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去北京旅游,必打卡故宫颐和园等地,但是就在故宫的不远处,还有一处值得一逛的府邸,它就是恭王府。
所谓“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可见恭王府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更有一部分红楼梦的学者认为大观园的原型就是什刹海的恭王府。
其实恭王府在刚刚建国的时候并没有对外界进行开放,是在周总理和谷牧副总理的努力下,才有了现在我们可以欣赏的历史宏伟建筑。
恭亲王府(恭亲王府平面图)
在当时,恭王府的修缮还曾经是两位总理心中的遗憾,那么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恭王府的历史要追溯到清朝的乾隆年间,当时乾隆有一个非常宠爱的幼女——十公主,从小捧在手心里长大,年仅六岁就将她未来的夫婿定为了名臣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
乾隆不忍公主下嫁,希望自己的公主在宫外也能享受到金枝玉叶的待遇,于是在婚约刚定下来的时候就命令和珅开始修建十公主府。
为了让皇上和公主满意,和珅也是干劲十足,不仅将自己所有的财力全部倾尽其中,自己还经常亲自去盯建工程。
耗时几年,极尽奢华的十公主府也终于落成,这个府邸不仅离皇宫很近,方便公主回宫看望皇上,更是奢华靡费,所见之处无一不透露着华贵。
后来公主下嫁,皇上更是赏赐了一众稀世珍宝,让十公主府更加令人神往。
可好景不长,和珅被抄家,十公主也被迁出府外,十公主府被赐给了当时的庆郡王居住,改名庆王府。
道光年间,咸丰皇帝又将它赐给了自己的弟弟恭亲王,恭王府也就因此得名,并且流传了下来。
从乾隆一直到清朝覆灭,恭王府确确实实见证了清王朝一般的兴衰衰亡,所以说它是半部清朝历史也是有理可据的。
清朝灭亡后,恭亲王府的辉煌也不复存在,原本供贵族们居住的场所也被国民政府收入囊中,成为了国家财产,后来几经颠沛流离,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才安稳下来。
新中国成立之后,百废待兴,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梁启超的儿子,也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提出要保护北京老城区的一些建筑。
但是当时基本的生产与温饱都没有满足,更不要提精神方面的建设了,当时国民教育程度还是非常低下的,对于文物和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识还不强,这个想法也就暂时被搁置了。
梁思成虽然非常惋惜,但是也无可奈何,他心中知道,自己的想法会在将来某一天得到事实的证明,只是那时候不知道会不会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当时的北京作为新都,很多建设都从这里出发,这里也聚集着国家的各个部委,不过一时之间也找不到很多的办公地点,这时候一些像恭王府这样的古建筑就充当起了临时办公点。
那时候人们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给这些古建筑带来怎样无法逆转的痕迹。
当古建筑变成了办公单位,不可避免地会失去一些原本的风貌,因为在古代,这些建筑就是用来供贵族们消遣娱乐,观赏游玩的,所以不会对建筑本身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但是变成办公单位以后,很多花里胡哨的东西就会变得“中看不中用”,渐渐的不再符合人们的需求,为了更好的办公,部分建筑甚至被做了拆除和重建。
昔日优雅的回廊轰然倒塌,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食堂或是厂房,为了方便生活,还有人在建筑上钉钉子,凿洞。
这些都给古建筑带来了破坏。
有一些媒体率先发现了这一现象,觉得不妙的他们对这些类似的事情进行了报道,消息传到了周总理的耳朵里,引起了周总理的高度重视。
周总理也深知这些古建筑存在的意义,当初用来做办公用房属实是迫不得已,但是现如今,这种迫不得已已经严重威胁到了文物的保护和传承,这就不得不进行阻止了。
于是周总理和谷副总理还有文学大家郭沫若进行了对于恭王府的实地考察。
他们调查后发现,恭王府的被损害程度远比报道上和他们想象中要恶劣得多,不仅有部分的房屋被拆掉重建,甚至就连人工湖都因为占地被人为的填埋了。
