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英亲王阿济格(英亲王李垠)

英亲王阿济格(英亲王李垠)

英亲王阿济格(英亲王李垠)英亲王府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十二子阿济格的府第,王府的位置在今北京紫禁城东门外的东华门大街北侧,无遗迹。原王府的南府墙和府门在智德前巷,东府墙沿智德东巷,西府墙沿智德西巷,北府墙大致在智德北巷向南推一百一十米的位置,1750年乾

英亲王府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十二子阿济格的府第,王府的位置在今北京紫禁城东门外的东华门大街北侧,无遗迹。原王府的南府墙和府门在智德前巷,东府墙沿智德东巷,西府墙沿智德西巷,北府墙大致在智德北巷向南推一百一十米的位置,1750年乾隆时期的《北京全图》在此处标注的是“盔头作”。王府所在位置明朝时是光禄寺,顺治帝入关后阿济格将其作为王府,阿济格被革爵后清廷仍将其做为主管外廷宴会和祭祀的光禄寺衙署。

英亲王府所在位置十分显赫,西侧紧邻紫禁城东城墙,东侧挨靠着皇城东城墙,整座王府在皇城之内,距离紫禁城咫尺之遥。按例清王朝是不允许王府设在皇城之内的,有清一朝王府设在皇城之内的仅有顺治帝时的皇父摄政王多尔衮,宣统帝时的皇父摄政王载沣(载沣在皇城内的王府未建完,辛亥革命了,未能用上)。大清朝除两个摄政王在皇城内建设王府外,其他五十余座王府仅有英亲王的王府设在了距紫禁城咫尺之地的皇城之内,可见当年英亲王尊贵之鼎盛。究其因乃是其身份尊贵、战功卓著、头脑简单所然。

英亲王阿济格(英亲王李垠)

英亲王阿济格(英亲王李垠)

身份尊贵。

阿济格的生母是清王朝奠基人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四位大妃阿巴亥,阿济格乃皇家嫡亲血脉后裔。清王朝入关之前,满族仍是草原民族的风俗习惯,没有皇帝皇后的称谓,努尔哈赤称后金国大汗,其正妃称为大妃,相当于汉民族国家的皇帝和皇后。阿济格生母阿巴亥是努尔哈赤的第四位大妃,也是最后一位大妃,深受努尔哈赤的宠爱,努尔哈赤临终前将其招在身边侍奉,有传闻努尔哈赤有意将汗位传给阿巴亥所生第二子多尔衮,然未及遗嘱轰然而逝。皇太极继汗位后为剪除后患,削弱阿济格母子在后金的势力,为自己执政铺平道路,立即与当时主政的其他三位大贝勒(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伪传努尔哈赤口谕:大妃殉葬。眼看着自己的长子阿济格胸无心机,二子三子多尔衮和多铎尚在年幼,为保全三子性命,阿巴亥哀求四大贝勒:"吾自十二岁事先帝,丰衣美食,已二十六年,吾不忍离,故相从于地下。吾二子多尔衮、多铎,当恩养之。"。四大贝勒均应:“岂有不恩养之理!"尊贵的大妃阿巴亥就此随努尔哈赤于地下,年三十七岁。皇太极未食言,日后善待了阿济格及其两位胞弟。

阿济格的胞弟多尔衮逐步晋封为皇父摄政王。皇太极崩逝后,由于其在世时未立皇位继承人,出现了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与皇太极之弟睿亲王多尔衮争夺皇位的紧张情形。最终双方妥协,立皇太极六岁幼子福临为帝,多尔衮与其叔伯兄长郑亲王济尔哈朗一同辅政。辅政期间济尔哈朗受到多尔衮打击,曾一度因建筑府第逾制,擅自使用铜狮、铜龟、铜鹤,罚银二千,免辅政职务。而多尔衮自辅政称摄政王后,一路封为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其薨逝后追封为“清成宗”,谥“懋德修远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声名之威赫与皇帝无异。有如此与皇帝一般的王弟,阿济格在朝中的显赫地位自然高于其他王公大臣。

