课堂外的知识,增常才干,正是很多人报名参与的初衷。在深入社会进行调研实践的过程中,能接触到真实社会并了解不同行业,也因此,部分同学还期望借由暑期社会实践完成职业生涯规划,找到未来就业方向。
“知行·新征程”“知行·经济高质量发展”“知行·科技创新”“知行·乡村振兴”“知行·新业态新就业”“知行·长三角”“知行·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知行·城市空间新格局”“知行·一江一河”,这是2023年“知行杯”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大赛的9大主题,恰恰也是给出同学们实践立项之初最明了的指引。此外,还有同学们选择了爱心暑托班志愿者、走基层、服务社会、挂职锻炼等实践活动,
记者走访发现,除了按照9大主题类别分类外,还有一些高校紧密结合高校特色和育人导向,做出更细化的分类。上海交通大学团委副书记张怡凡介绍,今年,交大的实践主题为“强国有我,青春有为——行万里路,知中国情”,一共组建了1086支团队,动员12000余名师生,分赴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开展形式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各年级学生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
其中,交大的“党建专项”队伍以学生党支部为单位组建,按照主题教育“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开展专项社会实践;“就业引导实习实践”队伍以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为主,集中到国家重要行业关键领域的企事业单位走访实践,实施精准就业引导;“行业教育实践”队伍组织低年级学生走进专业对口的国家关键领域重点行业企业,引导新生形成对所学专业的立体化认知,培育专业认同感;“通识实践”队伍则鼓励学生以国情调研、社会服务、挂职锻炼、暑期支教、三下乡、返家乡等多种形式走向社会、奉献社会。通过专业化、科学化分类,让学生在实践方向上有着更为丰富的选择,按兴趣、需求组成合适的暑期社会实践队伍,积极性也随之提高。
在1086支实践团队中,还有380余支队伍深入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团队们除完成原有实践任务,更是在结束实践计划后,又专门组建102支“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专项”队伍,在云南、贵州、广西、江西、河南、湖南、新疆、西藏等地,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深入乡村支教、基层政府、法检两院、新闻传播等各行业一线,以青春之声传递奋进力量、绽放青春光彩。
同济大学团委副书记孙羽捷介绍,今年,同济大学院校两级共立项328支暑期实践团队,围绕“筑牢精神根基”“焕发乡村活力”“谱写城市新篇”“培育时代新人”四大板块,3046名同济学子、225名指导教师奔赴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其中,还设立了“习近平总书记国内考察重要足迹寻访重温”专项、“乡村振兴博士团”专项、“中外大学生行走看中国”专项等。
★ 乡村振兴有多热? ★
奔赴田间地头,大学生暑期的热门选项
此次问卷显示,受访者参与项目类别分别占到:知行·新征程(18.69%)、知行·经济高质量发展(7.52%)、知行·科技创新(4%)、知行·乡村振兴(27.31%)、知行·新业态新就业(6.31%)、知行·长三角(5.58%)、知行·国际化大都市建设(3.52%)、知行·城市空间新格局(4.25%)、知行·一江一河(8.01%)。
除“知行杯”9大门类外,还有7.65%的同学选择了爱心暑托班志愿者、走基层、服务社会、挂职锻炼等实践活动,1.58%的同学选择了行业教育实践,还有5.58%的同学选择专业实践、社区实践等其他实践活动。
以大地为课堂,用实践追寻答案。可以看到,聚焦乡村振兴,奔赴田间地头,是今天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热门选项。“知行杯”专项乡村振兴主题,提示重点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紧密结合上海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探索实践,聚焦农业农村现代化,聚焦基层探索创新,动员鼓励大学生投身乡村振兴,在全面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发展生态低碳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等领域,开展相关社会服务和社会调查。此次问卷里,各高校学子选择“知行·乡村振兴”项目占比27.31%,位列调查榜首。
在华东政法大学,约100支队伍选择了“知行·乡村振兴”,占比达到22.57%,成为最受欢迎的社会实践“赛道”;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参加“知行·乡村振兴”主题实践队伍也有114支,足迹覆盖贵州、广西、云南等25个省,走访调研200余个村镇。
今夏,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云归知处”社会实践团队持续聚焦产学研深度融合,从药学专业角度出发,聚焦拥有千年历史的云南当地传统药材西归,不断发挥青年力量,努力成为中草药发展的参与者、乡村振兴的建设者、东西部协作的贡献者。在该团队的推动下,由华理牵头发布的西归云南省食品地方标准,将于2024年进入国家新食品原料目录。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萱草花”科技服务队于暑假期间赶赴素有“甜蜜之乡”之称的新疆伊犁。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开启一场“助发展”的实践之旅。实践队伍奔赴伊犁州霍城县兵团63团蜜蜂养殖场、黑蜂自然保护区和新疆黑锋智慧蜂场进行实践调研,通过蜂农访谈交流、实地考察等活动了解当地蜂蜜生产、销售、宣传等相关情况,为蜂农的实际问题建言献策。
“一天三场直播,发放百余份问卷,我们终于在展会最后一天摸到了‘流量密码’!”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特产兴农”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聚焦的是乡村产业发展,提出“土特产+新业态”创新模式,开展“调查研究+乡村研学+助农直播”三位一体的田野调查和公益实践。团队一同深入田间地头,切实了解农户在乡村产业中的急难愁盼问题,组建青年直播电商运营团队为农产品打开市场,开展电商助农直播90余场,实实在在帮助增收。
这些“下乡”学子在思想上、行动上“自找苦吃”,在田野青山间认真观察、深度体验、锤炼本领。参与问卷调研的学子期待学校、媒体多进行扶持和宣传,通过帮扶和创新,真真正正让农民让百姓受益。
★ 收获几许? ★
玩到学到了,还产生了社会价值
实践期间的每天清晨,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2021级渔业发展专业研究生周虎鹏和同学们准时穿上厚厚的水裤,下到虾塘中为南美白对虾苗投喂饲料,在炎炎烈日下,一下塘就干一整天。这是上海海洋大学学生团队深入金山虾类科技小院,在鱼塘虾塘中帮助农户解决养殖、规划等问题的一个缩影。
“累并快乐着!”2022级海洋科学专业研究生程曦晒黑了不少,通过暑期社会实践“自找苦吃”的大学生们并不少,脚踩泥塘的过程也是在实地做科研,既得到累科研成果,又能够帮助农户解决真问题。许多周边养殖户专程前来咨询这群“海洋出来的”大学生,切实解决当下问题,养殖户们纷纷表示:“真是问对人了!”
