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威福者,人君之器也;人臣执之,久而不归,鲜不及矣。”
图1
议政王、辅政王、摄政王、辅政大臣这些实际上都不是爵位。清朝的王爵只有两种:亲王和郡王。很多人都容易把他们混淆了,并不是后面加了王字,就是爵位,他们可以说是秦朝的一种特殊的官职。
辅政大臣(辅政大臣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
顾名思义,议政王就是参与决策讨论商议军国重务的高级满洲贵族。
天命七年,努尔哈赤命皇子八人为和硕贝勒,那时候就并不是只有努尔哈赤一个人能决定军政大事了,而是由他和几位和硕贝勒共同商议决定,这些有资格参与讨论军政,商议国家大事的和硕贝勒就是清朝最早的议政王,皇子八人共同商议国家政事,后来被称为“八王共治”。
图2
最初议政王有很大的权利,甚至议政王大臣有权罢免皇帝,到了乾隆五十六年议政王大臣的权利就彻底被废除了,同时议政王这个官职也被废除了。
在咸丰十一年恭亲王奕欣又被封为议政王,但四年后就被罢免了。此后直到清朝灭亡,再也没有人被封为议政王。
那什么是辅政王呢?关于辅政王,我们中国历史上总共有几百位皇帝,大多数皇帝登基时都已经成年能独立处事,但还有些皇帝登基时年龄太小就需要大臣辅助处理政事,这些人就是辅政王。
图3
清朝立国三百年共有十一位皇帝,其中有一半登基继位是都还没有成年,这个时候就会选出辅政王辅助皇帝办事。
摄政王,字面意思就是说,总摄总理的意思,摄政王不但有辅助皇帝办理政事,更可以替皇帝行使皇权,由此可见摄政王的权利在皇帝之上。
在清朝,凡是辅助皇帝的都可以叫辅政王,和皇帝的年龄无关,权利在皇帝之下。历史上没有几个被设为过摄政王,只有皇帝年龄过小时才会设,代替皇帝的位置,权利在皇帝之上。由此可见,摄政王的权利要高于辅政王。
图4
另外辅政王可以看成是辅政大臣的一种升级版,但辅政大臣的职责和辅政王无差,也是辅助皇帝处理国家政事。
努尔哈赤登基皇位后的天命元年始命莽古尔泰、皇太极、阿敏、代善四人为大贝勒,官职地位高于其他的贝勒。
天命六年,努尔哈赤命莽古尔泰等四人轮流值国政,这就是设议政王的始初。天命七年,努尔哈赤又封皇子八人为和硕贝勒,随后又封为议政王,八个人共同商议国家政事。
图5
皇太极去世后,没有安排好谁来继承皇帝这个位置,于是就导致了豪哥和多尔衮开始争夺皇权。期初,两人实力相当,势均力敌,一直相持不下。
后来,郑亲王齐尔哈朗提出让皇太极的儿子福临继位做皇帝,多尔衮权衡利弊之后也决定支持福临继位。福临登基后因为齐尔哈朗和多尔衮扶持福临登基有功,所以他们两人做了福临的辅政王。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类似辅政大臣的著名人物,有的流芳百世,有的遗臭万年。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诸葛亮,他就可以说是一位流芳百世的“辅政大臣”。
图6
刘备死后,他儿子刘禅继位,太守朱褒、建宁豪强雍等打算自立,起兵造反,一时间,蜀国地区狼烟滚滚,魏国趁机给诸葛亮施加压力,让他归从魏国,东吴孙权也继续反蜀。
诸葛亮就是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局面面前,临危不乱写下《正义》一文表明抗曹的决心,再派使者出使东吴,明确提出孙、刘两家联合抗曹的看法,孙权也认同诸葛亮的看法,同意吴蜀联盟。为蜀国建立了功勋,这也是他事后能流芳百世的原因。
历史上有这样一位摄政王,想必大家对他都不是很陌生,就是当时的皇上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
图7
这个多尔衮虽然好色,还和孝庄有一段秘密恋情,并且在他哥哥死后把曾经的嫂子占为己有,但是他也一生英勇,立下不少战功,皇太极死后他就辅佐顺治帝,朝中一些大事也都是由他来处理。
不得不说的是,虽然多尔衮有时十分蛮横,但在摄政王这个位置上做得还是相当不错的,当时多尔衮为人正派,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不在逼迫汉人削发,因为这件事汉人不再痛恨满人,也不会在造反了,为清朝以后的社稷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由上述他们在朝中所处理的事务来看,摄政王的地位高于辅政王又高于辅政大臣高于于议政王。
参考文献:
《资治通鉴》
《三国演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