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历史文化考察报告宁波文化遗产考察报告---游天一阁宁波是我的家乡,虽然我去游览过很多历史旅游景点,诸如杭州西湖、苏州园林、云南大理等等,但还是不及我对宁波的了解。在小学、中学的春游秋游和与家人的外出旅行中我就已经去过保国寺、天一阁、招宝山等宁波文化遗产,但为了更好地感受宁波文化遗产的文明气息,这次清明回家我又重游了这些古迹。通过这次考察,我对文化遗产的内涵又有了进一步的体会,也对宁波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历史和现状有了较为具体的了自河姆渡餐稻羹鱼,至三江口以舟作马,荣享“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海上丝路东方七点”美誉的宁波,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宁波于1986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文化类型。全市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20处,其中国家级22处,省级34处,市及县(市)区级264处(截止2007年11月),还有公布的市、县级文物保护点645目前我市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总数名列全国110座历史文化名城前列,浙江省第二位,计划单列市首位。辖区内现有座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余姚,3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江北区慈城镇、象山县石浦镇、宁海县前童镇,2处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余姚处宁波市历史文化保护区—月湖历史文化景区、天封塔郡庙街区、天主教堂外马路街区、伏跗室永寿街区、鼓楼公园路街区、镇海口海防史迹保护区。
此外,宁波老城区内还保存着较能体现古城传统风貌特色、但尚未予公布的历史地段,如郁家巷历史地段、毛衙街(莲桥街)历史地段、南郊路历史地段、秀水街历史地段、江北岸原轮船码头以北沿江传统建筑群等。宁波地域的考古工作可分为四大阶段:第一阶段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考古发掘以清理古墓葬为主;第二阶段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步入遗址发掘时期;第三阶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有计划、有重点的对地下文化遗存进行以考古调查为主体的文物大普查,并开始配合基本建设开展有针对性的考古发掘工作,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考古发掘与研究有了较大的发展;第四阶段,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到本世纪初,宁波考古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并开展了以城市考古为重点,兼顾全市重要基本建设工程的抢救性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任务,获得了一批在全国都有一定影响的考古成果。至2005年,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保护管理所)已拥有国家考古发掘资格个人领队名(另有1人现正在培训中),列浙江省第二位,省内各市首位。宁波地域地下文化遗存丰富,源远流长。从已揭露出的河姆渡文化及其后续文化,以及中国瓷器的发源地——上林湖窑场和“海上丝绸之路”等文化遗存,而且目前,“海上丝绸之路”正在申报世遗。
丝绸之路中国段(海路部分)宁波遗产从考古学角度看,主要由遗址、墓葬、石刻和古建筑组成;从历史功能角度看,则涵盖港口与贸易、城市建设、多元文化、海防设施等诸多方面。同时,宁波博物馆的发展历史也是十分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当时正值全国各地普遍兴办博物馆,宁波也出现了最初形态的博物馆——“鄞县古物陈中社会历史类博物馆9座,革命史博物馆9座,纪念类博物馆22座,地志性博物馆4座,民俗类博物馆3座,遗址类博物馆2座为个人收藏家兴办的私人专题博物馆。截至2003年底,我市文物部门所辖各博物馆共有馆藏文物18480件,其中珍贵文物近2000下面我想重点说说宁波的天一阁——古书的诺亚方舟。在丰富多彩的宁波历史文化中,浙东学术文化是核心,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是主线,以天一阁为代表的藏书文化则是宁波文化的一个品牌。作为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的天一阁,她打破了中国藏书楼原本的宿命,创造了悲怆的文化奇迹。天一阁的藏书、读书、护书、著书、刊书、崇尚文明、传播文化的精神留了下来,成为中国藏书文化的象征。天一阁素有“嫏嬛福地天一阁”之称,拥有悠久精深的藏书文化,是全国最大的明代地方志收藏单位:明州碑林——刻在石头上的地方史书,千晋斋古砖——凝固的宁还有天一阁书香密码,翰墨丹青增阁辉,明代私家刻书的典范,古代藏书楼防火之典范,《古今图书集成》,经世致用的宝典——天一阁藏科举文献,天一阁范氏手迹——《诗翰长卷》等等。
天一阁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浙江省宁波市月湖之西的天一街。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由当时退隐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范钦平生喜欢收集古代典籍,后又得到鄞县李氏万卷楼的残存藏书,存书达到了七万多卷,其中以地方志和登科录最为珍稀。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下诏开始修撰《四库全书》,范钦的八世孙范懋柱进献所藏之书638是乾隆皇帝敕命测绘天一阁的房屋、书橱的款式,兴造了著名的“南北七阁”,用来收藏所撰修的七套《四库全书》,天一阁也从此名闻全国。明清以来,文人学者都为能登此楼阅览而自豪。清代思想家,历史学家黄宗羲曾获准在天一阁翻阅了全部藏书,把其中流通未广者编为书目,另撰《天一阁藏书记》留世。天一阁之名,取义于汉郑玄《易经注》中“天一生水”之说,因为火是藏书楼最大的祸患,而“天一生水”,可以以水克火,所以取名“天一阁”。书阁是硬山顶重楼式,面阔、进深各有六间,前后有长廊相互沟通。楼前有“天一池”,引水入池,蓄水以防火。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范钦的重孙范文光又绕池叠砌假山、修亭建桥、种花植草,使整个的楼阁及其周围初具江南私家园林的风貌。天一阁面积约2.6万平方米,分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