这样下去,恭王府就会逐渐地演变成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大型四合院,我们也会因此损失掉一个宝贵的建筑文化遗产。
看着眼前的满目疮痍,周总理心痛地对身边的谷牧总理说道:“恭王府一定要开始保护起来,并且进行修缮,在以后,要创造条件对民众进行开放。”
另外,在当时学术界还流传着一个猜测,那就是曹雪芹的《红楼梦》中大观园原型就是恭王府,不管这种猜测是否真实准确,却实在的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恭亲王府,大家一听说它有可能是大观园的原型,自然的生出几分保护欲,也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
周总理将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谷副总理,因为谷副总理一直负责的是首都的城市建设和文物保护方面的工作,还取得了很多不错的成绩,周总理说,希望自己能看到恭亲王府能够开放给民众的那一天。
为了让周总理放心,谷副总理当即承诺,一定会尽量让恭亲王府恢复原样,向大家开放。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的春风很快吹到了恭王府。
谷副总理召集有关部委、北京市领导参加会议,会议确定要落实好周总理的心愿,将占用恭王府的单位迁出,修复保护和对社会开放恭王府。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想修复恭王府,第一件事情就是让里面的单位和住户们迁出。
但是恭王府被占领到现在,早就已经和多方的利益关联起来,让原来的单位和个人撤出王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虽然当时国家生产发展已经逐渐步入了正轨,对于文物建筑的保护工作也都提上了日程,但是想要真正实施起来还是需要大量的人脉支持和资金支持的。
刚开始,谷副总理有信心在三年内解决这些问题,让周总理看到恭亲王府焕然一新的样子,但是只是让里面的住户搬出来,就花了十几年的时间。
主要问题主要集中在两点,第一点就是关于资金的支持上,不仅文物的修复需要钱,搬迁的费用也需要筹集,如果需要重新修复建筑的话花费的就会更多。
谷副总理当时是主要管理文化方面,国家的资金方面还得请求财政部,因为当时的体制建设还不是很完善,想要拿钱出来需要走很复杂的提取流程。
而且不单单文物需要资金,很多方面都需要资金的支持,财政部还得保证国库充盈,因而每一笔支出都要花在刀刃上,自然也就难以成功取到资金支持。
其次就是在土地问题上,上文说到,在新中国成立后,很多的政府机关和部门都来到了古建筑处进行办公,现在贸然让他们搬走,肯定需要重新找寻一个合适的地方让他们能够继续办公,但是北京中心已经没有多余的空地,在建楼房也需要时间的加持。
双重矛盾下,恭王府的重建被停滞不前,针对这样的情况,谷副总理决定分步走,将所有问题分步解决,逐一攻破。
关于钱的问题,谷副总理亲自去请财政部门的姚副总理进行资金的协调,对于土地上,也尽量地去进行购买,即便要高价购买,迁出也事不宜迟。
此外,还有一些住户并不想搬走,谷副总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亲自来跟他们进行协商,为他们讲述了保护古建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这是周总理的心愿。
听到周总理,在场的人无一不感到动容,因为当时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已经逝世,他临终前还在惦记着恭王府的修建,这也成为了他的遗憾之一。
知道了是周总理的遗愿,剩下的住户们纷纷表示愿意搬走,恭王府的迁出工作才算暂告一段落。
但是时间战线还是被拉了很长,一直到谷副总理都退休了,恭亲王府的迁出工作还是在进行中。
2000年,已经86岁高龄的谷牧副总理遗憾地说:“我的工作没有完成,我无法向周总理进行交代啊。”
但事实上,谷副总理已经尽自己所能地让恭亲王府进行恢复了,在2008年,恭亲王府最终修缮完成,并且开始对外开放,弥补了周总理和谷副总理的遗憾。
现如今我们可以自由出入恭王府,领略前人们的建造能力和优美的园林景观,离不开周总理的高瞻远瞩和谷牧副总理的坚持不懈,同时恭王府的事件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