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调民歌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蒙古族歌唱家,长调民歌,她将世代流传于民间的长调歌曲搬上了艺术舞台。她从艺62年、从教35年,为我国民族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了毕生精力。她就是宝音德力格尔,她是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蒙古族长调民歌代表性传承人,被草原人民尊称为“长调歌后”、“草原百灵”、“草原夜莺”。
长调民歌(长调民歌名词解释)
歌声传遍草原,飞到世界各地
1934年2月,宝音德力格尔出生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新巴尔虎左旗额尔敦宝力格嘎查。她3岁丧母,10岁丧父,是邻近的一户牧民将她养大。伴着泪水长大的宝音德力格尔从没想到,歌声会为她开启另一扇命运之门——1949年,在新巴尔虎左旗举办的那达慕大会上,初次登台演唱的宝音德力格尔一鸣惊人,她如天籁般的歌声让人称奇。1951年,宝音德力格尔加入了当时的内蒙古东部文工团;翌年,调至内蒙古歌舞团任独唱演员。
长调民歌名词解释
当你第一次听到蒙古长调,你就会知道蒙古族的血液,属于高原上浩荡奔淌的河流,而蒙古民族的心灵,更属于这扣人心弦的音韵。
蒙古族长调
蒙古族长调是一种具有鲜明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独特演唱形式,它以草原人特有的语言述说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
历史渊源
蒙古长调不仅音调长还意味着拥有悠远的历史。著名的歌唱家拉苏荣研究表明蒙古长调已有千余年的历史了。根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在成吉思汗时期,作为军营歌曲的蒙古长调流传于整个亚欧地区。
蒙古族长调的特点
蒙古族长调旋律悠长舒缓、意境开阔、声多词少、气息绵长,旋律极富装饰性。歌词一般为上、下各两句,内容绝大多数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等。倾心听一曲长调牧歌,犹如站在苍茫草原向大自然倾诉体验。
长调民歌特点
初秋的阿拉善天色苍茫,绿野无垠。“啊、咿、喔……”蒙古语的七个元音伴随不同音高,从一个极具蒙古族风情的院落传出。院里十多个蒙古族小朋友正围坐一圈学习长调,64岁的蒙古族长调歌手阿拉坦其其格用钢琴提示音准,长调民歌,悠扬的长调歌声洋洋盈耳,随着秋风飘向茫茫草原。
长调,蒙古语音为“乌日汀哆”,“乌日汀”为“长久、永恒”之意,“哆”为“歌”之意。蒙古族长调民歌产生于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生产劳动生活中,长调民歌,以草原人特有的语言,述说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道德习俗、哲学和艺术的感悟。旋律悠长舒缓、意境开阔,被称为“草原音乐活化石”。
2006年,蒙古族长调民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长调民歌,阿拉坦其其格成为第一批国家级蒙古族长调民歌非遗传承人之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