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观书有感的诗意(观书有感的诗意解释)

观书有感的诗意(观书有感的诗意解释)

观书有感的诗意(观书有感的诗意解释)一提起古诗,人们自然想到的是唐诗。的确,唐诗是中国古诗的一个巅峰。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杜牧、李商隐等如雷贯耳的名字让唐诗大放异彩。但是,宋诗也有其独特之处,其中不乏名篇佳作。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家”。他们的诗作在宋诗中

一提起古诗,人们自然想到的是唐诗。的确,唐诗是中国古诗的一个巅峰。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杜牧、李商隐等如雷贯耳的名字让唐诗大放异彩。但是,宋诗也有其独特之处,其中不乏名篇佳作。

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家”。他们的诗作在宋诗中很有代表性,其中的名句至今仍被人们传诵。比如陆游的《示儿》中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比如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中的:“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还比如杨万里《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观书有感的诗意(观书有感的诗意解释)

观书有感的诗意(观书有感的诗意解释)

我今天想重点说说朱熹及他的诗《观书有感》。朱熹是中国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他是理学集大成者,他的理学思想影响很大,成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学。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在他的这首《观书有感》诗中,写出了哲理:水清澈,才能照见天光云影;人清净,方可看清天地间道理。要想让自己达到新的境界,就要不断补充新知识。

关键是,朱熹的诗开“理趣”之先河。他在诗作中不干巴巴地说理,而是把情、景、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其诗虽以说理为宗,但运用形象的笔法,让诗作意趣盎然。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朱熹在《观书有感》诗的前两句着力写景,他通过细致的观察,把景物写得生动有趣。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闪耀浮动,情态毕见。这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同时,在景物描写的过程中,自然流淌出哲理:“半亩方塘”里边的水清澈,所以它才能够反映“天光云影”。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此诗的后两句,从景物描写自然过渡到情理追问之中。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整首诗有严密的逻辑性,由景到情到理,层层递进,道理阐述深刻,而又没有说理之痕迹,整个情理均藏在形象的描写之中。只有朱熹这样才情学识达到一定境界的人才能有这样的驾驭能力。

钱钟书在谈到唐诗和宋诗的区别时说:“唐诗多以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这论述可谓精准,相比于唐诗,宋诗因受宋代理学泛滥的影响,不少诗作流于空发议论,字里行间充塞的是空洞拙劣的说教,诗歌创作全不用形象思维来构思,变成了“语录讲义之押韵者”。

朱熹的《观书有感》诗却展示了浓浓的“理趣”之美,它像一面镜子,照耀出宋诗的别样风采。有意趣是诗歌说理的先决条件。要使诗歌既有理又有趣,就必须理寓物中,物包理内,物秉理成,理因物显。理与形象应当交互渗透融化,理不应脱离诗的艺术审美特征,“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现相无相,立说无说。所谓冥合圆显者也。”

实际上,不论是唐诗还是宋诗,那些成大家者,都是在其诗作中既有深刻道理又体现艺术之美。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们的笔下,看似只是在写着一座山,但是直抵人心的深刻道理已扑面而来。他们的作品闪耀着“理趣”之美的光芒,让中国古诗拥有迷人的魅力。

千年前,南宋的朱熹在《观书有感》中,把读书做人的道理聚焦到半亩方塘中。清澈的水面上晃动着天光云影,方塘边的朱熹伫立沉思。经年后,后人在诗的字里行间一遍遍地品读着这个场景。千年的文化传承,那些在山水之间写作的人以及他们的作品成了文化长河中的风景。而品读他们作品的我们,是否也能成为风景……

文/刘渡禅

上一篇: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的而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 东京奥运会赛程(东京奥运会赛程时间表完整版)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