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张娓 通讯员荼荼)12月1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主办的“文明起源研究相关问题讨论会”在京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家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科研单位和高校的40余位学者参加会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历史学部主任王巍主持会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主任王巍主持会议。本网记者 张哲/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副主任王震中发言。本网记者 张哲/摄
安徽大学教授吴卫红作学术报告。本网记者 张哲/摄
安徽大学教授吴卫红以“玉与聚落——凌家滩的社会复杂化进程”为题,展示了含山凌家滩遗址的考古主要发现与认识。他表示,凌家滩遗址的兴衰与皖江的环境和聚落变迁密切相关,凌家滩遗址作为该范围内唯一超大型聚落,是晚期周边小聚落聚变的结果,其机制动因或与玉石手工业的需求、环境有关。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刘斌作学术报告。本网记者 张哲/摄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刘斌回顾了良渚古城的考古工作以及遗址公园的建设与展示情况。他认为良渚古城水利系统的确认证实其具有完整的都城结构,由内而外依次为宫城、王城、外郭城和外围水利系统。该系统的发现也是中国古代水利史研究的重大突破,与埃及和两河流域早期文明中的渠道、水窖等以引水为主要目的的水利系统形成鲜明对照,体现了东西方稻作文明和麦作文明不同的特征,对研究良渚古国的出现和发展乃至中华文明的起源都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孟华平作学术报告。本网记者 张哲/摄
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孟华平从遗址概况、考古发现以及基本认识三方面出发,简述了石家河遗址的考古研究情况。他认为,后石家河文化时期出现的非本区域文化传统的瓮棺葬俗、大量涌现的源自中原王湾三期文化的陶器以及部分山东龙山文化因素等现象表明,长江中游地区早期文明的发展进程受到黄河文明的强烈冲击被迫中断,以石家河遗址为代表的后石家河文化已被整体纳入黄河文明的进程中。虽然以石家河城址为核心的聚落模式瓦解,但是石家河遗址仍然可作为中华文明一体化进程的典型代表。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驽作学术报告。本网记者 张哲/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驽以“尧舜‘中国’——山西襄汾陶寺城址的考古侦探”为题简述了陶寺城址的考古收获。他表示,宫城城墙以及城门址的发现,证明了陶寺遗址“城郭之制”完备,为研究中国古代都城制度的源头或最初形态提供了重要材料。经过多年发掘,陶寺遗址作为都城的构成要素和特征逐渐显现,陶寺文化中的政治制度、统治模式、执政理念等对研究中国古代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邵晶作学术报告。本网记者 张哲/摄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邵晶介绍了芦山峁遗址和石峁遗址的考古发现。他认为,石峁遗址大台基的发现和确认正式拉开了探讨皇城台聚落区划和功能性质的帷幕,为皇城台在石峁城址内的核心地位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其南护墙出土石雕可能与中国北方地区的石雕“传统”密切相关,影响了后来玉器、青铜礼器的艺术构思和纹饰风格。
与会学者围绕上述考古发现,从居民人口、国家定义、文明与国家起源、文献解读、考古学资料与历史资料的共享与优势互补、考古学理论探索等方面进行了热烈探讨。
王巍在会议总结中表示,中华文明和国家起源的研究是重大课题,需要多学科联合攻关,尤其要重视考古学与历史学的结合。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未曾中断、绵延至今的文明,中国区域辽阔,环境、文化多样,各地文明化进程、模式各具特色,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可以而且应当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贡献。要从实际材料出发,厘清中国各个区域的文明起源、互动交流以及中华文明发展进程,同时也要注重中华文化文明化进程在世界文明化进程中的重要意义,最终概括出既符合中国实际又兼顾世界其他区域文明和国家起源的理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