脚步量方寸,地图绘辉煌。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的同学们将新时代红色文化内涵与地理学相结合,以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深入考察了上海39个红色景点,就如同时间长廊一般,带大家回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情境。由此,大家深刻感悟党的光辉历程,进一步激发对党的光荣历史的认知和理解。他们还将通过地图可视化的方式展示红色景点在上海市的分布情况,为人们提供更深入、更丰富、更生动的红色文化体验,促进红色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传承,让红色文化永放光芒。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郝怡同学所在的“乐在链接”团队则去到了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水族马尾绣和水书习俗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宣传好家乡文化、带动产业发展?团队一边到实地调研,访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与文旅局工作人员等,一边通过电商协助当地村民销售马尾绣产品,在微信视频号、抖音等平台发布短视频并定期进行直播带货,将创业课堂中的内容带到家乡。“乐在链接”团队创始人潘胜紫作为一名“Z世代”水族女大学生因热爱而坚持,带领团队为家乡产业发展带去新生力量。
问卷数据显示,73.79%的同学认为通过社会实践了解国情民情,69.66%同学在实践中学习了社会技能,58.3%的同学为社会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并切实帮助到一些人或群体。
此次问卷中,参与了“跨越古今中外,对话上海工匠”主题社会实践团队的一名大四国际学生还用英语表达了自己的期望:“希望学校开展更多社会实践。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为自己的职业道路选择提供帮助,这也将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上海海洋大学学生也在问卷中提出建议:“未来,可以更多偏向民生类选题,让同学们积极为解决社会热点问题建言献策。”
★ 有什么期待? ★
专业培训和指导,促进实践成果转化
通常来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持续实践在1~6个月内(91.5%),仅有少数项目持续了一年以上(3.03%)。一些更短的实践基本只有三五天,如何不流于形式,仍然值得组织者、参与者的共同思考和破解。
“线上软件工具的学习难成体系,实践周期限制,成果不方便及时转化。”一名大二受访学生坦陈自己参与项目的不足之处。事实上,在许多高校中,暑期社会实践早已成为一项校园文化活动,但如何在专业度上扎根,以及调研报告产出、项目完结后学生依然有持续收获,让实践成果有效转化,仍是较为普遍的瓶颈问题。
访谈中,受访学生还反映,一些短期项目通常流程为前期撰写策划书、线上线下调研、产出调研报告,部分项目缺乏实际调研内容板块支持导致质量较低。其实,“暑期社会实践”并不只有暑期才可以进行,使之长久为社会效力、可延续的实践,将更容易促成成果及时转化,在更多的时间里、更大的创造空间中实现社会实践的真正价值。
较多同学提及实践成本过高、经费不足(44.54%),交通不便(39.2%)、缺乏系统培训(29.25%),建议校方也应发力着手解决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中的痛点、难点,为学生提供更加便利的环境。
社会实践不是简单调研、宣传团队工作,也不是体验生活、蜻蜓点水,而是从自身专业、能力出发,把社会当作第二课堂,实现自我的同时为社会效力。大学生建议,希望之后能够配备更多专业老师引导学生创业,经费上给予足够的支持,资源平台更加丰富些,比如指导老师可以邀请更多校外专业老师,各个学校之间的项目可以相互合作。
对此,同济大学团委副书记孙羽捷表示赞同。在他看来,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从形式上要走出校园、走进社会,了解国情社情民情;从内容上要结合专业厚积薄发,发挥所学所长服务社会。其中,指导老师有很重要的职责,要细心帮助学生找对选题、找准切口、善用方法、活用知识,让学生在亲身实践感受祖国发展、了解行业前沿、洞察民生所需、坚定理想信念。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务外语学院法语专业教师游晓航今年带队Z世代“追光者”实践团,“希望坚持以专业教师的实际行动亲身陪伴和带动学生们,将专业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扎实的一线调研中增长见识,推动社会实践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
上海市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化工学院辅导员仇彦崴认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拓展认知、体悟发展、展现价值的重要途径,因此项目的选题需要注重契合国家需求和社会需要,不仅有国计民生的社情观察,也有助力发展的专业调研,并基于此站在大学生的视角进行话题观察。“社会实践的起点是社会调查,取向在于服务社会。调查就是通过扎实的文献整理、有效的问卷调研、深入的案例访谈,掌握相关话题的第一手信息,并为解决需求或问题而有针对性地贡献大学生智慧,彰显服务价值。”
实践感悟新时代,挺膺担当新征程。看见社会实践的价值,努力参与,大学生们正奔跑成长。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