战功卓著

阿济格一名在满语中是“小”的意思,但阿济格成人后却是"身长丈余,腰腹甚大",作战彪悍勇猛,屡屡胜战。《清史稿》载:努尔哈赤时期阿济格伐察哈尔、喀尔喀、紥鲁特,皆有功,授贝勒。皇太极时期,打朝鲜、伐蒙古、攻大明,击杀山海关总兵赵率教,攻克皮岛,围困逼降洪承畴,大败吴三桂。随皇太极攻入长城,占遵化,逼京城,掠京畿,五十六战皆捷。皇太极感其骁勇陷阵,封多罗武英郡王。顺治年间,破李自成,八战皆胜,克城四,降城三十八,斩杀李自成大将刘宗敏、俘获大顺军军师宋献策。招降明朝平贼将军左梦庚部二十万人马。挥师南下十三战,下郡县:河南十二,湖广三十九,江西、江南皆六。回京后剿天津、曹县土寇。平大同姜瓖叛乱,命为平西大将军。

阿济格的亲贵身份与赫赫战功,建府于皇城之内也当不为过,然而这也恰恰反映出阿济格在政治上头脑简单。

政治弱智。

将王府设于皇城之内,有清一朝只有权倾朝野的两位摄政王。阿济格仅以战功显赫和当朝摄政王多尔衮胞兄的身份,即将王府选在距紫禁城东门步行五分钟的皇城内,其政治家应有的潜心聚力示人以弱等待时机一旦而就的心智丝毫不见。《清史稿》载:阿济格不但张狂于世,更面呈多尔衮,称郑亲王济尔哈朗乃太祖努尔哈赤之侄,非顺治帝亲叔父,因此不该称“叔王”。我乃太祖之子,顺治帝亲叔父,应加爵“叔王”。遭多尔衮申斥。顺治八年多尔衮薨逝于喀喇城(今河北省承德市),诸王前往吊唁,至晚王公们亲吊多尔衮灵前,阿济格不但未至,更与其子郡王劳亲胁迫多尔衮所属两白旗将领依附于己,两白旗将领多有不满。多尔衮灵柩还京,顺治帝出迎,阿济格面见皇帝不解佩刀,僭越朝廷礼制,其反心昭彰于世。郑亲王济尔哈朗迅即将阿济格押禁。“还京师,议削爵,幽禁。逾月,复议系别室,籍其家,诸子皆黜为庶人。十月,监守者告阿济格将于系所举火,赐死。”

阿济格死后朝廷收回英亲王府,改为光禄寺,光绪时再改为宗人府。1928年民国政府令:宗人府为孔德学校。解放后孔德学校继为北京二十七中学,并东华门幼儿园,及机关办公一部。

阿济格的诸子黜为庶人后,其子孙在康熙时曾有两人封为镇国公两人封为辅国公,至乾隆时其子孙方恢复宗籍,此时距阿济格赐死已然过去一百二十年,绝大多数的阿济格后人已是当兵吃粮,与百姓无异。当代红学爱好者熟知的敦敏、敦诚是英亲王阿济格的后人,当今有关曹雪芹的若干事迹均出自此二兄弟的笔记和诗篇。

探看原英亲王府遗址,其地界内现是北京市二十七中学、东华门幼儿园和机关的一部分,大致面积约两万五千平米。用《360电子地图》与乾隆时期的《北京全图》比较英亲王府附近街区,当今胡同分布与当年英亲王府四周胡同肌理大致相仿,站在东华门大街的智德前巷路口,西望一眼依然巍峨的东华门城阙,北看一番二十七中学飞檐翘瓦的高大教学楼,阿济格壮硕身躯进出王府和东华门的历史时光,仿佛相合在三百七十八年后二十七中学门楼之下熙攘的青春少男少女之间,相合在东华门金钉宫门内外的悠然游客之内,令人神驰思往于绵绵不绝的历史长河中。

上一篇: 阖闾墓(阖闾墓实际上已经被盗)
下一篇: 风筝的别称(风筝的别称有哪些)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