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台湾教科书什么样?于丹:有完整的国学体系

台湾教科书什么样?于丹:有完整的国学体系

台湾教科书什么样?于丹:有完整的国学体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做客海外网金台沙龙日前,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出席海外网“金台沙龙”活动,并接受海外网专访,就台海两岸的传统文化

国学有哪些_国学有_国学有哪些内容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做客海外网金台沙龙

日前,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出席海外网“金台沙龙”活动,并接受海外网专访,就台海两岸的传统文化教育发表了看法。

对于两岸国学教育异同,于丹表示,在她看来,台湾的国学教育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种价值观,这一点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她举例说,台湾国学的“存在感”并不是简单体现在课本的教材选用上,而是从台北的三条主干道“忠孝路、信义路、仁爱路”的名字就可以看出。“罗大佑的歌里面唱得好,‘走在忠孝东路上’”,台湾人每天就是走在这样的道路上,把“忠孝、仁爱、信义”这些字眼挂在嘴上的。在台湾,国学不是人生一个阶段,为了考试放在课本里的学科,而是一种价值观,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原则。”

在于丹看来,大陆更多的是把国学看成一个学科,而非一种观念,认为“背了多少首诗、多少古文,国学就过关了”。但事实上“国学是一种人文理念。对国要忠,对亲要孝,这是一种‘家国一体’的观念。君子以诚信立身,讲的是我们如何修身的问题。我一直在想,如何把国学教育作为一种价值教育,作为我们终身的一种生活方式。”

对于两岸教材的异同,于丹表示,台湾的国学教育,更有系统性、统筹性,脉络更加清晰。在台湾高中的中国文化基本教材中,有《国学概论》这样的总括性课本,也有全本的《四书》、《国策》、《左传》、《老子》这些包含了“经史子集”的基本经典;从形式上,不仅有诗歌,也有像李斯《谏逐客书》这样的散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于丹认为,在过去,国学经典不仅仅是一种文学的存在,而是“忠臣死士”们用来议论国政的,远超过“几首古诗,几篇散文”。而这些文本中也存在着内在联系,很多命题在先后出世的文本中被反复探讨,如《论语》中讨论的“仁义礼智”,在从《孟子》到王阳明的后代学人作品中都有呼应。台湾国学教材中通过文章的选取,反映了比较完整的国学思想体系,这对于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脉络很有利。相比之下,我们的教材选取的文章还不够体系化,缺乏这种梳理。

于丹还谈到了台湾教科书中古文增减的“风波”。她说,台湾一向重视古文、传统文化教育,在李登辉、陈水扁时期,推行“去中国化”,古文一度被削减至45%左右,08年马英九的上台,又重新把古文的比重提高到65%。而且,在考试中,古文一般都占到一半。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有人说,中国因为文革等原因,造成文化断裂、信仰缺失,而国学复兴恰恰能够对此有所裨益。于丹以“一个站在自己文化废墟上的民族,是不被祝福的”,表达了自己对于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看法。她说,近代以来,大陆曾经经历过文革、“批林批孔”等运动,台湾在“二二八”之后也对日本殖民文化进行过清算,所以两岸都曾出现对过去文化质疑、取舍的文化运动,而我们对于传统文化是采取完全颠覆,还是扬弃,关键在于能否持有一种理性的态度。

于丹表示,我们对自己文化的态度,就像我们对于自己家庭的态度。尽管我们都经历过对传统文化的质疑,但只要文化的根性还在,我们还是应该对自己的文化保持一份信心与温情,在扬弃了历史造成的局限之后,对传统加以继承,形成一份民族的文化默契,这样才能真正地接续未来。这种观点,在笔者看来,与国学大师钱穆曾在其名著《国史大纲》中提出“对本国史保有一份温情”是一脉相承的,这些观点对我们今天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令人深思的视角。(采访、执笔/王少喆)

上一篇: “争夺”高句丽历史缘起:“东北工程”引发争论.doc
下一篇: 经典文集带你国学入门,六部涵盖经史子集的国学经典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