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学”的含义
(一)“国学”一词的本义
《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三教:儒释道
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二)现代意义上的“国学”
1、酝酿阶段
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西学为用,不使偏废。——张之洞《劝学篇》
1902年秋,梁启超写信给黄遵宪提议创办《国学报》,“以保国粹为主义”,使用了“国学”一名。
2、发展演进阶段
(1)创立国学社
1905年邓实、黄节、刘师培等创立“国学保存会”。
1906年章太炎呼吁创立“国学讲习会”。
1914年在东京、北京由陈尔锡、吕学沅等人创办“国学扶危社”。
(2)办学堂
1905年“国学保存会” 准备设立“国粹学堂”。
1922年北大成立“国学门”;
1925年9月,清华也成立“国学院”,宗旨是“研究中国固有文化”,沟通中西文化;
1925年12月厦大宣布筹建“国学院”,次年10月10日正式设立,宗旨是整理国故和培养国学人才。
(3)开设国学课程
1904年张之洞在湖北省议设“存古学堂”,专以“保存国粹为己任”。
1922年4月至6月间,章太炎在上海讲“国学大概”和“国学派别”。1934年,章太炎在苏州创办章氏国学讲习会,对国学做了总结性的讲解。
(4)国学书刊的陆续出版
1905年邓实、黄节、刘师培等主办《国粹学报》;
1910年后,章太炎《国故论衡》(1910)、《国学概论》(1922)、《国学讲演录》陆续出版;
1911年在北京、1914年在日本,罗振玉、王国维分别创办了《国学丛刊》;
1919年3月由北京大学文科编辑出版《国故月刊》。
3、落潮阶段
(三)时人对国学的态度
1、提倡张扬而不失公正
2、迷信的态度
3、鄙弃的态度
(四)国学大师们的“国学”定义
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 ——邓实(1906)
“国学”在我们的心眼里,只是“国故学”的缩写。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 ——胡适(1923)
国学是什么?是中国的历史,是历史科学中的中国的一部分。研究国学,就是研究历史科学中的中国的一部分,也就是用了科学方法去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所以国学是科学中的一部分(如其是用了科学方法而作研究),而不是可与科学对立的东西。 ——顾颉刚(1926)
(五)现当代学者的定义
曹聚仁《国故学之意义与价值》:
国学者,中华民族以文字所表达之结晶思想,用合理的、组织的、系统的方式记载其生灭,分析其性质,罗列其表现形式,考察其因果关系者也。简言之,国学者,以我国固有学术为研究之对象,而以科学方法处理之,使成为一种科学者也。
曹胜高《国学通论》
国学是研究中华传统学术及其载体的学问,是对中华民族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进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永恒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思想体系、文化观念、精神追求和学术方法的总结。
强为之“名”:
今天我们所指称的“国学”概念,不仅指中国的传统学术和文化,还指以科学的方法研究这些学术、文化及其载体的学问。这一概念是现代性的产物,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产生,是在全球化语境下对中国文化与学术精神的表述。按照章太炎的分类方法,它是一门包括小学、经学、史学、诸子、文学在内的学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