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方青石(我愿化作望断天涯那一方青石)

方青石(我愿化作望断天涯那一方青石)

方青石(我愿化作望断天涯那一方青石)徽州的村落,总是像明珠一样,镶嵌在连绵的松涛竹海里,星星点点,形态各异。有村形似鱼的卖花渔村,有江畔屏风的南屏村,有云海奔涌的坡山村,有层层叠叠的阳产村......都是极具烟火气的徽州古村落原始样态。方青石(我愿化作望断天涯那一方青石)今天要说的许村,其实很难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它就像一套被层层保护的精装

徽州的村落,总是像明珠一样,镶嵌在连绵的松涛竹海里,星星点点,形态各异。有村形似鱼的卖花渔村,有江畔屏风的南屏村,有云海奔涌的坡山村,有层层叠叠的阳产村......都是极具烟火气的徽州古村落原始样态。

方青石(我愿化作望断天涯那一方青石)

方青石(我愿化作望断天涯那一方青石)

今天要说的许村,其实很难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它就像一套被层层保护的精装书册,每一本翻开,都是不一样的徽州。

许村·徽州世族

许村位于歙县县城西北20公里处,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八脚牌楼”的主人许国的故里,有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古建筑100余座。多处古建筑被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徽州,古祠堂是村落的重要标志,它是徽州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许村曾经有多达二十几座祠堂,都是村中最好的建筑、最好的位置,多至三进四进,最大的宗祠达八进,气势磅礴,蔚为壮观。虽然部分建筑现在已经消失在大众的视野,但至今仍有11座不同规格的祠堂,静静地驻守在许村的古巷民房之中。

大邦伯第

大邦伯第是目前村子尚存最大的祠堂,是汀州太守许伯升之祠。大邦伯第,别称“晶祠”,俗称“官厅”,堂号为“敦本堂”。祠堂中间两柱的对联为许伯升为官箴言“少造一冤一枉乃为官正道;多索一分一厘是祸国殃民”。

邦宪第

坐落在许村东升村的邦宪第,堂号曰“惇伦堂”,俗称“大慕祠”。该祠为许美祖的支祠,许美祖为许伯升三子,十三岁那年,父即逝于官,许美祖于父墓侧结庐守孝三年,以孝而载入县志,因故以“大慕”名之。该祠是许村迄今保存的唯一一座由原府第改为祠堂的建筑,后进是明初的建筑。

云溪堂

位于许村高阳桥楼下的云溪堂,元代许克复始建,明嘉靖年间改为祠堂,因许克复捐资助,朝廷嘉其义举,钦赐许克复为“大宅世家”,故名“大宅门”。大门上彩绘门神,至今保存完好。该祠最为珍贵的是云溪堂碑帖,碑帖镶嵌在后进寝堂的左右山墙上,总计15方。碑帖青石质地、规格不一。

许村·博学多才

许村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出过48名进士,近代一门五博士,一族四院士,更是声名远扬,是名副其实的“学霸村”。

培养了“一门五博士”的许家泽出生于许村盐商世家,清代末年担任过两淮盐运使。他思想开放,十分重视下一代的教育。他的六个儿子全部上学,除三子许本仁(诚士)留家守业外,其余五个儿子都先后出国留学,个个学成归国,在各自的领域都有所建树,以出色的业绩报效祖国,故有“一门五博士”之称。

祖上经商,重视教育,五子留洋,学成报国。歙北佳话,薪火相传。1990年,许家泽先生的后人联名向歙县人民政府提出申请,将许家泽故居无偿捐赠给许村小学,并筹集4万余元人民币,给许村学校作为奖学金,取名为“许家泽教育基金奖”。许家泽故居正门墙上嵌有石刻一方,记叙此事,以兹纪念。

许村·乐善好施

离人衣锦还乡,游子久别重回故里,村里的亲人们也在这廊桥上拱手相迎。所以,高阳桥是离合桥,有离散的悲凉,也有聚合的欢喜。世代相沿,高阳廊桥,成了许村的代名词,在许村人的心中有着特殊的位置。

一出高阳桥就能看到双寿承恩坊,建于明朝隆庆1570年间。当年村里的徽商许世积夫妇俩乐善好施,大凡村中修路建亭之事,都会慷慨捐赠,赢得一片赞誉。两位老寿星分别活了101岁和103岁,朝廷因此旌表两位老人为“人瑞之侣”,赐建这座“双寿承恩坊”,是全国唯一一座夫妻百岁老人寿坊。

双寿承恩坊

历经千年,许村不言不语,静静伫立,记录着过往的历史与风光,这里粉墙黛瓦的素净,小桥流水的清闲,青山连绵的开阔,都是徽州乡村里最好的时光。

来源:歙县文化旅游体育局

上一篇: 俄罗斯与乌克兰冲突原因是什么(俄罗斯与乌克兰冲突原因是什么最新)
下一篇: 孽海花作者(孽海花作者思想局限性)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