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伴随而来的是文化的繁荣,近年来一些有识之士纷纷开始了他们的“文化担当”,许多著名的大学都开办了国学院,至于孔子学院都已经开到了国外,新一轮的“国学热”悄然兴起,国学一词再次出现在大众的视线中,可是学****国学,首先得弄清楚什么是国学?以及国学怎么来的?
如今不要说青年人,中年人,即使六十开外的老人也未必熟悉何谓国学,凡国字开头的名词,如国歌,国旗,国徽,国花,国足等等大都为人所熟识,然而提起作为我国文化的灵魂和精神的国学,则知之者甚少,不能不说这是一种遗憾,是民族文化之殇!
“国学”一词,其实古已有之。“国学”在我国古代指的是国家一级的学校,比如春秋时期的稷下学宫,汉代的太学等,随后随着朝代的更替,国学的性质和意义也发生了变化,唐代贞元年间,李勃隐居于庐山白鹿洞,至南唐时,在其遗址上建造学馆,开馆收徒,世称“庐山国学”。到了宋代,又改称“白鹿洞书院”,可见这时的国学为讲学和藏书的地方。
现代意义上的“国学”是针对“外学”而言的,是作为一门统揽中国学术的概念提出的,是有别于西学的代表中国的本土文化,它形成于西学东渐,我国社会和文化转型时期的明末清初。其实它最初是由日本人提出来的。
19世纪末,日本明治维新,面对西学和“欧化”的强烈冲击,日本学术界重新反思和认识本国文化,发出了提倡“国粹”“国学”
的呼声,这引起了当时处于相同处境中的中国文人的强烈共鸣,当时在日本的梁启超深受震动,立刻萌发了创立《国学报》的想法,1904年,邓实发表了《国学保存论》一文,引起了当时中国学术界的反思,次年,邓实和黄节在上海创立了“国学保存会”,并同时发行了《政艺通报》《国粹学报》两份会刊。标志着“国学”在中国的正式诞生。
然而对于国学的定义,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学者认为“国学”即“中学”,还有“国学即国粹”“国学即国故”等观点,
但是大多数学者支持和认可的是《辞源》版,旧版的《辞源》上说: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此观点得到了章太炎,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