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提问的前提有很多就是错的,或不全面的。
很多人推崇国学,认为老祖宗的东西经过这么多年,总会有很多有益的道理,所以学习国学至少能够让人更加聪明。
国学确实包含了很多前人的智慧,如社会智慧,生活智慧,政治智慧等等。但不仅如此,国学中间还有天文、数学、地理、历史、中医、占卜等等学科知识,即使落后于现代科学,但未必没有用处,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启发心智,找到更多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对天地万物的领悟能力,甚至解决一些疑难的生活问题和健康问题。
但是也有很多人反对国学教育,因为现代教育对于一个人的培养是理智的培养,需要一以贯之的系统性来建构一个人的习性,道德和标准。
德性的培养并不是理智的,而是强调情感认同的。西方启蒙运动时期确实有过像斯宾诺莎那样的用几何学公理化方法来研究伦理学的思潮,但是在当时的理性主义之外也有浪漫主义,后来还有『诗意栖居』的祁克果哲学等,说明即使是西方也并不是所有哲学学派都主张理性和一以贯之的逻辑推理。
在我看来,国学很大程度上是不系统的,对于某一个道理或者不通过准则,常常会陷入到自相矛盾的程度。
只有用逻辑去推理,才会发现所谓的悖论,但是人们往往忘了一些话语的界定并不是清晰周密的,这样不顾说者的本意硬去推导,只能说是一种强梁和诡辩。其实这是对西方精神一知半解才会产生的误解。古希腊朴素辩证法强调『对话的逻各斯』,粗略理解,就是通过对话来逐渐廓清话语的所指和能指,来求得对事物的确切理解。这里没有说因为一点逻辑上的失误和遗漏就要彻底证否一种论点。对于国学也是这样,重在与文本对话,切己体悟一句话的含义,而不在于急急忙忙给它挑错。
况且西方古典精神,除了日神还有酒神(尼采的发现),除了逻各斯还有努斯(知觉经验),相当于现代的理智与情感、理性与经验的二分法。如果非要认定理智高于情感,理性高于经验,就失之于武断。现代哲学家像哈贝马斯、伽达默尔早已超越了这样的二分法。从实践上来看,除了法律讲究逻辑之外,西方的社会道德领域依然不是靠理性来组织的,信仰宗教的、玩弄双重标准的,大有人在,你大可以试着用逻辑推理去说服他们。
国学的系统与西学不同,它不是分科的『科学』,它的分类类似于图书馆或文献学分类(经史子集),包括:小学(基础语文学),经学(儒家思想,古代的正统思想,类似于今天马列主义在图书馆A部的地位),诸子(儒家以外的哲学、自然科学、技术、医学、农学、兵学等等),史学(除了专门的历史著作外,实际上还包含了较为庞杂的社会科学知识,如地理,水文,气象,经济,社会等等),文学(除了狭义的文学之外,还有大量内容庞杂的笔记、文集等等)。不过在我看来也可以有一种折衷的分类法,那就是把诸子、史学、文学(集部)里面属于现代自然和社会科学的庞杂部分独立门类,这样国学就变成了一个可以与现代学科门类相对应的体系,学习研究者可以在这个古代知识的宝库中自取所需,这或许就回答了你关于『系统性』的问题。当然,古代著作大部分可以根据学科来清楚地划分,有少部分如梦溪笔谈内容庞杂,但这也只是少数。
大家如何看待国学和国学教育,阅读国学经典是否有着对人理性构建的价值?
国学当然对人的理性构建具有价值,但不能狭隘地理解这种理性,比如说读了天工开物学了一些机械知识,读了黄帝内经学了一些养生知识,这算不算增加了理性认识?
不过国学更重要的功能是培养人的知性和德性,如果用你那种狭隘的知识观,估计是不可能培养出一个对事物具有敏锐感觉、对道德具有深刻认同的优秀人才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