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朗诵国学经典。CFP供图
CFP供图
新闻背景
暑假期间,一些地方纷纷举办以国学为名的夏令营,以及穿汉服、开笔礼等仪式。
古代经典应该是融入我们生活的言行思想之间的,是自然而然的文化底蕴。近年来,“国学热”正在不断升温,那么,国学教育的真谛究竟是什么?“国学热”的得失何在?
二十多年来,台湾的教育改革,减少了国文课时数,减少了传统经典阅读的分量。看似减轻学生负担,期许学生可以自发性的阅读、写作,但实际状况与期望相差甚远。
反思教改成效
大学中学重推阅读写作计划
国学在台湾从来没有断裂过,只是因社会环境的变易,受重视的程度有所变化,学校教学当然就会有所调整。
二十多年前(本人求学时),国文课永远是课时数最多的课程,阅读、背诵与写作的练习,似乎永无止境。国中开始,课文中文言文的分量增多,高中时《论语》、《孟子》更被列为文化基本教材,所有学生都须研读,所以当时读理工科的学生,国文能力也十分优异。
可惜,近二十多年的教育改革,减少了国文的课时数,减少了传统经典阅读的分量。看似减轻学生负担,期许学生可以自发性的阅读、写作,但实际状况与期望相差甚远。近些年,社会上普遍觉得年轻人阅读、写作能力明显下降。
不过,社会上许多有心人,持续地发起阅读传统经典的相关活动,保持了一定高度的国学教养与文化氛围。如今,教改的成效也得到不断反思,在中学、大学间主动推行阅读与写作计划。
台湾的大学国文课程,从早期规定必修8学分,到后来由各校规定必修4学分,期间经过了近三十年的演变。目前,各校的实施方式更有变化,例如开设《红楼梦》、《古典诗词》或其他专题课程,亦有将之改易为《基础写作训练》者。
小班教学培养三种能力
为学生提供不同阶层国学环境
以台湾辅仁大学为例,其将国文课程定为校定必修4学分。
国文课程被认定为所有学生的基本能力,但课程目标规划为三个层次:一是在语文层次方面为“增进学生语文、写作、思辨能力”;二是在文学层次方面为“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之鉴赏能力与兴趣”;三是在文化层次方面为“教诲学生体悟中国文化之内涵及现代意义,启迪学生探讨生命与人生的意义,充实人文素养,建构生命伦理价值”。
为了有效实践目标,自2011年起,学校进一步推动课程结构改革,如:将班级人数降低到40人以下;教材以自我、人我、物我等主题分为12个单元,整合传统经典文本与现当代作品;课程方式除老师引领解说外,许多时间是透过课内外阅读、写作与讨论进行,还延聘本土当代作家讲座,亲身说法。经一年实验,学生学习效果显著提升。
中文专业学生的国学训练,更素以经典研习为首要。开设课程包括思想义理、文学、语言文字及实用性四大类。以概念性课程为纵轴,以文类或各家作品选读为横轴。例如核心课程包括:唐诗、宋词、元曲、昭明文选、唐宋文、四书、左传、史记等,其他选修课程包括: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诗经、楚辞、戏剧、传统小说、欧苏韩柳专家文、现代小说、现代散文等。核心课程均小班教学,以求实效,为中文专业学生奠定厚实的基本功。
另外,辅仁大学全人教育中心另开设许多人文艺术类课程,以供全校学生选修。
应当说,辅仁大学的这三种策略配合,拟为学生提供不同阶层、更完善的国学学习环境。
欣悦经典为己所用
两岸国学界合作是好现象
“国学热”目前成为一种风尚。但称为“××热”,需要我们有所警惕。因为,“××热”是社会上的一种风潮,鼎盛时或盲目从众,毫无思辨能力,如一味在三岁幼儿中推行经典诵读,被无良商家所利用,就并非美事了。
更令人担心的是,风潮有其周期性。
而今,有识之士应该借用这股潮势,整理原先凋敝、错误的部分,为广大热爱者指出一条向上的明路,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或多或少的从这股“国学热”中提升。如果这股热潮可以永保持升,对大陆、台湾、全球华人、甚至对全世界,都该是一件幸事。
学习经典是国学教育中的核心。中国文化悠久,古代文本浩瀚,能被称为经典者,已是精粹。但学习经典不该认为是推崇,而应该说是欣悦。学习经典重在能够通变、以古人经验增长自己智慧。毕竟,现代社会再怎样变易,古今的心灵却是相通相悉的。但“通变”二字也是非常要紧的,司马迁曾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以古为师却食古不化,那不如不学。我们读书要如何发现古人深意,或我们该如何掌握经典中的文化意蕴,验应在自己所面临的生命当下。这固然需要长辈或老师悉心引领、启发,但自己尝试结合生命体验的省思也非常重要。
近年来,两岸国学界合作、学习的机会愈来愈多,这是一个好现象。相信在大家期望之下,必可凝聚一个新的国学教育理念与实践方式。(作者为台湾辅仁大学中文系主任)
观点交锋
学会思考>“儿童读经”
范爱萍
不断有教师向家长介绍儿童读经的好处。比如,有位教师说,以前带班,困难很多,自从带领学生背诵《三字经》,“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他的学生懂礼貌了,知道尊老敬老了,知道勤奋刻苦了,总之,要什么就有什么了。
这位教师的介绍让我这个老教师很困惑。我们从事教育的人,说话一定要有科学依据,在介绍经验时也要慎重。中国历史上会背《三字经》的人可能不计其数,是不是都因此获得了教养?获得教养的途径,是不是只有读《三字经》?中国社会有许多人连字都不识,却要比那些会背《三字经》的人诚实,富有人性,这又该如何解释呢?
我是反对儿童读经的,也是因为发现了“坚信不疑”的危害。20世纪初,德国的小学教科书上说打败拿破仑完全是德国人的力量;英国的小学教科书则说打败拿破仑是英国人的力量。英国学者罗素主张把这两种说法编在一本书中让小学生去读。有人问罗素,说这样做孩子们将会无所适从,他们信什么呢?罗素说,你教的学生开始怀疑了,你的教育就成功了。我以为,罗素说的“怀疑”,指的就是思考,思考一切。只有会思考的人,才算是受过教育的人。
如果我们用现成的说教替代学生的思考,那么,这种教育的价值在哪里呢?人的全部尊严在于会思考。读一本书,学某个人的思想,读某个人的理论,也是为了丰富人的思考和选择,而不是以之取代自己的思维,彻底地丧失自我。
我们的教育中可以有怀疑吗?直到现在,那种否定人的思维价值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改革开放30年了,对很多复杂的社会现象,仍旧有不少教师不敢思考,不敢怀疑。可是,教师的工作是传道授业解惑,如果我们连“质疑”都不敢,又怎能让我们的学生变为有头脑会思考的人?
至今,我仍然对“儿童读经”表示担忧,《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家诗》都是很好的经典读物,但是,也得看由什么样的教师来指导。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