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首先有必要弄清何为国学。
百度百科上对国学解释是:“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
20世纪初,梁启超、章太炎等人提出国学的概念时,指出国学是“相对于西方学术的本国传统学术”。章太炎在《国学讲演录》里,分国学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章还提出国学的三个主体部分,为“义理、考据和辞章”。著名国学学者姜亮夫的弟子、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著名书法家章祖安,对“国学”一词作出过更为详尽的诠释:“国学的根基是小学、章句之学,因此,所谓‘国学大师’必须以博通、精研先秦时代的原典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列出三个条件:一、在其中某一领域有原创性成果。二、精通小学,古文辞(各体式)、古体诗、近体诗词都能自由挥洒,出色当行。如果是20世纪的国学大师,还必须加上条件三:能汲取外来之学说,而不忘民族之本位,中西兼通,而又以传统文化为其治学指归。”
由此可见,国学一词含义已不仅局限于最初的史学文学诸子思想等,而有了更宽泛的概念。
其次简略讲一下季羡林老先生的所学所著。
季老在1930年考入清华后专业主修是德文,期间师从陈寅恪、吴宓、朱自清、俞平伯等大师级教授修习中西文学比较、佛经翻译文学、文艺心理学、中国古典诗词等等科目。其“小学”之根基必然不浅。
在季老赴德留学期间,主攻的是梵文,研究古印度语言及中印文化交流史,但同时也不放国学文化的研究。用季老自己的话说是:“梵学、佛学、叶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
季老在留德十年归国后,被北京大学聘为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其1947年所著《浮屠与佛》,引起了当时学界巨大反响,并得到“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傅斯年语)的国学大师陈寅恪的盛赞。由此一斑,足见季老在所研究领域的成就。
季老还精通12国语言。除了在自己专业方面的学问外,季老文学造诣也不凡,其散文累计逾80万字,《季羡林散文集》、《牛棚杂忆》等都有很高文学价值。另外,季老还曾担任《传世藏书》这一巨制的总编撰,在整编、保存古典文献方面做出巨大贡献。
作为民国后期的知识分子,季老的学问是绝对毋庸置疑的。但是至于“国学大师”的盛名,个人认为要有对比的来看。或许比起民国时期那些通晓古今的学术巨擘如章太炎,王国维,陈寅恪,梁启超等大师尚有不少差距,但比起今日的所谓“学者”、“专家”,季老高了不止几个档次,所以若以今时的标准来评判,季老无愧“国学大师”之称。
最后很想说明的一点是,看到很多回答里仅因季老“专业印度学”“研究梵文”等原因,而否定他为“国学大师”实在很滑稽。举个栗子,不能因为达·芬奇画画牛因为就否定了他在建筑、发明等其他各个领域里的成就吧。当然这是题外话。
再补充一点,看到大家好像对季羡林老先生一副很不屑的样子真的好心寒!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