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如何看待所谓的「国学班」「国学幼儿园」「国学课后学堂」?

如何看待所谓的「国学班」「国学幼儿园」「国学课后学堂」?

如何看待所谓的「国学班」「国学幼儿园」「国学课后学堂」?说到国学的兴起,实际上这是在我们全盘西化后,才有的一个现象!国外把中国传统文化统称为“汉学”。而国学,是我们之前根本没有的一个概念。国学的出现,更像是为了和西化唱对台戏。

说到国学兴起,实际上这是在我们全盘西化后,才有的一个现象!

国外把中国传统文化统称为“汉学”。而国学,是我们之前根本没有的一个概念。

国学的出现,更像是为了和西化唱对台戏。

100多年前,当西方靠着船坚炮利打开中国大门的时候 ,他们是来传教的。许多人就觉得,如果我们不立一个国教,就很难成为一个强国。

我们的民族自尊心也要求我们,要有属于自己的文化符号、文化输出。

于是以儒教思想为主的“国学”被再次确立为国教,孔子便成了一个现成的教主。

当我们面对各种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时,也有了底气和信心。国学便成了我们的信仰、文化的根。

面对热度不减的“国学”,北大中文系教授李零却泼了盆冷水,“国学实际上是国将不国之学。”虽然这观点略有些偏激。但究竟什么是国学?

简单说,所有的中国传统文化都叫国学。也就是说,这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

好的国学班应该祛除传统文化的糟粕,具有如下的品质:

侮辱体罚学生

许多民办“黑私塾”,既没有获得办学资质,师资力量又良莠不齐……缺少教育部门、执法部门的直接管理,监管上存在漏洞,导致出现了一些“国学班虐童事件”。

传统文化中就有“黄荆棍下出好人”的思想,很多老一辈人也认可这一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这就可能会导致,“私塾”老师打孩子不仅是得到了家长的默许,还可以美其名曰,“我是在教育 Ta”。

2013年,北京的肖女士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儿子乐乐接受了3个月封闭式教育。说是给孩子“化性”,结果被私塾先生打伤腰部……这样的事情并不是个例,9岁女孩童童被私塾女先生打致多处骨折,10岁浙江男孩在私塾被打死……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不体罚、不侮辱学生是老师的基本道德。

在选择国学班时,避免选择封闭式教学,并且还要了解其师资力量,教学方式,以及是否会使用戒尺,这些都非常有必要。

不以敛财为目的

复旦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钱文忠教授曾说:

我们的传统文化一直都在被娱乐化,还有很多给企业家们开设的目的在于挣钱的企业家国学班、总裁国学班,就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娱乐。国学现在变成了牟利的手段,或者说大家可以售卖的商品。

从十几年前国学的兴起,到如今被商业化、产业化。

越来越多的“大师级”人物讲起了国学,他们大肆吹捧学国学的功效,就像是在吹保健药。

大多数国学班都装点得古色古香,孩子们需换上汉服,正衣冠;在老师的带领下净手焚香,拜孔子……

这些国学班的创办者们明白,让学习的形式看上去更复古、更精致、更具有历史文化特色,有利于抬高课程的价值,从中收取更高的费用。

当国学只为牟利,其教育就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避开那些明显是在坑钱的国学班,其实是明智之举。毕竟,在古代,真正的读书人向来都有些排斥做与铜臭味沾边的事。

不死记硬背(这点很重要)

想象一个这样的场景,孩子天天跟着先生摇头晃脑地诵读经典,之后还要被先生叫起来抽背某一章节,背不到很可能还会被打手板……顿时回到了解放前。

可以看得出,当下大部分的国学教育仍是按着应试教育的思路在进行。单方面的灌输,学生只能被动接受。

甚至很多孩子都不能理解他们背诵的内容,更别说反思或实践其精神。纯粹是死读书,读死书。

有多少人觉得,倒背如流其实是对原著的一种侮辱。何时,我们才能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不是拿来背诵的,而应融会贯通、为今所用。

我们不是记忆的机器,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然而许多“大师”却在强调提高孩子记忆力,许多家长以孩子能背出大段大段的古文为荣。

前段时间大火的《中国诗词大会》不也是一个展现人超强古诗词记忆能力的舞台吗。

想起熊培云老师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比记忆更重要的是思维。虽然诗词的节目很美,却美得空洞,因为,《没有了孤独,诗词大会就是灯谜大会》。

我也深以为:

诗词的背后往往都有着一颗孤独而忧郁的灵魂。它适合一个人的回味或者三五成群的吟咏,却不便当作大型游艺节目。

古文或许和诗歌又稍有不同,但一样的是,我们读书、背书不是为了炫耀、为了展现自己高超的记忆力,而是为了丰富那颗只属于我们自己的灵魂,懂得批判思维,脚踏实地。

所以,对于那些只讲背诵的“私塾”,真的可以摒弃了,因为我实在想不出交着高昂的学费,去学堂单纯背书的意义何在。

杜绝愚忠愚孝理想的国学班还应剔除愚忠愚孝的故事,反对洗脑式孝道教学。

像《二十四孝图》里什么“老莱斑衣”、“尝粪心忧”、“埋儿奉母”的故事,拿到今天看是非常非常奇葩的。大家有兴趣可以去搜搜看这些故事,我在此就用不可描述一笔带过了。

什么孩子没了可以再生,妈可就这一个,把孩子埋了少一份口粮的思想,我可能看到了假古文……

至于《弟子规》里的: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一副我生了你,你欠我一辈子的样子……

抱歉,虽然这么说有些主观,但我是真不希望我姑娘这么“孝顺”我,我希望我和她的关系更像是朋友,而没有这样的尊卑。

鲁迅在《朝花夕拾》里曾谈论过,人们在读类似《二十四孝图》的时候应该有“四不”的原则,不愚孝、不愚读、不愚信、不愚传。

如果国学班还在教一些迂腐的内容,我想,也不适合孩子去读。说好的父母与子女平等呢……

那么,说到底,我们为什么要送孩子去上国学班?

过去,去念私塾可是为了有朝一日能金榜题名,而如今就算孩子把国学学得再好,顶多能培养成个童生。孩子不会因为从小熟读孔孟就能成为一代圣贤。

其实,为什么那么多家长把孩子送去国学班,初衷大抵都是想让孩子拥有“温、良、恭、俭、让”的美德。

但我仍然相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言传身教对他们的影响远比让他们去报个班,读一本生字满篇、之乎者也的经书来得快。

钱文忠教授讲:

如果不能触及国人的灵魂,国学热也不过是虚热。国学和人一样,它是个生命体。它应该是保持一种温情,有一种温度就可以了,不必太热,也不应该太冷。

面对如此火热的“国学”,更需保持冷静的头脑。

不把它捧上神坛,也不踩在脚下,只当它是众多兴趣班中的一种即可。

孩子若是喜欢,考察一个合适的,让Ta 去学习也无不可,毕竟可以扩展知识面嘛;不喜欢?那就去捣腾Ta喜欢的东西去。

现在毕竟不是古代,自有一片广阔的天空任Ta去高飞。

以上

天才发动机团队

上一篇: 打破英美垄断!这所法国高校“上海排名”杀进前15、数学领域全球第一!
下一篇: 传统文化救不了你,蠢货。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