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报告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中心1简介:本报告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和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合作开展项目“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统计分析”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相关行为调查研究”(课题批准号:BLA090069)的部分研究成果。部分数据引自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参与的“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工作”。本报告为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提供了决策参考。伴随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受到广泛关注。教育部等部委从1979年开始组织实施“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以下简称“《体质调研》”)。其后,1985年至2005年,五次组织全国范围的学生体质健康调查,对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了持续、系统的调研、监测,建立了完善的中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制度。《体质调研》显示,近三十年来,总体上,中国学生的形态发育水平不断提高,营养状况得到改善,常见病患病率持续下降。但是,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指标有明显下降趋势,肺功能持续降低,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城市超重和肥胖青少年的比例明显增加。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标准研究组.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解决不好,将对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战略构成威胁。
青少年时期的体质健康问题,将对中老年的身体健康构成巨大隐患。青少年时期的肥胖、呼吸和心血管系统机能的下降,是导致和诱发中年后糖尿病、冠心病等多种高致命性疾病的原因。因此,如果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不能得到有效改善,从人的生涯发展看,将大大降低中老年的生活质量;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将大大增加今后国家医疗和养老经费的支出。中国政府对青少年体质健康十分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力图有效解决学生体质健康突出问题。200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在全国实施了以“阳光体育”为核心的一系列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措施。为了追踪调查我国学生体质变化情况,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中心、教育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中心研究部分别对2008年、2009年、2010年全国大中小学每年近10所学校、约1亿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进行了统计分析,同时,对教育部直属大学一年级新生按照生源地分类进行验证分析,形成了《2008—2010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分析报告》(以下简称“《分析报告》”)。结果表明:近三年,总体上,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成绩有向好趋势,从2008年至2010年,总体平均分别为73.77分、75.07分、74.29分;2008年至2010年,学生体质健康等级分布比例整体合格率有所提高,分别是85.94%、86.73%、87.11%。
特别是优良率提高明显,由2008年的52.80%增长到2009年、2010年的57.73%和56.24%。这表明,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改善出现了转机,下降速度得到遏制。但是,尽管如此,《分析报告》显示,由于长年积累,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依然严峻,体质健康问题仍然突出。一、中国学生体质健康问题仍然突出1985年至2005年,五次大规模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显示,中国青少年学生在身体形态、生理功能和身体素质的多个指标上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水平下降现象,特别是近十年,部分指标的下降倾向呈加速趋势。《分析报告》显示,2008年以来,学生体质健康下降趋势得到一定程度遏制,但整体上反映出来的指标值仍然令人担忧,特别是在以下指标上,显现的问题十分突出。——肺功能指标维持低水平肺活量/体重指数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的肺功能。《体质调研》显示,1985—2005肺活量和肺活量/体重指数在20年间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分析报告》显示,2008年学生的肺活量/体重指数分布,优秀率为15.62%,良好率为22.59%,及格率为39.24%,不及格率为22.54%。2010年各年龄组测试结果与2008年相比,整体水平略有提高,不及格率降至20.08%,但是,肺功能总体水平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超重和肥胖现象严重《分析报告》显示,2008年学生不同营养状况检出率营养不良占8.58%,低体重占42.21%,标准体重占37.01%,超重占4.55%,肥胖占7.66%。2010年统计显示,超重和肥胖分别增加到5.05%和9.41%,表明由营养过剩导致的肥胖和超重情况继续恶化。1985年的《体质调研》显示,当时超重和肥胖问题并不突出,问题比较突出的是营养不良导致的体重不足,男女生分别占28.9%和36.1%。2010年统计显示,低体重男女生分别占38.88%和35.89%,表明低体重现象继续存在。从《分析报告》的结果看,当前,青少年群体营养状况呈现典型的“双峰现象”,即超重和肥胖问题十分突出,营养不良和低体重现象没有改变。2008年学生肺活量体重指数分布比例15.639.222.522.5优秀(%)——近视发生率继续增加《体质调研》显示,1979—2005年我国学生视力不良的发生率不断增加。198522岁汉族学生视力不良率平均为34.26%。但此后,视力不良率呈现持续快速增长倾向。1999年青少年近视发生率上升至世界第二位,仅次于当年“近视第一大国”的日本。1995生视力不良率平均超过50%。
