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参考】顺利立项两项国社科的四个至关重要因素

【参考】顺利立项两项国社科的四个至关重要因素

【参考】顺利立项两项国社科的四个至关重要因素作者简况:高晓玲,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评论》《国外文学》审稿专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十九世纪英国文学中的知识话语研究”

学科社会工作就业方向_社会学科_学科社会生活与学生的关系

作者简况:高晓玲,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评论》《国外文学》审稿专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十九世纪英国文学中的知识话语研究”,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维多利亚小说中的现代转型话语研究”,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一项。

学科社会生活与学生的关系_社会学科_学科社会工作就业方向

我个人认为之所以能两次都顺利立项,有四个因素是至关重要的。第一,稳定的学术方向,长期的学术积累;第二,适当的选题和切入点;第三,严密明晰的论证过程。第四,规范的格式。这些听起来像是老生常谈,但做起来并不那么容易。

首先,保持稳定的学术方向和恒常持续的学术积累。我十多年来的学习和研究一直聚焦在19世纪英国文学领域,两个国家课题也都与之相关,分别侧重于该时期的知识话语和现代转型问题。由于我国对19世纪英国小说译介较早,相关研究成果汗牛充栋,因此一般印象认为这个时期的研究已经饱和,很难做出新意,更不用说以这个时期的话题申报国家项目了。然而,我从硕士到博士阶段的学习改变了这一看法。

我对爱略特的兴趣起源于硕士学习阶段,1998年的硕士毕业论文曾经对该作家做过粗浅研究,研究中发现,乔治·爱略特在西方学界是堪与狄更斯比肩的19世纪女性小说家,被社会学家赫伯特·斯宾塞称为当时最有学问的作家,西方学界对她的作品有较为广泛和深入的研究,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当时国内相关研究寥寥,为数不多的评论也都掺杂了浓重的意识形态意味,缺乏客观公允的看法。中英文文献之间的差异留给我很多无法解释的困惑。因此在博士阶段,我选择了当时国内为数不多的19世纪英国文学研究专家、北大英文系的韩敏中教授作为我的导师。2003年至2008年间,韩老师对我进行了非常严格的学术训练和细致入微的指导,改变了很多自己从未察觉的偏见,引导我进入了维多利亚研究领域。在博士论文开题前我和韩老师进行了反复讨论,韩老师鼓励我就个人困惑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最终我决定从爱略特作品中常常出现的“情感也是一种知识”的宣称出发,选择了“知识话语”作为切入点研究爱略特小说的情感观,研究她如何在进步与传统之间取得平衡,在情感和知识之间构建出一种独特的同情观。这个阶段我阅读了很多曾经被忽略的一手资料,确立了对19世纪英国的总体认识,受益匪浅。由于国内资料不足,韩老师几经周折帮我从国外大学借来爱略特的伴侣乔治·亨利·路易斯的心理学和生理学研究文献,让我对维多利亚时期的知识语境有了更为准确的认识和把握。这个时期的学术积累成为我日后研究的基础和宝贵财富。2008年完成博士学业后我回到郑州大学工作,2009年开始准备国家课题申报,第一次课题申报缺乏经验,选择了文化批评这个自己知之甚少的领域,自然没有通过审核。2010年申报时我选择了自己有一定积累的知识话语,从乔治·爱略特扩展开来,视野转向马修·阿诺德、托马斯·卡莱尔、约翰·穆勒、约翰·亨利·纽曼、约翰·罗斯金等国内较少关注的散文作家。他们在自己的时代影响重大,被奉为贤哲(sage),然而国内相关译介和研究却较为滞后,这个情况现在略有改观,但仍显不足。基于我之前对爱略特及相关知识群体的研究成果,我将课题确定为“19世纪英国文学中的知识话语研究”,分别从19世纪文学中对知识概念的不同界定、认识的方式与界限,知识与自我身份建构的关联入手展开论证,顺利获得立项。

在个人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有幸获得了杭州师范大学殷企平教授的邀请,参与他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文化观念流变中的英国文学典籍研究”(12&ZD172),承担关键词“转型焦虑”的撰写以及19世纪部分的子课题研究,在参与相关研究的过程中,我的视野进一步扩展,对文化观念的变迁和现代转型问题产生了新的认识。于是在2016年完成第一个国家项目后,我着手准备第二年的国家项目申请,选题经过反复推敲,最终确定为“维多利亚小说中的现代转型话语研究”,2017年顺利获得立项。

过去这十年的研究历程让我意识到学术积累的重要性。如果没有之前硕士论文时期对爱略特的兴趣与困惑,我在博士论文选题时就很难会想到以她的小说为研究对象;如果没有博士论文阶段对“知识话语”的积累和积淀,我的第一个国家课题就缺乏扎实的基础和适当的切入点;如果没有完成第一个课题的经验和在此期间参与的重大课题,我就不大可能以更为开阔的视野,关注到该时期更为重要的现代转型问题。因此,学术积累须持续恒常,学术方向要保持稳定,不可急功近利、盲目追随热点话题。长期的积累能让自己的学术研究扎下牢固根基,对相关领域建立比较全面客观的认识,有助于就某一特定话题进行深入研究,而不至于由于根基粗浅导致自己的研究浮光掠影或偏离正道。

