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五福峪一名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战国时候,有一次,秦国出兵攻打赵国,赵国大将廉颇奉命率兵迎敌。战争一开始,双方胜负未分。后来秦军增强了兵力,战火逐渐燃烧到齐国境内。即是今天的博山镇五福峪一带。
廉颇继续挥兵来到了如今五福峪村岭东的一条山岭上。别看这道山岭不高,但从整个山势蜿蜒走向来看,它横斜在五福峪当中,民间俗称“斜角岭”。
廉颇墓到底在哪儿(廉颇墓为什么在寿县)
此时,忽然来了一位白胡子老汉,廉颇走向前去问道“请问长者,这道岭叫什么岭?”老汉答曰"斜角岭"!因为“斜角岭”与“卸甲岭”谐音。廉颇误以为是让他“卸甲”,真是岂有此理!说罢,廉颇又用手指着南边的山峪问道:"这条峪叫什么峪?西边那座山叫什么山?"老汉说到:"这峪叫五峪,那山叫五斧山。"廉颇一听这地名犯了大将的名讳,他自言自语地叹道:"峪是五斧峪,山是五斧山,我廉颇这一张镰,岂能敌得过五把斧头呢!"
于是继续挥兵向南,来到了今天的马家庄村,见前面是一条十字路口,有两条山峪可走,东边的那条叫死老婆峪,而西边的那条叫核桃峪。此时,又有一位白胡子老汉迎面而来,廉颇迎向前去问路,谁知老将军一则迷信向西方问路不吉利,二则念念不忘实现其向东突围,来到鲁山重整旗鼓的决心,就没有问西边的核桃峪(谐音:活逃峪),而是问到了东边的死老婆峪。廉颇不禁仰天长叹到:"死老颇,死老颇,此乃天意,此乃天绝我也!”
传说这位白胡子老汉,是天上的太白金星下凡而来,专为要引导廉颇从核桃峪“活逃”出包围圈的,只要问到核桃峪,便能逃之。不过,即便问不到"活逃峪",就是能回头问到西边的"转头山”(也叫回头山),只要廉颇回头向北还是能逃出"五斧峪"的。
只见太白金星含泪以手指向回头山提醒道:"将军何不去占领那座山顶!”廉颇问道:"那座山顶叫什么山?”太白金星特意高声答曰:"此乃回头山也!"意在让廉颇赶快"回头",走出"五斧峪”。谁知廉颇铁定了生是赵国人,死是赵国鬼的报国捐躯之心,想让我“回头”那是万万不可能的!既然来到了"五斧峪”,又有"死老婆(颇)峪”,这是我廉颇该为国捐躯的时候和地方了。
想到此处廉颇感到不能再为国杀敌立功,不觉老泪纵横,在趁卫兵不备的一刹那间,拔剑自刎。廉颇死后,卫兵也都效忠,个个自刎于廉颇身旁,为不使奏军得到廉颇躯体,手下的士兵赶紧在廉颇自刎的原地含泪将其埋葬,仅仅是每人一兜土,就堆起了一个很大很大的坟土堆。
后来,当地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大将军,便把秦、赵两军交战的地方取名为“交战台”。把赵军失败的地方叫做“失甲堰”,把廉颇最后战胜秦军的地方叫做“将军岭”。并给廉颇营建了一座纪念性的坟墓,叫做“将军坟”;还修建了廉颇庙,有碑镌刻着:昔日赵国忠良将,今为我处保护神
五福峪在古代村名叫“五斧峪”。后来当地人们为纪念廉颇,并取吉祥嘉言,就将“五斧峪”改名为“五福峪”了。
这次,行走五福峪,本来是来航拍村子全貌的。来到这里的时候,风很大,尝试几次航拍,都没法成功,所以爬到有围子石寨的山顶,拍了一张不全的村子全貌。
1938年1月,中共博山特支负责人张敬焘来到五福峪村,找到了正在徘徊思忖的徐化鲁和郑兴,向他们介绍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动员他们同中共合作,公开建立一支抗日武装。
这时省委又派谭克平前来协助,俩人共同做郑、徐的工作,他们俩人欣然接受了中共党组织的意见,春节后把组织起来的人带到莱芜县常庄,驻到了常庄响水湾的三官庙小学。部队很快发展到200多人,定名为“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六军”第一总队,徐化鲁任总队长,郑兴任参谋长,谭克平任政治部主任,张敬焘任副主任,到3月间部队发展到300多人。
在联合各军攻打博山城之后,党组织及时识破并粉碎了李兴唐等顽固派的阴谋诡计,由徐化鲁、张敬焘率200余人编入八路军四支队。郑兴率部100余人投奔了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三支队,郑兴被任命为三支队参谋长,从此走上了民族解放的革命征程。
廉颇到底葬于何处,现有在“石家庄赵县扬家郭”说;在“寿州(安徽寿春)北四里”说;在“邯郸县新安故城中”说;在“邢台清河西三十里”说;在“邯郸磁县北五十里赵拨庄”说;还有“山东青州廉颇墓”等。
