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崇祯十三年,清顺治元年,大顺永昌元年,公元1644年,在山海关一片石附近,李自成率领的起义军与吴三桂的前明关宁军、多尔衮率领的八旗军,进行了一场关乎中国未来命运的战略决战,这就是山海关之战,又称一片石之战。
一片石之战李自成先赢后输,惨败退回北京,而吴三桂投降满清,与八旗军夹击起义军,清军胜利后趁势猛攻,最终统一天下。
这场战役历史上众说纷纭,那么,李自成就没有机会赢得这场战役吗?今天我们就聊聊三百多年前那场关乎中国命运的战斗。
松锦之战清军损失多少(松锦之战为什么会输)
李自成在攻占北京逼死崇祯以后,亲率主力七八万人奔赴山海关,打算逼降吴三桂。吴三桂最初打赢投降大顺军,但临时反悔,他不顾家人安危,凭险固守山海关。
吴三桂麾下有五万兵马,其中包括前明边军硕果仅存的一支野战兵团——关宁军。关宁军号称明末九边中最强的一支部队,如今凭险固守,似乎大顺军不易得手,吴三桂也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才敢和李自成一决雌雄。
然而,李自成的军队早已今非昔比,如今李自成军中不但有身经百战的农民起义,还有收编了不少前明边军,这些人都有很强的战斗力,只是因为明朝腐败,军阀贪婪,这才战败投降。如今李自成给了他们平等和优厚的待遇,他们之中大多数人都愿意为大顺军效命。
后来在一片石战死的大顺军军官中,明文记载的就有官抚民、周凤梧、俞上猷等人,其中有人还是前明总兵官。可见当时大顺军内部是比较团结的。
大顺军与关宁军激战两昼夜,关宁军行将崩溃,吴三桂亲率亲兵“夷丁突骑”左右救援,但无济于事,其北翼城守军已经投降起义军。
在万分危急时刻,多尔衮亲率八旗军赶到战场,吴三桂跪在多尔衮马前,剃发易服,投降清军。
但是多尔衮并没有贸然出击,他按兵不动,观察形势。
当看到起义军已经是强弩之末,呈一字长蛇阵进攻的时候,多尔衮立刻命令八旗军骑兵突袭大顺的侧翼。
对于八旗军的到来李自成毫无准备,当时大顺军激战两昼夜,早已疲惫不堪。再加上忽起大风,起义军逆风,而八旗军顺风。
如此形势下胜负立刻逆转,但起义军仍未崩溃,在混战中进行了殊死的抵抗,对八旗军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杀伤。
据清朝官方史料记载,一片石之战清军损失十余名中高级将领,说明大顺军在形势极度不利的情况下也对八旗军造成了较大的杀伤。
一片石之战对于李自成来说最严重的损失有两个。
第一,损失了大量的骡马,这对于擅长骑兵作战的李自成来说十分致命,后来清军之所以能追着大顺军打,机动力的丧失是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李自成的核心精锐损失较大,这对于刚刚崛起的起义军而言十分不利。
山海关之战后,再也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止八旗军入关,满清统一天下只是时间问题。
现在我们回头来看,李自成的军队相比前明关宁军,战斗力明显占优。关宁军虽然是前明边军精锐,但是从松锦之战后,明朝边军已经损失殆尽,再加上北京城破,崇祯自杀,关宁军失去了政治主心骨,人心惶惶,士气低落。
所以面对起义军的猛攻,打了两天他们就崩溃了。
在三方角力中,八旗军是实力最强的,但却又是最轻松的,多尔衮是等待关宁军和大顺军两败俱伤的时候才“下山摘桃子”的。
从过程我们看,如果李自成想要取得胜利,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迫使吴三桂不战而降,双方一起在山海关抵挡清军。
另一种可能是在多尔衮到来之前,速杀吴三桂,占领山海关,以坚城为依托,挡住八旗主力。
可惜,李自成运气实在差了点,就在他要消灭吴三桂的最后时刻,多尔衮及时赶到了战场,整个形势也就逆转了。
历史固然不容假设,但是现在回看那场关乎天下命运的决战,还是不能不令人唏嘘,感慨天道难测,世事无常。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