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四知先生(四知先生的廉洁故事)

四知先生(四知先生的廉洁故事)

四知先生(四知先生的廉洁故事)“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几千年来,人们对清官褒奖有加,对贪官千夫所指。在古代封建社会中,民间对那些廉洁奉公、公正执法的好官称为清官,而在正式典籍中被叫做“循吏”“良吏”“廉吏”等,不管称谓如何,他们往往弘扬正气、鞭挞腐恶、教化百姓、勉励后进,如此等等,成为正义的化身、道德的象征。我国历史上出现了很多清官廉吏,他们忠诚为民、廉洁奉公、以身作则的品质在一代

“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几千年来,人们对清官褒奖有加,对贪官千夫所指。在古代封建社会中,民间对那些廉洁奉公、公正执法的好官称为清官,而在正式典籍中被叫做“循吏”“良吏”“廉吏”等,不管称谓如何,他们往往弘扬正气、鞭挞腐恶、教化百姓、勉励后进,如此等等,成为正义的化身、道德的象征。

我国历史上出现了很多清官廉吏,他们忠诚为民、廉洁奉公、以身作则的品质在一代代百姓中广为流传。大家耳熟能详的有唐代的狄仁杰,宋代的包拯,明代的况钟、海瑞,清代的纪昀,以及忠君为民的诸葛亮,敢于直谏的魏征,忧国忧民的范仲淹,等等。还有许多古代清官廉政的故事令人称赞,比如晏婴辞礼、子罕弗受玉、杨震暮夜却金、羊续悬鱼明志、朱元璋“四菜一汤”倡导节俭等流传至今。有意思的是,人们根据他们的事迹以称号、雅号相赠送,通过朴素的方式表达对清官、好官的爱戴与敬仰。清康熙年间,于成龙在任广西罗城知县时,廉洁自律、淡泊名利。一次,其子从山西老家来看他,在返回家乡时,他将一只舍不得吃的咸鸭,割下一半作为礼品让儿子带回老家,因此人称“半鸭知县”。像这样的故事在历史上还有很多,诸如“一钱太守”“二不尚书”“三汤道台”“四知先生”“五代清卿”“六尺巷道”“七品县令”“八一巡抚”和“九鼎一言”等,传递着古代清官勤勉为政、清廉为民的故事。

历史上大凡清官廉吏,总是严于律己,爱戴百姓。古往今来,他们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今天读来,仍能从中受到启发、获得鉴益。明代政治家于谦很注重自身廉洁,曾托物言志写下《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作者以石灰自喻,直抒情怀,表达自己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扬州八怪”之一的清代文学家郑板桥,在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包括的一首题画诗中写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诗人从写竹入手,谦逊委婉地表达了对民众的忧虑关切之情,侧面反映出其为官朴实、体恤百姓的高尚品德。在江苏省级廉政文化示范点——淮安府署内的抱柱楹联中,有很多体现古时为官公正廉洁的执政思想。比如府署仪门内的“圣谕戒石坊”,其正面书“公生明”,背面刻有“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字样。再如悬挂于府署正堂前广为引用的楹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无不蕴含着官自民来、官为表率的朴素道理,警醒官吏须时刻清正廉洁、心存百姓。

四知先生(四知先生的廉洁故事)

四知先生(四知先生的廉洁故事)

廉政文化源远流长,贯穿于中华民族历史长河。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就很好地继承和弘扬了廉政思想。形成于革命战争年代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针对人民军队建设和党政干部提出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严于律己的光辉形象;延安时期要求党的干部“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形成了“只见公仆不见官”的生动局面,反映了共产党人始终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一直在中南海西花厅内工作和生活,因老屋陈旧阴暗,有关部门多次提出整修,但当屋子整修完成后,提倡节俭的周总理拒绝入住,“我身为总理,带一个好头,影响一大片;带一个坏头,也会影响一大片”,他认为对于西花厅的装修太过铺张浪费;以及针对亲属要求一官半职的事情,曾专门召集家庭会议定下了“十条家规”,等等。周总理始终严格遵守党的各项纪律,成为全党严守纪律的楷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经过不懈努力,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迈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必须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勇于自我革命,永葆赤子之心,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廉洁养分,不断涵养克己奉公、清廉自守的精神境界。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上一篇: 南方梅雨季节是几月份到几月份结束(2022年南方梅雨季节是几月份)
下一篇: 带有水字的诗句(带有水字的诗句飞花令)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