墓碑上的文字:“尝观史书所载,虽以功业彪炳之士,其卒于何地,葬于何所,多付阙如。后之人每尝瞻拜其坟墓而不可得,诚憾事也。是乡之马家庄旁,有一古垄,榛莽荒秽,x传为廉颇墓云。夫廉颇将军,赵之名将也,外史曾载其卒于楚,乃语焉不详。此为齐境,墓胡为而在斯?若史官考稽失实耶,抑乡人传闻之误耶?此不可得而知,然史书不可尽信,古传岂谓无因?前之乡人,既修庙立像于天师之次,有祷辄应,灵迹昭然。今复不忍其墓之芜没,任樵采者摧毁而无忌,特因其旧迹xx修筑,且为立石以表之。是举也,使2000余年埋没之英魂,一旦昭垂于荒烟乱草之间,诚大有功于xx阙文也,岂曰小补之哉。”
石碑中间有8个大字:“赵上将军廉颇之墓”。墓碑左侧有“领袖人李春城、郑兴、王清桂、杨长温、公长禄、马在田、郑毓馨;邑人李方平撰文,里人杨长溎书丹,中华民国贰拾柒年岁在戊寅上浣立”等文字。从内容来看,立碑者认为廉颇之墓的地点,尚且存疑,既不能迷信语焉不详的史书,也不能否定古代乡民的传说。为了让廉颇英魂有所归依,补上历史记载的遗漏,立碑于此。
五福峪村的廉颇墓碑,不仅透露了廉颇葬身何处这样一段有争议的历史,更讲述了一个老一辈知识分子们号召村民抗击侵略者的爱国主义故事。
在村里遇到这位修鞋的老人家,老人家很健谈,给我讲了很多关于五福峪的传说、故事、风土人情。老人家说:原来有13个自然村归属五福峪,分为四里,故民间素有"一峪四里十三庄"之说。谢谢老人家。后来是五福峪大队,有13个小队组成。
在来五福峪以前,做了很多的功课,了解五福峪的前世今生。走进村子的时候,因为很少遇到人,也没法打听曾经的故事和传说。所以,自己就漫无目的游拍。
五福峪到处都是地瓜窨子,这是晾晒的地瓜干。所谓的地瓜烧酒不知道是不是用这个酿制的。
窄窄的胡同。
用来储存地瓜的窨子,估计得有10多米,或者20几米深吧。
华为的标志。
村里的老屋,本来计划打听一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六军总部旧址的确切位置,因为没有人,所以只好作罢。
每一座老屋都是一个故事,每一座老屋都是一个传承。大门一锁,就感觉大门里面的故事出不来了。
古老的石碾,这样木头的碾括不多见。
精美的石刻雕花,在博山南部山区,很多的房屋门口,基本都有这样的精美石刻。在淄川区的东部山区,大门口的石刻雕花非常讲究。要比这个漂亮。
房子旁边的小菜园。
这样的建筑,也只有在古老的村庄才能见到。看到有个折台的屋檐,基本可以断定,房子原来是用麦秸做的草屋。后来换成了红瓦。
村里原来的大湾。走过很多村子,每个村子几乎都有一个这样的大湾。在那个年代,大湾发挥它独特的作用,基本是70年代初期修建的。农业学大寨期间,全国各地兴修水利。
农业学大寨。开始于1964年,正式结束于1980年。
余秋雨先生在《老家窗口》这样写道:人的记忆真是奇特。好几十年过去了,这间屋子的一切细枝末节竟然都还贮积在脑海的最低层,一见面全都翻腾出来,连每一缕木纹、每一块污斑都严丝密缝地对应上了。我痴痴地环视一周,又伸出双手沿壁抚摩过去,就像抚摩着自己的肌体,自己的灵魂。
修鞋的老人告诉我:这座山叫元宝山,因为没法航拍,所以没有从空中俯瞰这座元宝山。
土墙上还留着1950年开始的扫盲运动留下的图画和文字。经过近50年的不懈努力,使文盲比率由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的80%以上下降至2000年的6.72%,这是20世纪中国教育史上最有标志性的成就,是中国教育史上最辉煌的篇章。这一重要目标的实现不仅意味着中国教育取得了最辉煌的成就,同时也意味着中国的人口素质有了一个明显的提高。
广场对面的门市部。
宽敞的街道,也是村里出入的主要道路。
路边整齐的房舍,感觉这样的房舍,才是新农村该有的样子。
站在山顶俯拍下面的部分村子。
走进山顶的石寨。对于石寨,有着深厚的感情,因为自己一个人几乎游摄遍了博山地区的石寨。这样的复建,真心不敢苟同。这是寨子的大门口。居然用水泥进行了处理。走进里面,里面的女儿墙也全部进行了水泥硬化处理。
所有老的建筑,复建应该爆出原来的样子,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合理的修复。古人留下的建筑瑰宝不能这样抹杀掉。
只是路过,来去匆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