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捻军起义(捻军起义战争)

捻军起义(捻军起义战争)

捻军起义(捻军起义战争)同治三年(1864),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南京)失陷后,原被陈玉成派出远征西北的一支太平军,回师东下,与活动在山东、河南、安徽一带的捻军联合。太平军将领赖文光被推为捻军首领。从此,太平军与捻军正式联合起来,形成一支统一的革命队伍,在赖文光、张宗禹的率领下,继承太平天

同治三年(1864),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南京)失陷后,原被陈玉成派出远征西北的一支太平军,回师东下,与活动在山东、河南、安徽一带的捻军联合。太平军将领赖文光被推为捻军首领。从此,太平军与捻军正式联合起来,形成一支统一的革命队伍,在赖文光、张宗禹的率领下,继承太平天国的事业,在长江以北坚持英勇的抗清斗争。

同治五年(1866)九月,捻军分为以赖文光为首的东捻军和以张宗禹为首的西捻军。东捻军转战在山东、河南、湖北等地,计划从湖北进入四川。西捻军进入陕西,计划联合西北回民起义军,然后在川陕间与东捻军会师。西捻军六万多人,由河南许州(今许昌市)向西挺进,所向披靡,经洛阳、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西旧陕县)、阌乡(今河南灵宝市西北文乡),绕道商州,翻越秦岭,十月,抵达华阴县境。清廷命左宗棠火速入陕,左正忙于募兵筹饷,一时无法起程。清廷改派提督刘松山率老湘军17营,先行入陕镇压。又令驻扎在陕、甘交界陇州(今陕西陇县)、州(今陕西彬县)一带堵防回民起义军的湘军,东撤截击西捻军,防止捻回合势。刘蓉即率湘军30营共计14000人,开赴华阴。

捻军起义(捻军起义战争)

捻军起义(捻军起义战争)

西捻军采取流动战术。刘蓉湘军到达华阴后,西捻军避开正面与清军交锋,由华阴西进,经华州(今陕西华县)、渭南、临潼,十一月八日,到达西安东郊灞桥镇,进逼西安。刘蓉被迫回援省城。二十五日,西捻军由蓝田泄湖向东南,过蓝田县城,势将趋洛南。清军尾追,西捻军又北走渭南,佯攻潼关。十二月三日,西捻军由东路回民起义军首领马生彦引路,从东南角攻入渭南城内。渭南知县宋、把总张吉庆、学官尹佐等携印潜逃。入城后,张宗禹即令张五孩督率驻华阴之捻军李绅等部,与清军战于渭南城西麻李滩,将清将张文玉斩首。十二月五日,西捻军西越临潼,十七日,主力又逼向省城,分南北两路,自东而西,进至西安城郊,在城东浐河旁十里坡,埋伏精兵三万。十八日,当疲惫不堪的湘军追至十里坡,进入伏击圈后,西捻军一齐杀出,四面包围,英勇拼杀,不到半天功夫,湘军大败,击毙清汉中镇总兵萧得扬,记名提督杨得胜、萧集山、萧长清,布政使衔补道萧得钢等,歼敌三千多人,收降数千人。刘蓉因损兵折将被革职查办。

西捻军入陕,极大地鼓舞了回民起义军的返陕斗争。回民军多股分别返陕,其中人数最多的是李得仓一股,汇集在凤翔一带。西捻军西进至眉县齐家寨,与李得仓回民军仅有一河之隔。双方取得联系,商定联合作战,并决定捻军由渭河北岸东进,攻打同州、朝邑,回民攻打西安,使清军不能分应。后因回民军攻占西安的目标未能实现,遂两军联合东攻同州、朝邑。同治六年(1867)三月二日,捻、回起义军开始东进,经泾阳、三原,至富平、蒲城。三月二十七日,回、捻起义军大队齐至同州、朝邑,营垒蔓延八十余里,并分派回民起义军进攻合阳。

捻、回起义军到达同州、朝邑后,陕西巡抚乔松年认为西捻军要东渡黄河去山西,山西毗连直隶,山西失陷,京都直接受到威胁。乔松年与刘松山筹议,令全福、郭宝昌率军回朝邑一路傍河夹击,堵截西捻军渡河。正在入陕途中的左宗棠,得到捻、回起义军到达同、朝的消息后,也恐西捻军渡河入晋,立即改变原拟定由荆紫关入陕的路线,取道潼关,以便阻击西捻军。