其次,选题的切入点要适当。国家项目的选题和博士论文的选题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要在三至五年内完成某个话题的研究,选题不可过于宏大。去年草拟申报话题时我曾经计划把题目定为“英美文学中的现代转型问题研究”,学院为帮助大家定题,特别邀请到了南京大学的博士生导师杨金才教授为大家审核把关,杨老师听了我的选题介绍后指出,我的选题过于庞大,研究内容纷繁,恐怕不是三五年能够完成的,建议压缩选题。杨老师的宝贵建议让我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于是,我修改了题目,将话题限定在19世纪,又重新草拟了申报书,向恩师韩老师请教。韩老师觉得选题很好,不过仍然觉得这个话题过于宽泛,文献浩如烟海,恐怕有限时间难以完成,因此又调整到小说领域,最终以“维多利亚小说中的现代转型话语研究”为题提交。现在回想起来,老师们的很多建议都切中肯綮,点出了我的核心问题,即使现在来看,题目要涉及的文本仍然过于庞杂,需要大量时间阅读和整理相关文献。因此,选题虽然不可过于狭窄,但也不可过分宏大宽泛,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确定其可行性。但最重要的,还是选题与研究方法的前沿性与创新性。

我之所以选择“现代转型”为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个问题的不确定性。西方学界不同领域都关注现代性和现代转型问题,但他们各执一词,众说纷纭,没有定见,因此从文学的角度来重新审视现代性问题,能带来独特的洞见和发现。通过综合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传播学等不同领域的研究成果,关照文学作品,也能够发现过去纯文学研究所忽略的很多问题。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体现了知识整合的趋势,也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历史、认识当下社会。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虽然时代不同、具体问题也不尽相同,但英国文学中展现的现代转型问题与思考这些问题的方式却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多可借鉴之处。事实上,选题是否具有当下关怀,是否具有前沿性,研究方法是否具有创新性从选题上大致就能够一目了然,因此要特别重视选题,找准有价值又可行的切入点。

再者,论证过程要逻辑严密,层次清晰。我读过一些申报书,不少选题都很好,但论证过程出现了问题,比如概念界定不清、文献的相关性论述不足,或者论证过程层次混乱、框架缺乏统一性和合理性等。我在撰写申报书的过程中,首先界定了“现代性”和“现代转型”这两个概念在历史学和社会学领域的差异,同时也从历史角度阐释了对现代社会的不同理解,确定自己研究的起点,这样就为漫无边际的现代性研究划定了一个界限,使自己的研究不至于无的放矢。另外论证构架围绕现代性的几个突出特征展开,如机械化、城市化、民主化、个体化等,结合维多利亚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小说,分别展开深入研究,探讨文学作品与社会意识形态变革的微妙关联,文学对现代转型的表征,转型社会对文学题材与表现形式的影响等等。这样就可以建立起比较完整统一的论述构架,不至于顾此失彼。

最后,格式要严整规范。申报书不仅仅体现的是思想性,也体现出申报者的学术训练和专业基础。有的申报书不重视格式,段落对齐方式混乱,标点符号错误使用,字体不统一或字号混乱等,这些细节都会给人留下学术态度不严谨的印象。另外参考文献部分也是容易出题的地方:文献条目排列缺乏规律,作者姓名顺序颠倒混乱,文章和著作标识错误,出版信息格式不统一,字体字号混乱等等,都会给人留下专业基础薄弱的印象,从而影响申报。申报书的撰写,除了内容要一再修改之外,形式也要一再打磨,每字每句都需要认真琢磨审查,框架要完整统一,论证层次要条理清晰,语言表述要言简意赅,不可追求高深莫测或晦涩难懂。格式的严谨规范体现的是良好的学术训练和学术态度,不可忽视。完成申报书的撰写后,隔段时间要站在读者的立场上重新审视,会发现很多之前被忽略的问题。另外,也要多向同事或专家虚心请教,及时修改完善不足之处。

这十多年的研究过程也是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得到校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的很多帮助。对我帮助最大的是我的恩师韩敏中老师,没有从博士阶段以来韩老师持续不断的悉心指导,我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师恩难忘。同时也非常感激社科院外文所盛宁研究员、杭州师范大学殷企平教授、北京大学刘锋教授和丁宏为教授、南京大学杨金才教授、湖南师范大学阮炜教授,这些老师们在我研究过程中遇到难题或受到挫折时给我提供了莫大的帮助和支持,让我能够有勇气克服困难一步步走过来。也要感谢好友对外经贸大学的金冰教授和社科院外文所的乔修峰研究员给予的无私帮助和鼓励。学术研究的乐趣在课题之外,当我不以申报课题为唯一目标时,反而收获了更多的知识,看见了更为广阔的世界。

上一篇: 抽烟头晕恶心怎么办
下一篇: 大沽桥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