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以强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赋能乡村振兴

以强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赋能乡村振兴

以强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赋能乡村振兴原标题:以强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赋能乡村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实现农村宜居宜业、农业高质高效、农民富裕富足的关键在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而乡村振兴的关键则离不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高质量推进。实践表明,在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高效发展的同时,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做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频共振,通过提振农民精气神,激发农民积极参与“三农”建设的热情,才能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

充分认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深远意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范围在农村地区,主要受众是农民,包括农村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一是有助于提升农民内生动力。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当前,广大农民群众不再满足于吃饱穿暖等基本生活条件,更在努力追求精神文化层面的充实富足,因此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显得特别重要。要通过提升农民文化水平、思想认知,提高他们的个人素质和能力,以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二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能起到凝心铸魂的作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文化振兴的题中之义,对于解决当前农村地区意识形态领域主要矛盾有着重要意义。通过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因地制宜推进移风易俗、引导淳朴民风良好家风的形成,有利于为乡村振兴的推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有助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三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有效载体。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力支撑。在抓好产业发展、基础建设、公共服务等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使农村精神文明取得新成效,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正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还存在诸多难点,整体上看,主要存在思想认识不足、发展基础薄弱、乡风文明发展滞后等问题。首先,思想认识不足是制约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原因。农民群众文化水平不够高是当前不容忽视的因素。农村在教育、就业等方面与城市还存在一定差距,农民文化素质较低。同时,农村地区还存在年轻人外流严重、在外优秀人才引进难等,导致农民主观意识上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自觉程度、重视程度和配合程度不够高,为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带来了现实难度。其次,自身发展基础薄弱是制约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因素。从纵向看,当前农村在经济、文化、社会等取得的成果,较以前有了大幅提升;从横向看,同一时期的农村与城市之间,在收入、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方面还存在差距。农民群众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满足日常物质文化需求上,导致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再次,乡风文明发展滞后是制约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原因。农村受思想观念、社会公共意识、家庭代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陈规陋习、人情消费等不良风气仍根深蒂固。加之我国农民人口基数大、分布散而广,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文化以及传统观念等差异较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参差不齐。

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的着力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要绵绵用力,下足功夫。一是多措并举强化主体教育,注重思想强农。认真分析新时代农村基层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和短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制定适合农村群众的教育方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农民群众,用科学理论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定向”“立心”“固本”。创新通俗易懂教育方式,分层分类开展引导工作。运用新媒体大数据开展对口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化开展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系统推进扶志扶智。二是凝聚共识聚焦整体目标,突出文明育农。进一步聚焦产业发展、人才培育、文化育人、生态环境和组织建设五大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发挥农村党建基础性、前提性作用,推动乡村振兴各项事业同频共振、共同发展。坚持德治为先,强化法治为本,加大自治力度,构建科学完备的乡村治理体系。三是多管齐下丰富培育载体,推进文化惠农。整合“大思政课”资源,深入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实践教学基地。挖掘地区优势资源,开发具有乡村特色的精品课程,扩大宣传效应。“外引内培”吸引优秀大学生、在外农民工等充实基层思政宣传队伍,加强“校地合作”“校校合作”,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四是推广实施“千万工程”,造就万千美丽乡村。“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引领进步,推动乡村更加整洁有序;“千村精品、万村美丽”深化提升,推动乡村更加美丽宜居;“千村未来、万村共富”迭代升级,推动乡村实现共富共美。

(万琳 秦在东,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发展研究中心)

上一篇: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
下一篇: 如何用教育推进社会正义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