作战中,捻军军纪严明,秋毫无犯,对于回民军屠杀无辜汉民的过激行为,张宗禹极力劝阻,但回民军首领马彦魁认为张袒护汉人,双方因此发生纠纷。一日,捻军正与清军作战,不料回民军从后攻击捻军,张宗禹大怒,下令反攻回民军,连破数十寨,并提出“抢回不抢汉”的口号。当地汉族群众因获捻军保护,纷纷加入捻军。

四月初一、二日,西捻军与刘松山激战于同州晋城堡、姜彦村。四月四日,张宗禹率西捻军主力迎战,马步营垒横亘许庄一带二十余里,包围刘松山清军,激战自午至酉,挫败清军,击毙游击胡理明,参将李顺才,游击萧忠恒、左明德等多人。许庄战役后,西捻军又折向西进,经蒲城、富平、兴平,至武功普集镇。由普集镇过渭河,四月二十四日,向西安发动猛烈进攻。西捻军奋勇冲杀,在城南山门口、木塔寨、齐王村等地,奋力抗战,呼声震地,血战终日,伤亡惨重,日暮向东撤退,次日至灞桥。

西捻军由灞桥沿渭河西至户县西联村,渡渭河,北到兴平。又由富平、蒲城东进同州、朝邑,并以精锐部队屯扎在富平县流曲镇、王寮镇一带阻截清军。经刘松山各路清军会剿,西捻军又至蒲城、富平、渭南、高陵等地。五月,捻军进攻蒲城县城,打死城守营把总孙绳武。继而盘旋在渭河以北、渭北山脉以南狭长的平原上,流动作战,飘忽不定,清军东击则西走,西剿又东趋,陕甘总督杨岳斌一筹莫展。

六月,左宗棠抵达潼关后,立即召开军事会议,部署以主力剿捻,拨部分兵力镇压回民军。刘松山、郭宝昌、刘厚基、高连升等部共21000人为剿捻之师;刘典、黄鼎两部共八千多人,驻守陕甘边界,为剿回之师;其余楚军万余人,分驻凤翔、宜君、华州、华阴、渭南、临潼等地,策应各军,为兼讨捻、回之师。

左宗棠认为西捻军“意在窜豫”,在渭河南岸,东自三河口,西至郿县、宝鸡,凭渭立营,严防西捻军南渡。又将郿县、宝鸡境内秦岭各峪口及路径掘塞,以防西捻军向南退走。七月初,西捻军由三原沿渭河北岸东进。左宗棠认为西捻军“竟欲引官军悉东,乃乘虚西走,以渡泾渭”,又分析了清军屡次失败的原因,是“每出皆落贼后”,因而“不能制贼”。他缄致刘松山,“勿穷追,疲我兵力,可改道由富平出蒲城,变尾追为迎击”。命令杨和贵由合阳、朝邑驰赴华州,刘典、刘端冕两军由蓝田进驻临潼,与华州各营呼应。刘效忠移驻泾水西岸,堵截西捻军西渡。高连升由蓝田进驻咸阳,围歼西捻军。

七月二十一日,西捻军至渭南新庄、马家堡一带,击溃清军刘松山、郭保昌等部。继而西进,经三原、泾阳至咸阳。后又至兴平、乾州、礼泉,八月一日由咸阳将渡渭而南,被清军黄鼎等部截击,又由泾阳渡过泾河东进。时大雨连旬,泾水暴涨,清军无法渡泾围剿,西捻军活动在三原、富平、高陵、临潼、渭南等县。九月初,左宗棠命令泾河西岸各部清军浚濠削坂,堵截西捻军西渡。九月十一日,左宗棠亲赴泾西各营,商议方略,部署兵力。令提督萧得经,总兵罗洪德、于奇泮等各与黄鼎一军分扼泾河西岸;提督刘效忠一军扼守耀州山口;刘松山、刘典、李祥和、郭宝昌、高连升等渡泾进剿。九月十六日,西路清军各部齐至高陵、三原。西捻军在清军的进逼下,主力集结在临潼、渭南、富平、蒲城交界的卤泊滩。九月二十七日,为摆脱四面围困的局面,西捻军由蒲城北趋白水,进入北山。

上一篇: 三打祝家庄情节概括(三打祝家庄的主人公)
下一篇: 石秀的绰号是什么(石秀的绰号由来)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