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王懿荣发现所买的龙骨上居然有古老的文字,当殷墟打开了一扇王朝的大门,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探索夏文化的热潮兴起,到二里头遗址的考古挖掘,都预示着曾经在古书历史典籍中的那个古老的中原夏王朝呼之欲出了。
《寻夏记》一书依托历年来二里头文化的考古资料,从探索缘由、中国考古学的特色、探索理论方法与目前夏文化探索现状等各层面进行分析,这是从1949年以来为夏文化不懈努力的中国考古人的艰辛工作的总结,也是全面回溯古老中国的壮观图景,为喜欢考古历史的读者答疑解惑的三代考古学者的智慧结晶。
卷首语中回答了目前关于夏文化的关键问题,比如学科来源二元论。中国考古学历经东汉图释注解、两宋的金石学,到近代学者王国维提出著名的“二重证据法”、郭沫若的考古类型学研究东周铜器,到1948年学者李济青铜器标型学研究,这些考古学者以考古发掘品为基础采用比较和实验方法进行研究,这是中国考古人的特质,也是特色和优势。
而夏文化的探索是中国考古学的特别任务,这是对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认同和追求国家统一的价值取向。“夏情结”不仅凝聚在中国民族中,也是最早中国的历史记忆,更是解决“中国从哪里来”的问题。如何勘证二里头文化为夏文化,这需要三个法宝:时空对证法、都邑界定法、文化因素分析法。
正因为这些标准和方法认知,可以明确现在的二里头文化已经是王国文明,具有早期王都的规模和内涵,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等考古学遗存共同构成了“最早中国”。
《寻夏记》从古史观入手,按照司马迁所著《史记》与西周出土文物“何尊”上的铭文可见到最早关于“中国”的记载。在西周人心中,中国就是中土之国夏王国。夏王朝从建立到衰落灭亡,文献记载中,河南陕西等地区为夏王国的核心分布区。夏都城迁徙书中在多种学说中认为夏都有主都和辅都之分比较有合理性。
书中详细描述了中国考古史的发展与对二里头遗址的挖掘过程。考古学家徐旭生骑着毛驴寻找“夏墟”,刘胡兰小队、四任队长,考古技师们,都在60多年的考古历程中兢兢业业进行田园考古,进而偃师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共计800多处各类遗存在特征和空间上都与夏王朝文化有着紧密关系,这也能从文物上证明这广大的区域中生活着关系密切的人类共同体。
从旧石器氏族公社到二里头遗址,不同的土层与出土文物都见证不同时期人类生存轨迹。二里头遗址四期八段可以看出古代都邑的整体布局与兴衰。宫殿区与精美的各类礼器,都是当时礼仪制度的重要载体。二里头开创了青铜时代,是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早的核心文化,是中国文明进程的核心和引领者。
“井”字形城市干道,“尚中”思想的都邑中轴线,都让都邑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祭祀设施与“圆形夯土深坑”墓葬也显示了二里头国家贵族对祭祀礼仪和灵魂观念的重视。书中也提及了笔者的第二故乡濮阳的“中华第一龙”,包括陶器、绿松石等都是二里头先民对龙崇拜的一个缩影,也进一步彰显了龙的传人的故事背景的源远流长。
四面八方汇聚中国,书中从文献、考古资料等多方验证二里头文化为夏文化。二里头文化对周边区域进行文化辐射,也进一步传承了商周文明。书中资料翔实,有理有据,让读者充分了解考古历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知二里头文化对中国文明早期发展的重要作用。而二里头的考古工作并没有结束,未来依旧拭目以待。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