2005年的调查显示,学生近视率居高不下,小学生为31.67%、初中生为58.07%、高中生为76.02%、大学生为82.68%。2008年北京市10万余名初三学生参加了中招体检,结果显示,69.28%的学生视力不良,即裸眼视力低于5.0。2008年上海市102万余名中小学生视力检查结果显示,50.59万人视力不良,其中,高中学生视力不良达到80%以上。2008年,湖南大学新生入学视力检查发现,近视率竟然达到87.22%。1995—2005年学生近视率情况——速度、力量素质增长趋于停滞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是人体运动能力的重要基础。《体质调研》显示,1995—2005年,学生身体素质中反应速度素质的50米跑成绩、反应爆发力素质的立定跳远成绩和反应力量素质的引体向上、斜身引体、仰卧起坐成绩,除速度素质下降幅度较小外,其他素质均有明显下降。《分析报告》显示,2008—2010年,反映学生速度、力量素质的50米跑、立定跳远、引体向上、斜身引体、仰卧起坐成绩,基本没有增长。依据青少年身体素质发育理论,男子16岁前,女子13岁前速度素质发展较快,男女均在20岁左右达到最好成绩,但《分析报2008年学生身高标准体重分布比例8.542.237.04.57.6告》显示,实际情况与此不相吻合,从小学到大学,随年级的增高,优秀率反而降低,不及格率增高,表明大学生更缺乏锻炼。
《分析报告》显示,2010年,立定跳远、仰卧起坐(女生)和引体向上(男生)的成绩也存在及格率以上成绩随学段升高反而下降的趋势。其中, 2010 年大学男生引体向上及格率仅为70.44%。 2010年不同学段学生50 米跑等级比率比较 ——耐力素质低谷徘徊、柔韧素质成绩向好 耐力素质与人的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机能密切相关。依据不同年龄,通过测试 400 米跑(或50 往返跑,11—12岁男女生)、800 米跑(13—22 岁女生)、1 000 (13—22岁男生)成绩反映耐力素质。《体质调研》显示,1985—2005 年,各年龄组男女 学生的成绩逐年下降。《分析报告》显示,2008 年学生耐力素质不及格率在10%—14%,2010 年学生耐力素质的不及格率,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学生比例在 10.64%—12.84%;总体 合格率,大学好于高中,高中好于初中。其中,大学生耐力素质优秀率最低。总体上,2008 年以来的三年,反映耐力素质的各项测试指标成绩没有明显改善。 柔韧素质与关节周围韧带、肌腱、肌肉等软组织的伸展性有关。通过测试坐位体前屈成 绩,反映人体的柔韧素质。《分析报告》显示,2008 年,学生总体坐位体前屈的优秀率为 27.75%,及格以上比率为97.31%;2010 年,学生总体坐位体前屈的优秀率为28.21%,及格 以上比率为 97.40%。
不同学段学生坐位体前屈比较表明,其优秀率以大学最好,其次为小 学和初中,最次为高中。2008—2010 年,各学段学生及格以上比率均在96%以上,是学生所 有素质中成绩最好的指标。 ——血压调节机能不良比较普遍 血压调节能力反映人的自律神经系统机能,是身体适应能力的重要指标。血压调节能力 差,容易引起体位改变性晕眩、晕倒现象。国内对此研究少见。1999 年和2006 年,中央教 育科学研究所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对北京市部分中小学学生 进行了“体位血压反射”的测试。研究显示,从整体上看,北京市中小学生血压调节不良率 在60%以上。两次调查显示,青少年群体血压调节不良率并不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而是呈 现波动性变动,普遍表现出血压调节能力不良的现象。 二、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原因分析 从全世界范围看,青少年一代体质健康水平,特别是体能素质的下降倾向不仅仅中国独 有,许多国家都遇到相似的情况。特别是进入20 世纪50 年代,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下降问 题逐渐成为世界发达国家共同面对的难题,如何增强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也随之成为世界性 课题。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近十年加速下滑趋势也表现出与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相背离的 现象,这同样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为探讨影响青少年体育健康的原因,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研究中 心、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共同组织实施《中国中小学体育 基本情况调查》(2006 月—2008年10 月)、《中国学生健康相关行为与生活质量调查》 (2008—2009 年),调查涉及全国15 个省、市、区(以下分别简称“《基本情况调查》”、 “《健康行为调查》”)。 (一)生活环境和饮食方式的重大改变,导致了体力活动的明显减少,加 速了人类机能的退化,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也随之下降 居住环境的改善,交通的便利,限制了青少年的活动空间,减少了青少年户外活动的时 间。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建设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城乡居民的居住环境发生了 巨大变化,特别是城市建设中高层公寓式和农村城镇化聚集定居形式的推进,客观上限制了 居住者的活动空间和活动方式,大大减少了青少年的身体活动。同时,交通日益发达,出行 方式的多元化、现代化,也导致了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的体力节省化,大大减少了对青少年 生长发育的自然运动刺激。 西方快餐文化盛行,过多高能量物质的摄入,导致膳食不平衡或营养过剩,直接引发青 少年肥胖症的增加。
近三十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青少年的营养状况得到了明显 改善。但是,科学的平衡膳食结构没有建立,洋快餐的误导,高热量、高脂肪饮食成为青少 年食物的主要成分,加上活动量和活动强度的减少,近十年来,过剩性营养不良是导致青少 年肥胖不断增加的最重要原因。北京大学季成叶教授研究指出:在中国,越是经济发达地区, 儿童青少年的肥胖流行率越高;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肥胖率已接近发达国家(美国除外)水平。 (二)以过度保护为特征的隔代教养方式,剥夺了促进青少年儿童自然生长 发育所必需的运动刺激;网络时代,以久坐不动为特征的静态休闲方式,阻碍 了青少年获得持久的、足够的运动乐趣并以此为基础的经常性体育锻炼行为习 惯的养成 针对青少年体质健康下降趋势,日本著名学者小泉英明等脑科学家试图从神经系统机能 发展的角度来揭示其规律和机制。脑科学研究认为,儿童早期的“运动刺激缺乏”和随后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