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位于山东省西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黄河与京杭大运河在这里交汇,农耕文明与商业文明的交融汇聚赋予聊城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特别是元代会通河开通以后,不仅给聊城带来了几百年的繁华,同时也给聊城的城市发展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对聊城独特水城风貌的形成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因此,聊城人民始终有着难以割舍的“运河情节”。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聊城就筹划建设一座全面展示运河文化和聊城历史的综合性博物馆。经过多年的准备,聊城运河文化博物馆于2003年开始建设,2005年主体建筑竣工,目前已进入展陈的设计和布展阶段。
一:聊城运河文化博物馆位于聊城市中心的黄金地段,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4945.29平方米,建筑主体三层,局部四层,总高度为21米。其南临碧波荡漾的东昌湖,并与聊城古城区隔湖相望,北临城市主干道东昌路,西侧为文化广场,并与之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成为文化广场的主要亮点和广场景观的中心点。
在运河文化博物馆规划设计伊始,就明确要求实现历史传统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于体现,使运河文化博物馆成为富有时代气息的聊城标志性建筑。为实现这一目标,运河文化博物馆在规划建设时始终坚持突出运河和传统文化元素,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的原则。
广告
从秘书起步,十年内无人超越,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成就一段传奇
×
作为展示运河文化的博物馆,聊城运河文化博物馆重点突出运河文化元素,具有鲜明的运河文化特征。在建筑总体布局上,在建筑周围引入水的设计元素,形成贯穿建筑周围的水体——隐喻为贯穿南北的京杭大运河;整个建筑单体造型为一艘大轮船的变异,隐喻为运河中的历史长轮;石材上大量采用水波纹,更突出了水的主题。
运河文化博物馆平面为规则对称的正方形,而四层则为圆形,暗合传统的”天圆地方”的思想。此外,博物馆窗户采用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景窗作为设计元素,突出博物馆建筑的个性。而大量实体石材墙面的采用,则隐喻聊城的古城标志性建筑——建于明洪武年间的光岳楼。
运河文化博物馆外墙为灰白色麻面花岗岩镶嵌而成,色调稳重而不张扬。并通过花岗岩与汉白玉、毛石与不锈钢、白色铝板与玻璃幕墙材质的对比,建筑体块的变化及虚实对比,创造出一个充满雕塑感的建筑形体,极具时代感。
在博物馆内部,圆弧形的中厅空间将功能分区部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既丰富了室内空间环境,又合理地组织了各功能分区的交通路线。馆内共设有10个展厅,其中一层三个为流动展厅,二至四层分别布置运河文化、聊城历史文物、聊城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三个陈列。
(二)在做好运河文化博物馆馆舍规划建设的同时,博物馆内部陈列筹备工作也迅速启动。从2004年起,聊城市文化局抽调业务骨干开始着手运河文化博物馆陈列文字大纲的编写工作。经过反复讨论,并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确定了运河文化博物馆内部陈列的布局,编写了文字大纲,并先后在北京、济南、聊城召开了多次论证会。经过数易其稿,陈列文字大纲已经基本完备,达到了设计布展的要求。同时,还开展了聊城段运河调查、运河文物征集、复制等相关工作。
为了加强对运河文化博物馆布展工作的领导,聊城市政府于2008年专门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为组长、各有关部门参加的运河文化博物馆筹备布展工作领导小组。根据领导小组部署,各项筹备工作齐头并进,分布实施。一方面确定了陈列深化设计单位进行深化设计,另一方面派专业人员对运河沿线城市进行了考察,收集相关资料,充实陈列内容。
运河的畅通曾给聊城带来了数百年的繁华,运河的淤塞也曾使得聊城一时陷于沉寂,那些帆桔林立、商贾云集的胜景也愈来愈成为记忆的碎片,斑驳不已。但是,当我们漫步在运河两岸,就会欣喜地发现,那些与运河息息相关的闸坝、码头、桥梁、会馆、衙署、寺庙、楼阁、街巷、民居等文物建筑依然灿若珠玑,熠熠生辉,那些因运河而生的歌舞、戏曲、曲艺、民间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仍然在民间广为流传……
因此,运河的历史和文化并不曾因为运河的衰落而中断,它不仅一直在延续和发展,而且愈久愈香,愈值得人们回味和留恋。而这也让人们对运河文化博物馆有着更多的期待。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