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曾告诉过我们:“为学须先立志”,立志容易,做到却很难,但做好了立志内容,就放弃求学追求了吗?就像是有了事业,就放弃进一步的创新学习,显然这是不可能的。《论语·为政》在这里也曾告诉我们“君子不器”,有修养的人,不会把知识只局限于自己的认知中,修养之人只会扩充自己的认知。
对于《论语》,我们所知它是我国几千年的国粹,记录了孔子的思想,承载了古人太多的智慧,它也是学子士人之间所追求的金科玉律。很多人便对《论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研究起了《论语》,这些人被称为“国学大师。”于丹便是研究国学之一。她对于《论语》的深究,让她的《论语》理论走向了国际,曾在巴西、日本、英国、德国等多国进行多次文化演讲,传播她对《论语》的探知。在“国学圈”,于丹走向国际算是厉害的了,但是,一错终错,一件事情的发生,让国内的大师纷纷联名抵制她,就连北大学子也将她赶出属于她的地方。
这样的结果,在于于丹的“君子不器”,于丹过分曲解《论语》中的意思,所曲解《论语》的意思为各种鸡汤,实质有种过分“传播正气感”,她跌下神坛是不可避免。经过于丹之后,又一位“大师”爆红了起来,她就是蒙曼。蒙曼自幼喜欢文学,在读大学时,她选择了北京大学的历史系进行深造,她是个实实在在的河北承德人,出生于1975年。对于于丹所说道的《论语》,蒙曼专攻所讲述的隋唐五代和中国女性历史更为有趣。在早先学习历史时,蒙曼深知历史的枯燥无味,所以,在她当上历史学老师后,就试图将课讲的轻松一点,学生由此很喜欢蒙曼的历史讲课。在2017年,《百家讲坛》讲课的孟宪实看中蒙曼的讲课轻松的特点,于是,向编导魏学来推荐了蒙曼。
当魏学来试听了蒙曼的讲课后,深深的被蒙曼讲课的风格所吸引,这也是魏学来所追求有趣的历史讲解,它符合当代年轻人所喜,于是,魏学来就让她在《百家讲坛》讲课。她的开场白也带有很浓重的想让人探知的欲望,比如她说的开场白:“有关武则天这个女人,有许许多多的谜团,需要我们来一一揭开……”
蒙曼讲述武则天的生平是让人有探知欲望的,她不会像老教授那样子鼓噪无味的讲述武则天的生平,比如说:李世民为什么不喜欢武则天,是不是因为她长得不好看等,这样一来,即使是不懂历史的人,也会对历史产生兴趣,简洁易懂。随后,蒙曼从《百家讲坛》转战到诗词大会。在诗词大会上,却因为一次小失误,让人觉得蒙曼是个不合格的“大师”,也有人质疑蒙曼的学问:“就这样的人也能来到诗词大会当老师?”,蒙曼的错误到底是什么呢?
因为蒙曼的知识面深层,在2016年,蒙曼接到了《中国诗词大会》的邀请。节目以诗词方面为主,在第五期时,蒙曼解读《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一首幼儿园部分儿童都知道的诗,我们也都有学过。但蒙曼却把这首很简单的诗句,理解为农民播种,更可笑的说农民不会在烈日下锄草。这次失误,让人不得不质疑蒙曼的知识面,甚至网友说要把蒙曼赶出《中国诗词大会》,因为在之前,蒙曼过分的诠释了杜甫的《春夜喜雨》。
这首简单的诗句,题目就告诉我们是写雨的。但蒙曼再一次失误了,她甚至过分的解读,说:辣到连火锅的味道都出来了,不知她从何处看到火锅的味道,杜甫要是在世,非要气到升天不可。虽然蒙曼的专业与中国诗词大会不相符,但是君子不器,应该说的也是她了,有偏差可以理解,但被尊为“大师”,就应该有广阔的知识面,而不是拘束于自己所擅长的知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