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八佰》之后,华语大片又抛出了一部王炸电影《金刚川》。影帝张译的一句“我以我的人格担保,《金刚川》不次于《八佰》”,让电影群众将担心吃进了肚子里。
金刚川战役(金刚川战役简介)
1953年7月,抗美援朝最后一场决定性战役,金城战役打响。战争的胜负维系在了一座靠工兵团临时搭建的桥上。引用电影中美国士兵的话:
过去了,我们的地狱;过不去,他们的地狱。
据统计,为了炸毁这座大桥,敌军总共投放炸弹1000枚左右,炮弹超过2500枚。
影片从一开始就展现了敌我两军悬殊的军事实力。美军战机在空中盘旋,站在他们的视角,怎么也想不明白:
明明这座桥半个小时前才刚轰炸完,怎么一眨眼的功夫又被修好了?
戴着安全头盔的美军飞行员通过对讲机直呼不可能,得到的答复是,不可能就是他们的武器。于是他们只能带着疑惑不断的扔炸弹,返航,又继续回来扔炸弹…
站在我方视角,前一秒“丧门神”(敌方轰炸机)刚走,后一秒隐蔽起来的工兵连兄弟赶紧拿起铁锤、操起家伙就赶去修桥。
“要过这条江只有一条路,就是桥”。水下筑木桩,一锤一榔头,上方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投下来的炮弹,身旁是“伺机埋伏”的延时炸弹。
修桥的工兵连战士,或许没有上战场肆意杀敌的机会,但在桥面这个无形的战场,他们点起火把,投入忘我的造桥之中,建造的不止是一座桥,也是一个胜利的希望。
为什么桥永远炸不毁?如果说在影片前部分指的是炸了修,修了炸的作战状态,那么影片末尾则将这个问题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镜头借着美军轰炸机飞行员的眼睛由远及近慢慢推进,此时主角们已经全部牺牲,余下没有安全头盔保护的志愿军们前仆后继地涌入水中,以身为桩、以肩为路。
最上排的志愿军肩膀上扛着木板,踩着下排军人的肩膀,最下方的志愿军整个身体泡在水下,颤抖地支撑着上方的人们。每个人都憋着一口气,卯着劲,顺利渡江,上金城立军功。敌人的轰炸还在继续,这座“人桥”却如钢铁般坚不可摧。
这些士兵大部分只有十七八岁,电影在最后用第三方的旁白说出了他们的心声:说出来你们可能不相信,当时上战场,我们没有一个怕死的。我们的唯一目标就是过桥,过了桥,就能守护身后老百姓的安宁。
被灼伤眼睛的小胡,后来听一位见证了这段历史的美国大兵说:虽然你们中国人不信神,但却创造了神迹。
历史上这场金城战役,前后经过了15天,志愿军歼敌5.3万余人。同年7月,战争双方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历时2年零9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宣告结束。
这场悲壮的金刚川修桥战役,其故事原型是张振智,也就是电影里魏晨饰演的工兵连长闫瑞。
据资料记载,为了保障金城战役的胜利,时年31岁的张振智需要带领工兵三连在金刚川上架设一座载重桥,便于汽车和炮车通行,向前线输送物资和火力。当他们赶到金刚川时,距离上级要求通车的日子仅有8天。
金刚川上本来有一座大桥,早已被美军炸飞了,甚至为了增加志愿军获得建造材料的难度,金刚川沿岸的树林都遭到了美军大规模轰炸,工兵连长张振智就因地制宜,用了很多被炸断的树木修桥。
敌人的炮火日夜不停,电影里将士们白天披上树枝做伪装,晚上点起火把修桥,与敌军打游击。真实历史中,这些修建的木材也被披上伪装,然后利用河流将木材运至架桥处。
在平均每天落弹300多枚的情况下,经过7天7夜的抢修,张振智硬是带着没有安全帽保护的工兵连战士提前一天架起了一座中水位重桥。然而大桥刚刚建起就被美方侦察机发现,敌军当即派遣24架“黑寡妇”战斗机炮轰大桥,本来的7孔桥只剩下了两孔,桥不能用了。
张振智立即指挥战士开始了第二次架桥,此时敌机的炮轰更加猛烈,炮弹就在战士们身边开了花,但全连官兵没有一个怂的。
修了炸,炸了修,平时需要十几个人抬的材料,6个人抬起就跑。战士们先后7次在金刚川上修复这座木桥,最终按时完成了任务。
这座用血肉筑成的钢铁桥,成为了张振智老人自己的一座“丰碑”。
1982年,60岁的张老先生退休后,将他往后的生命都奉献给了志愿军事迹的报告讲座。
2000年,身患肺癌和白血病的老英雄受邀赴南京中央路小学演讲。刚讲了没几分钟,他便倒在了讲台上,再也没有起来,享年78岁。
好儿郎上战场,都是想要浴血杀敌,只有真刀真枪的干过,才是英雄。影片中无数的年轻战士都这样认为。
电影中,一个接到修桥任务的年轻战士回复“收到”后,便暗自嘀咕道:“上次修桥就是我们连,这次怎么还是?”“我是来打仗的,不是来修桥的。”
但是一到修桥指令发布,那些为了修桥而伪装成草木的战士们,一声令下就往桥边冲。他们不像炮兵有安全头盔保护,有的刚准备起身就被炮弹炸掉一条腿,有的还没来得及把木材运到水里就丧了命。
与正面作战相比,这些负责运输、后勤的战士们,在战争中真的就只是配角,够不上英雄吗?
有一组数字或许能够说明这个问题。
指挥抗美援朝的彭德怀元帅曾说:“朝鲜战争的胜利60%—70%应该归功于后勤。”
“在抗美援朝的两年多时间里,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队冒着美军飞机的轰炸,修复了784公里的铁路、2061座铁路桥梁、8100公里公路,从国内转运了260万吨物资,补充了48万只枪,救助了83.8万多伤员。”
补给线打不断,运输线炸不毁。这份荣耀,属于所有在后方默默付出的志愿军将士们。
和平年代,我们身边也有这样一群在背后辛苦付出的英雄。他们可以在疫情紧急关头用10天时间建造一座医院;可以在寒冬大雪封路时,用一晚上时间抢修出生命通道;可以在洪水肆虐之际,日夜不休,为人民守住家园。
当代这些戴着安全头盔的建造者们,如同影片中默默无闻的后勤志愿军,他们面目模糊,姓名不具,却为个城整市的发展提供了依靠。这种在背后不被常人所见的“牺牲”,每一个都有价值。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
向197653名援朝烈士致敬,
向和平年代的建造者们致敬!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