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国学包含哪些内容?

国学包含哪些内容?

国学包含哪些内容?国学包含哪些内容?也是个颇具争议的话题。早在1906年时候,有个叫邓实的人,就给国学下定义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邓实关于国学的这个定义,过于模糊

国学包含哪些内容?也是个颇具争议的话题。

早在1906年时候,有个叫邓实的人,就给国学下定义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

邓实关于国学的这个定义,过于模糊,胡适之、章太炎等人,都不满意,他们大致认为:国学,就是指中国故有的历史、人物、风俗、礼俗、制度、语言、学术、文艺等方方面面。

有些学者,更极端,他们甚至认为,现今,应把中国境内所有少数民族的历史、人物、文学、习俗等,统统纳入国学研究的范畴。

可是,这样定义国学,实在是过于庞杂宽泛,令人难以理解与把握。

有个叫马一浮学者,对此就很不满意,他认为,所谓“国学”,就是指“六艺之学”。而“六艺,指得就是“诗、书、礼、易、春秋、乐”。

他认为“六经”,是中国文化的最高形式,统摄诸子,是中国一切思想学术的核心。舍“六艺”,就没有国学。

但是,马一浮的定义,似乎又过于狭窄。

所以,最后大家比较公认的,“国学”的定义为:国学,就是指中国固有之学术。

这中国“故有之学术”,虽看起来还有些虚;却很容易理解。因为,在清朝乾隆年间,由乾隆皇帝主持,纪晓岚等三百余位高官学者,历时13年,编纂(zuan)成了一本大书,称《四库全书》。

这四库全书有近八亿字,基本囊括了“中国固有之学术”。

为什么说是“基本”呢?因为它的收录,尽管比较全面,但还是在有意与无意间,漏掉了许多典籍。

这《四库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分。

经:指儒家的十三经:具体指《诗经》、《尚书》、《礼记》、《周礼》、《仪礼》、《周易》、《左传》、《公羊传》、《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史:指中国的正史,包括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

子:指诸子百家,及佛家、道家等典籍。

集:指各种文集,又可略分诗集、文集、杂集等。

这《四库全书》,近八亿字的规模,一个人,穷其一生,也不可能遍读。那怎么办呢?这国学该如何学起呢?

其实,也别无他法,只能选其精华而学。但哪些是必学的精华呢?这本身也是个问题。

1923年,清华大学要派一批学生,出国留学,梁启超给他们,开列了一份,“国学入门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其中除“四书五经”外,还包括诸子、史记、李太白诗集等二十余种。

钱穆后来觉得,这些书目对于现代人而言,还是多了。他认为,有七部书最能代表中国的精神,为现代中国人所必读。于是,他也开列了一份简单的书目,具体为:《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六祖坛经》、《近思录》、《传习录》。其中,儒家占四,道家占二,佛家占一。

梁启超、钱穆等人,开列国学必读书目,其实有些画蛇添足。

《四库全书》中的经、史、子、集,四部分,并不是完全平等的。其中,“经”的地位最高,代表的是中国文化的精华。它的字数不是很多,整个儒家“十三经”,不过六十余万字。

“经”,在原则上,是所有读书人的优先必读之书。但在实际中,有很多人认为,它还是过于庞杂,不适合所有读书人去读。

怎么办呢?在古代,这“十三经”,还可以浓缩,浓缩为“四书五经”。“四书五经”,也就只有一、二十万字。

在现代,“四书五经”的内容,对于我们这些,对传统文化完全陌生的人而言,可能还是有些多了。

怎么办呢?其实,四书五经还可以再浓缩,浓缩为“四书”+孝经

也就是说,我们今天的大陆人,要入国学之门,最好先读《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规》等读物,以开蒙,与打基础。然后,再读《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孝经》,以理解儒学的精髓。

所以说,我们现在学习国学,核心应是学“四书”+《孝经》。等有了余力,再学五经;再学老子、庄子、坛经及古代诗文等。

这是一个基本的,学习国学的入门之次序。

上一篇: 名家解读:国学是什么?“大国学”又是什么?
下一篇: 通过《教师的国学素养》看老师父母要懂点国学教育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