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现在各诸侯国都有那么强大的兵力?鲁国、莒国这样的国家居然也达到了战车千乘?那十二国联军加起来,到底有多少兵力?
齐灵公(齐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
齐灵公心神不定,他决定亲自考察敌营。当天,齐灵公率着卫士登上巫山向敌营望去。不看不要紧,一看真吓了一大跳!
只见十二国联军营帐密密码码,旌旗满山遍野,根本望不到头!这何止是千乘之军啊,至少数千乘了吧。
根据子家的情报,还不包括鲁国和莒国的军队呢。想起最近几年来齐国多次侵略鲁国,看来鲁国佬极有可能借这个机会复仇啊。
齐灵公终于中计了。是的,这就是晋军的疑兵之计。晋国中军佐士匄一边派人向子家透露所谓的鲁莒联军重兵偷袭临淄的计划,一边安排了一场虚张声势的表演。
晋军在沿济水的所有山坡都插满旌旗,在可以设置营帐的地方都设置了营帐,将战车都分布于各处,甚至制作了大量的草人穿上甲衣。
远远望去,铺天盖地全都是联军的旌旗、士兵和战车。不但如此,士匄还命令各诸侯国军队每天派出部分战车,拖着树枝来回奔跑,扬起漫天灰尘。
这一招被后人给采纳了,如三国时为掩护刘备安全撤离,张飞在长坂坡就用了战马马尾系上树枝来回奔跑,卷起滚滚扬尘。
追赶至长坂坡的曹军见此状,断定张飞正率领着一支大部队在前方阻击,还可能设有其他埋伏,故曹军未敢轻举妄动,丧失了一举歼灭刘备的大好机会。
又如东晋时,前秦秦王苻坚亲自率领九十万大军,去攻打晋国。晋国知道实力悬殊,特意在八公山上布置了一些旌旗与草人。
结果苻坚趁夜视察前线,发现晋军阵容严整,士气高昂,晋军驻扎的八公山上,更是隐藏着大量兵力,苻坚看得心惊,眼也花了,结果将满山的草木都当成了晋兵。
这就是成语草木皆兵的典故。草木皆兵也好,马拖树枝也好,都是疑兵之计,最早却是出现在这一次的济水之战中。
齐灵公终于吓坏了。他原本以为凭着齐国上千乘军力,再凭着济水之地利,又作好了充分的准备,完全可以在济水抵抗联军。
但没想到联军兵力竟然是齐军十来倍,更担心临淄被鲁莒两国联军偷袭。这仗还能打么?
不要说齐灵公认为没法打了,就连齐国各路将领都认为打不了。那既然打不了,便撤吧。一切都是次要的,到了这个时候,保卫都城临淄才是最重要的。
保卫临淄,撤!齐灵公下达了命令。
撤军令是在10月29日晚上下的,要求各军悄悄撤离,并留下一些旌旗营帐,假装继续相持,以免联军追击。但联军还是及时发觉了,并全力追击齐军!
联军真的那么神么?人家晚上刚撤走,晋军第二天便追击来了?
是的,联军真有神人,而且不止一个,是三个神人!
第一个神人叫师旷。这是一位盲人音乐家,甚至可以说是春秋时期最伟大的音乐家,也是一位思想家、政治家。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师旷就对晋国国君晋平公说:“主公,齐军应该撤走了,因为我听到齐军营帐那边乌鸦和麻雀叫得很欢。”
我们读春秋故事,会发现乌鸦在战役中的妙用。想当年楚军进攻郑军,本来郑国快抵不住要投降了,结果第二天有人报告说楚军营帐上方乌鸦很多,估计楚国因故撤军了。
郑军一看,果然,楚军已撤。
师旷是个盲人。在春秋,凡是以师为姓氏的,一般都是乐师,且很多是盲人。盲人虽然看不见东西,但听觉是一流的,所以师旷是从听觉的角度判断出齐军撤退了。
第二位神人叫羊舌肸。他跑来报告晋平公道:“主公,臣察觉齐军营帐上头有不少乌鸦在飞,估计齐军逃走了。”他是从视觉的角度作出的判断。
第三位神人叫邢侯。邢侯虽然不是什么盲人,但显然听觉也是一流的。他对晋平公道:“主公,臣听到了班马之声,相信齐军正在撤离。”
之所以要花点时间讲讲齐军撤走的一些小细节,主要就想讲讲这班马之声到底是什么声。
班马的班,意思就是分别。班马就是马儿互相分别,班马之声就是要分别的战马对同伴的依依不舍从而发出低沉的嘶鸣声。
李白名作《送友人》是这样写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会背吧?名诗哦。还有清朝的钱谦益在《别惠老两绝句》诗中也有这样写:“头白此为别,忍听班马鸣?”
要知道,马儿是一种有着相当情商的动物,它们也是有感情的。战马一般平时都养在马厩里,放风时一起放风,作战时一起列阵。往往这个时候,战马鸣叫是大家都一起叫。
但是,现在是夜里悄悄撤军,本来在一起的战马,此时突然发现身边的同伴不知如何不见了,于是便有一种悲情涌来,有了伤感的马儿便会因此而低沉嘶鸣。
这便是班马之鸣!所以后来将军队撤回也叫班师,所谓班师,就是军队回国的意思。
这个鸣叫声是一种伤感的声音,是对于分别时的真情流露。象李大诗仙在那首传世之作《送友人》里的那一句“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读来顿时会有一种伤感之情上来,真乃千古佳句!
【未完待续。欢迎继续关注在本平台陆续发表的原创长篇连载历史小说《春秋齐国风云》。作者千里草人(董旭亮),感谢您拨冗阅读。图片来自网络或影视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