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
网络媒介间的议程设置研究——以红黄蓝事件为例
本研究从媒介间议程设置理论出发,以不同网络媒体对红黄蓝幼儿园事件的报道为例,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官方主流网络媒体和商业网络媒体间议程设置的相关性。通过研究发现,在军事、政治等议题方面,官方主流网络媒体和商业网络媒体的报道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在经济、伦理议题方面,官方主流网络媒体和商业网络媒体间报道的相关性较弱,断裂程度根据议题变化有所不同。当前官方主流网络媒体应该扩大报道范围,改进报道方式,发挥“党政喉舌”在网络舆论场中的引导作用,建立更加合理完善的网络舆论监督体系。
详细 >>
刘沫潇
从“把关人”到“守望人”:算法式新闻分发下人工编辑的功能角色定位
通过对目前国内算法应用较为突出的三家新闻聚合类APP的人工编辑的深度访谈发现,人工编辑的角色从传统媒体时代的“把关人”(gatekeeper)发展到了算法式新闻分发下的守望人(gatewatcher),“信息评估”是其主要工作,通过对信息不同程度的强调,“宣传”信息而非“发布”信息。人工编辑主要承担内容审核和人工推送两项职责。审核部分表现为人和机器相结合、分工协作、层层过滤的特点;推送部分,由于算法在新闻敏感性和推送时效性上与人工编辑存在较大差距,重大突发消息的推送仍主要依赖“有经验”的人工编辑。总体来说,访谈者认为在算法驱动为主的新闻客户端里,人工编辑的权限与传统媒体和门户网站相比有所减弱,但均预期人的作用会逐步提升。天天快报新近上线的纯人工筛选的“大事”栏目和一点资讯设立的沟通算法团队与编辑团队的精细化运营组均是促使算法回归人的价值的有益尝试。
详细 >>
杨晨晞
政务短视频平台上的政务号的媒介建构——以共青团中央入驻抖音平台为例
短视频平台已经成为了拥有超大用户量的积聚年轻人的新平台,吸引政务部门入驻成为了新媒体政务的前沿平台。共青团中央在入驻抖音平台后通过短视频内容的发布、视频、语言细节的把控、分发机制的利用和与网友的互动完成了媒介建构的过程。
详细 >>
万宁宁
社交媒体环境下民众参与舆论的情感特征分析——以中美贸易战为例
社交媒体的发展为民众进行信息传播、情感表达与舆论参与提供了更加多元的平台,民众的情感反应成为传播学实证研究的重要议题,“情感转向”也逐渐成为传播学理论研究的新趋势。本文以中美贸易战这一舆论事件为例,分析了《人民日报》在新浪微博发布的与“中美贸易战”相关的内容以及网友评论,认为民众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舆论参与的情感特征具有三个特点,即主流媒体发挥了属性议程设置的作用、情感扩散与事件联想相互促进、相信与质疑的双重情感共同存在。
详细 >>
梁乐萌
国产纪录电影在社交网络平台中的口碑传播及其对票房收益影响的实证研究
近年来,原本以传播力弱、票房低迷为常态的国产纪录电影逐渐从“小众”走向“大众”,在此过程中,社交媒体口碑传播起到了一定作用。以微博、豆瓣、知乎三家社交网络平台及近两年八部国产纪录电影为样本,通过对影片口碑传播“量”的数据分析和“质”的框架统计,发现豆瓣、知乎的口碑传播存在微博不具有的反沉默螺旋效应,并通过回归检验发现以口碑传播量为基础的影片热议度与票房收益显著相关,而传播内容的正面评价率和价值导向率与票房收益不相关或弱相关。对此,本研究尝试给出原因解释,并从影片制作方、政府和受众三方提出建议。
详细 >>
吕子涵
网络众生监视下的性隐私与自我认同——对21世纪初我国网上“自我裸露”型性隐私事件的理论分析
在21世纪的前十年,在我国的博客和论坛社区里发生了一系列“自我裸露”型性隐私事件。本文认为,在网络社会新浪潮中本体安全漂浮不定、传统的制度和道德伦理濒临重构、公域私域边界日益消解、陌生人社会中人际交往趋向于主观情感联系的背景下,在这些事件的主人公,都是将对性隐私的自我裸露作为一种重建自我认同的技术手段。但在全景敞视式的网络平台中的自我裸露,会对网民的精神自由造成极大威胁;而将性、隐私、私人内在领域作为一种客体技术的做法,不仅影响了性政治的有效性和批判性,更会造成人内在灵魂的异化和物化。如何在网络时代当中坚守人内在灵魂的独特和自由,是当今政治伦理和生命伦理在重建过程当中必须考虑的方向。
详细 >>
郭雨祺
突发事件网络新闻反转过程分析
本研究以2017年11月北京“红黄蓝幼儿园疑似虐童”事件的互联网新闻报道为例,以客观认识社会热点议题反转为目的,使用语篇分析方法探索该事件的网络舆情反转过程。不同于以往新闻反转研究,本文运用量化分析方法对比了反转前后的新闻语料,通过词频和关键词分布统计,总结了新闻事实增补对舆情的影响,归纳了该事件的新闻反转特征,以期对类似突发事件网络媒体报道的情况预测有所启发。文章还涉及媒体行业对新闻反转的评论,并认为事件后的媒体反思也是新闻反转的一部分。
详细 >>
罗熙临
网络社交平台照片发布中的自我建构——基于传播学的视角
随着网络社交在社交生活中占据的比重越来越高,网络社交平台上发布的信息对平台用 户的影响越来越大。本文试图从传播学的视角,兼以符号学、文化学等领域的专业知识,在诠释经验主义的范式下分析社交平台用户在发布照片时对自我建构的期许和隐话语,证明 “多数人观看多数人”的“全视监狱”时代来临,个体的自我认知不仅没有随着话语权的提 升更具独立性,反而在观看与被观看中愈发依赖他人的眼光,成为完全的“照片中我”与“网络中我”。
详细 >>
陆洪磊
微信自媒体在新闻反转事件中的叙事模式研究:以“罗一笑事件”为例
自媒体的原创信息正在成为一种新“新闻”,逐步蚕食传统新闻的覆盖面与影响力。在近几年诸多新闻反转事件中,自媒体发布的信息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文章通过对2016年底“罗一笑”事件的分析,运用框架理论对具有影响力的37篇微信公众号文章进行扎根理论分析,研究发现并总结了微信自媒体在参与新闻反转事件时都持有相对稳定的五种叙事模式。这些叙事模式的逻辑特征是可被解释的,对网络治理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详细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