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书法发展史401隋代书法

书法发展史401隋代书法

书法发展史401隋代书法第一节第一节 隋代书法隋代书法 一隋代书法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 二隋代南北书风的逐步融合 三隋代著名的书家及作品一隋代书法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 1隋的统一从客观上促进了南北书风的交融。

1、第一节第一节 隋代书法隋代书法 一、隋代书法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 二、隋代南北书风的逐步融合 三、隋代著名的书家及作品一、隋代书法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 1、隋的统一从客观上促进了南北书风的交融。 北周外戚杨坚于581年取周政权,自立为帝,即隋文帝.定都长安,国号为隋.589年灭陈,统一中国.隋的统一, 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北方受南方文化浸润渐深,北方质朴、整饰的书风渐弱,南方秀润、雅丽的书风渐兴,虽然没有完全形成隋时独特的艺术风格,但也有着过渡期的时代特征,为初唐书法的发展作了铺垫. 2、帝王的重视 隋初, 隋文帝不仅在政治制度上进行了改革,而且在文化政策上也有了新举措.实行科举制度,特设国子

2、监为教育行政领导机构.在国子监下,首创书学、算学和律学等专科类的中央官学,与传统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形成官学系统。试科中也有书学一科,这从政治上保证了书法的发展. 他还“诏求遗书于天下”,并召天下工书之士于秘书省内补续残缺。 灭陈时尽收800余卷的法书名画藏品,于是天下书画名迹遗书,尽入隋室。隋炀帝即位以后,也喜好集图书经籍, 集魏以来古迹名书画,专门于洛阳营建二台,东为“妙楷台”,藏法书;西为“宝迹台”,藏名画。 还增设书学官员:国子监书学还设有博士2人,助学2人,招收学生40人,且“加置楷书郎员二十人(从九品),掌抄写御书”看重江南文化二、隋代南北书风的逐步融合 隋朝接续南北朝的历史,统

3、一了中国,隋代开始表现出了南帖北碑互相融合的书法传统。 写碑,多用于怀念某人物、某事件,宜庄重恭敬,故字形宜端正工整,章法安排宜平齐有序,重视书写内容、书写格式等构成的总体书写结果,忽视或压制书写者的个性; 写帖,尤其是早期的所谓帖,实际上只是书家的自由书写,是书家自身心迹的表露,如兰亭序、丧乱帖等等。此类书写是对书写过程的书家个性发挥的重视和对书写结果的忽视。 隋统一南北,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碑帖两者自然相互影响,并吸取了对方某些因素,呈现出趋向中和的倾向。 如属于帖派的智永真草千字文,并不像原先写帖者那样随意挥洒、不顾书写结果,而是很重结果的为书写而书,因此其章法整齐一律,其用笔之按、

4、折之处亦较多。 同样,属于碑派的龙藏寺碑、 董美人墓志等,亦采用了帖派的一些用笔方法。三、隋代著名书家和作品 龙藏寺碑 隋开皇六年(586)刻,现存河北正定龙兴寺。此碑字形方正,峻整宽博,疏朗秀雅,提按顿挫,变化微妙。整体观之,整篇碑文有一种肃穆恬静的韵味,可谓融婉丽华美和古拙幽深于一体.龙藏寺碑字形方正,峻整宽博,疏朗秀雅,提按顿挫,变化微妙。康有为对此碑评价很高:“此六朝集成之碑,非独为隋碑第一也。”(广艺舟双辑)该碑是南北书风融合的新式样。初唐诸家大多从此萌芽,其中受其影响最大的应是褚遂良。褚的雁塔圣教序、孟法师碑等与它有着明显的渊源关系。 董美人墓志董美人墓志 隋开皇十七年刻,清嘉庆道

5、光年间在陕西西安出土。撰文者为蜀王杨秀,隋文帝第三子,董美人为其爱妃,病逝时年方十九,杨秀撰文以表哀悼. 布局平正疏朗,字体端严妍美,骨秀肌丰。风格清劲爽朗,此墓志书法上承北魏书体,下开唐朝新风。索府君墓志铭曹植庙碑 又称曹子建碑。隋開皇十三年(593)刻。石藏山東東阿縣魚山祠。此碑書法雄偉古拙,楊守敬平碑記云:“用筆本之齊人,體兼篆隸,則沿北魏書習,然其筆法實精,真有篆隸遗意”。出师颂中新社北京2003年七月二十二日电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国宝级文物隋人书出师颂卷,经著名书画鉴定家徐邦达、启功等鉴定之后,北京故宫博物院决定以二千二百万元予以收购。 总之,隋代书法融合北朝质朴峻拔书风和南朝妍美流变

6、书风,日益走向工整规范,楷法完整。因而起到“上承六代,下启三唐”的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隋代书法大家智永和丁道护 因隋立国仅30余年,书法大家不多,比较有名的仅智永,丁道护等。智永 智永,陈、隋间僧人,名法极,姓王,会稽人,善书法,尤工草书。为王羲之七世孙,王羲之第五子徽之之后。山阴(今浙江绍兴)永欣寺僧,人称“永禅师”。常居永兴寺阁,临池学书。闭门习书三十年。初从萧子云学书法,后以先祖王羲之为宗,在永欣寺阁上潜心研习了30年。智永妙传家法,精力过人,隋唐间工书者鲜不临学。年百岁乃终。智果、辨才、虞世南均智永书法高足。 “退笔冢”:由于智永积学年久,退笔头装满了容积一石的五个大竹箱,号称为“退笔

7、冢”。 “铁门限”:因求其书法的人甚多,踏破门槛,故用铁皮裹之,人谓“铁门限”. 智永闭居永欣寺楼上,30年不下楼,书千字文八百本,赠送浙东诸佛寺。 智永真草千字文 正因为智永书法甚得王羲之笔意,开启了以“二王”为宗、楷法规整的唐代书法,成为书法史上“二王”之后、唐人之前的一个关键人物。故是学书者上溯王氏书法的最佳途径。 其传世作品真草千字文,用笔圆润爽劲,清俊妍美;结体平正和雅,风神朗发,犹如豪门英俊少年之气质。 传世的智永真书千字文共有两本:一为唐代传入日本的墨迹本,一为保存于陕西省西安碑林的北宋董薛嗣昌石刻本。 宋米芾海岳名言称:“智永临集千文,秀润圆劲,八面具备。” 清梁巘说:“书法自右军后当推智永第一,观其真草千字文圆劲秀拔,神韵浑然,已得右军十之八九,所去者正几希焉。” 丁道护 生卒年不详,谯县(今安徽亳县)人。官至襄州祭酒从事。擅真书,对初唐真书颇有影响。 北宋黄伯思东观余论称:“道护不古不今,遒媚有法。” 米芾海岳名言说:“丁道护、欧、虞笔始匀,古法亡矣。” 有刻本启法寺碑传世。丁道护丁道护启法寺碑启法寺碑书法平正和美,用笔清迥,结体谨严,此碑已初具唐楷法度,开始走向匀整规范,因此有开初唐书风之功。欧阳修集古录跋尾卷五评“字画遒劲,有欧、虞之体” 。

上一篇: 《三国演义》不是真实的三国历史,用这套书给孩子普及三国历史
下一篇: 为何说三国历史波澜壮阔,英雄辈出,实际上是一部彻彻底底悲剧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