以宝书楼为中心的藏书文化区有东明草堂、范氏故居、尊经阁、明州碑林、千晋斋和新建藏书库。以东园为中心的园林休闲区有明池、假山、长廊、碑林、百鹅亭、凝晖堂等景点。以近代民居建筑秦氏支祠为中心的陈列展览区,包括芙蓉洲、闻氏宗祠和新建的书画馆。书画馆余秋雨的散文《风雨天一阁》中讲到了一则有关天一阁的民间小故事:“嘉庆年间,宁波知府丘铁卿的内侄女钱绣芸是一个酷爱诗书的姑娘,一心想要登天一阁读点书,竟要知府作媒嫁给了范家。但她万万没有想到,当自己成了范家媳妇之后还是不能登楼,一种说法是族规禁止妇女登楼,另一种说法是她所嫁的那一房范家后裔在当时已属于旁支。反正钱绣芸没有看到天一阁的任何一本书,郁郁而终。”在那很少有人文主义气息的中国封建社会里,一个姑娘的生命如何强韧而又脆弱地与自己的文化渴求周旋,她在婚姻很不自由的时代既不看重钱也不看重势,只想借着婚配来多看一点书,总还是非常令人感动的。由此也可以见证天一阁书籍独具的魅力。清代乾嘉时期的学者阮元说:“范氏天一阁,自明至今数百年,海内藏书家,唯此岿然独存。”范钦为了保护藏书而订立了严格的族规,如女子不得上楼。世代的子孙严格遵循“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遗教,但终因年代过于久远,藏书还是有很多的失散。
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阁内的藏书实有4094部,共53000多卷。鸦片战争时,英国侵略者掠去了《一统志》等数十种古籍。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又有盗贼潜入阁内,偷去了许 多的藏书,转卖给法国的传教士和造纸厂。后来又经历了许多的 变故,到 1940 年,阁内的藏书仅存 1591 国成立后,政府为了保护天一阁,专门设置了管理机构,探访得到了流失在外的 3000 多卷原藏书,又增入当地收藏家捐赠的古 籍,现藏珍版善本达到了8 万多卷。 “天一遗形源远垂长,南雷深意藏久尤难。”这是书城门口的对联。引喻黄宗羲登阁阅书的感慨“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 不散,则难之难矣。”天一阁的艰辛,范氏主人的坚强意志,以及 那种悲怆神圣的历程。从西门进去,从东明草堂开始游览,到藏 书楼,宝书楼,天池,东圆,南圆,明州碑林,祠堂,麻将陈列 馆等等,无一处不让人振撼和啧啧称叹。藏书楼里展示着清代的 《鄞县志》, 其中有天一阁藏书楼的全景图一幅,图中的藏书楼,仅一楼、一院、一门、一池而已,除此之外再无冗物。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 甚至透着几分穷酸、寒碜。范钦的心思并不难理解,因为他深知, 稍有一点张扬、奢华,都将给藏书事业埋下隐患——如果把藏书 处修建的花园一般,势必遭游人骚扰;如果把藏书楼建成图书馆, 借阅往来间难免损坏轶失藏书;如果把银子使在大兴土木、雕梁 画栋上,就会偏离藏书的主旨,这本身不仅体现了其目的的纯粹、 用心的专注,更体现了营建者的严谨、郑重、执着。
这是一种深 刻理性的外露,是一种塌实作风的诠译。而对于我,这是一种心 灵的洗礼,一种坚韧意志和真知灼见的熏染。多少年的风雨,多 少年的坚持,多少背后鲜为人知的心理悲剧和家族纷争。艰辛和 悲怆的见证,文化与现实的抗争,一部伟大的史书,一座仰慕的 阁楼,永远的天一阁? 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存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宁波历史文化名城内涵的重要体现,有力提升了宁波城市的个性和品位。 保护、管理和利用好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使之更好的为群 众服务,是文物工作者和每一位公民的应尽职责。在现代化城市 建设的快速进程中,如何保护并管理好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是我们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云浮千秋,江山万古,然 则再美的风物,如果不为感知、鉴赏和体悟,就失去了灵魂。好 好发掘与保护前人留存的丰厚的文化遗产,既可以追怀古圣先贤 的超凡境界,找回那些久违甚至失落的生活元素,又可以与自然 面对面接触,沐浴怡情养性的源头活水?因此,我们要相信:“道 既存,德不孤,漫道古今风物殊。” 同时,也给我们在城市建设中的文物保护、管理、研究、展示、宣传等多方面的工作中一些启迪: 1、在城市化进程中,要高度重视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协调发展。
随着全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与 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不可回避的显现出来。一是国家大中型基本 建设项目的影响。二是城市改造的影响。三是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要实现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协调发展,关键是要看到文化 遗产作为可以流传的城市文明,是城市建设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 对提高 城市知名度和品味,发展城市经济具有重要作用。在保护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利用,达到新建筑与古建筑的协调并存,文化遗 产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共同发展。 2、在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中,要重视保持已形成的民族的、地域的特色文化风貌。在加快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的规模 在不断增大,还有不少乡镇面临着老街区改造的问题。在这个过 程中,我们应尊重和珍惜民族文化遗产,特别是做好古建筑和地 方民居的保护,并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保持和形成民族的、地 域的特色。 3、在文化遗产保护中,要重视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在有足额经费保证的基础上,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和 运用,培养专业人才。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但这是我们努力和前进的方向。 为深入了解国内著名历史文化街区开发利用的做法,提升**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层次和水平,2016 26日—28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