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说一直以来都是各大院校的热门考点,文小研为大家搜集了鲁迅先生对明清时期重要小说的评价,结合对应真题进行分析,带你从文学理论的视角看古代文学考点。
《中国小说史略》
《中国小说史略》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小说的起源与演变,从神话传说到清末谴责小说,并对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做了精当的评述,对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贡献。
根据题材,鲁迅先生将明清小说划分为:讲史小说、神魔小说、人情小说、狭邪小说、公案小说。
根据艺术表达特色划分为:讽刺小说、谴责小说。
根据写作动机及其由此形成的写作特色,又有“才学小说”的区分。
01
讲史小说——鲁迅评《三国演义》
“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亮之多智而近妖。”
分析评述:
鲁迅这段话意在批判《三国演义》在塑造人物时的缺失,即有意塑造特征化的性格,使人物性格有失真实性,以至于“夸过其理,而名实两乖”。
正如鲁迅所说,刘备的善与仁被推向极端,赵云长坂坡九死一生救阿斗,刘备却将阿斗扔掷于地以笼络人心,甚至连入侵西川也被粉饰为并非出于他本意。
至于诸葛亮,隆中献计让刘备集团由被动转为主动,博望坡用兵以少胜多,赤壁之战巧借东风火烧曹军反败为胜,空城计吓退司马懿的大军,用石头阵让陆逊大军迷路,又用木刻巨兽吓退蛮兵,甚至还会“缩地法”,这些体现了诸葛亮远超常人的智慧,但也未免产生虚假之嫌。
这种“言过其实”的特点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
第一,《三国演义》作为一部世代积累型小说,凝聚了百姓浓烈的情感道德追求,即“尊刘抑曹”的倾向,使小说的道德观念较为单纯,善与恶绝对对立,曹操代表“恶”的势力,其极端利己人格要在小说中不断得到强调,而刘备则是“善”的象征,其“长厚”的品格也贯穿在人物塑造中。
第二,《三国演义》文体对人物塑造的影响。历史学家、民间艺人、小说家先后参与其创作过程,使得其文体并不是严格统一的,概括来说可分为三种:准纪事本末体、准笔记体和准话本体。前两者将正史通俗化,即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前提下创作,而准话本体则意在增添小说的故事性与趣味性,对历史进行了加工创造。
02
侠义小说——鲁迅评《水浒传》
在《中国小说史略》中,鲁迅列举比较了《水浒传》各版本间的差别,包括一百十五回本《忠义水浒传》、一百回本《忠义水浒传》、一百二十回本《忠义水浒全书》、七十回本《水浒传》。
鲁迅对它的评价出现在《三闲集·流氓的变迁》中:
“‘侠’字渐消,强盗起了,但也是侠之流,他们的旗帜是‘替天行道’。他们所反对的是奸臣,不是天子,他们所打劫的是平民,不是将相。李逵劫法场时,抡起板斧来排头砍去,而所砍的是看客。一部《水浒》,说得很分明:因为不反对天子,所以大军一到,便受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不‘替天行道’的强盗去了。终于是奴才。”
分析评述:
在这篇文章中,鲁迅深刻地解释了孔孟之道正是投降主义的根源,这自然要与当时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鲁迅借此书表达了对于“跪久了的直不起腰的中国人”的批判。
03
神魔小说——鲁迅评《西游记》
01
“凡所记述,简略者多,但亦偶杂游词,以增笑乐。”
分析评述:
鲁迅先生在这句评价后,举例了“火云洞之战”,猪八戒不敌红孩儿,在这危急时刻,猪八戒还打趣道:“少刻把老猪烧得囫囵,再加香料,尽他受用。”
“以戏言寓诸幻笔”的特点,为小说增添了许多诙谐色彩。
02
“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
分析评述:
鲁迅认为,《西游记》的取经故事虽然神奇,但也植根于现实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现实社会批判意义。
比如,通过孙悟空上天入地的经历,以幻想的形式表达了当时人们变革现实 、战胜黑暗势力的强烈愿望,还让人们看到了天界和地府表面神圣威严实则腐朽虚弱、外强中干的真实面貌。
玉皇大帝在孙悟空的闯闹之下,也露出了贤愚莫辨、色厉内荏的昏君嘴脸。
就连号称“极乐世界”的灵山,也不免有阿摊、伽叶之流,在“佛祖”身边公然向取经人讨索贿赂。
鲁迅从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角度,评析了小说的思想与艺术成就,论述了吴承恩对西游取经故事演化所作出的创造性贡献,指出了《西游记》备受欢迎、广泛流传的原因所在。
03
“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分析评述:
这里鲁迅以孙悟空为例,这是一个吴承恩备加颂扬、寄寓了一定的政治理想与审美理想的形象,但同时也具有心高气傲、暴虐嗜杀的缺点。
孙悟空大败于犀牛精,丢了金箍棒,请求玉帝发兵收剿妖怪时,前倨后恭的模样被葛仙翁打趣,因为身处劣势又有求于人,连不可一世的齐天大圣也会装出恭敬的样子,这正是其“人情世故”的表现。
04
“然作者虽儒生,此书则实在出于游戏,亦非语道,故全书仅偶见五行生克之常谈,亦未学佛,故末回至有荒唐无稽之经目,特缘混同之教,流行来久,故其著作,乃亦释迦与老君同流,真性与元神杂出,使三教之徒,皆得随宜附会而已。”
分析评述:
清代陈士斌、张书绅、刘一明悟等,在《西游真论》、《西游旨》、《西游原旨》等书中,“或云劝学,或云谈禅,或云讲道,皆阐明理法,文词甚繁”。
鲁迅对这些说法表示了异议,认为作者吴承恩“虽是儒生”,但“此书则实出于游戏”,并无“劝学”的深意,说它“语道”也谈不上,作品里虽“偶见五行生克”之说,也不过引用了当时一般“常谈”中的套话而已,并非作者要宣扬这些道学真谛 。
至于“学佛”, 从全书看,作者对佛学并无深刻的研究,鲁迅认为小说“末回”甚至“有荒唐无稽之经目”便是明证。
在小说人物唐僧口中,虽一再宣扬佛家的“不杀”、“不妄语”以及“忍辱”、“持戒”等教义,但通过孙悟空的言行以及取经途中的实际遭遇,已经否定了唐僧的一套迁腐说教。
然而,鲁迅也认为,吴承恩生活的明代中期,儒释道三教混杂,他不免也“受了三教同源的影响”,以致在作品中出现“释迎与老君同流,真性与元神杂出”的情况,“三教之徒”看了作品,往往“皆一一得随宜附会 ”。
我们从鲁迅的评价出发,对《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三部作品进行了梳理,希望同学们能够把握重点,为自己的答案增光增彩。
我们下期见啦!
文研
往期精彩
文研
往期研情
23年最新研情
||
||
||
||
||
||
||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