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玄德一生颠沛流离命途多舛可谓大器晚成,半生流离,两年帝王,所言非虚。
关羽大意失荆州是谁趁虚偷袭荆州三郡导致荆州三郡失陷(关羽大意失荆州的故事)
但实际上,季汉集团也不是一直都处于战略挨打的尴尬地位,西线黄汉升定军山阵斩夏侯渊,东边关二爷虎踞荆州,北望中原。这个时候是蜀汉的全盛时期,锋芒之盛,四方心惊,一时间风光无两,大有汉兴西南的迹象。
在关羽镇守荆州的时候,陈寿写了一段话。
“梁、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当时从荆州到许昌路上的各大山贼、义军之类人物,都遥遥以关羽为领袖,作为关羽爪牙。关二爷此时威震华夏,就连曹操都想着迁都来避开关羽的锋芒。
其实这句话没有表面上那么简单,威震华夏也不仅仅是一个言过其实的溢美之词,而是实打实地做到了威慑四方。
发生叛乱的地方在南阳附近,南阳在荆州之北,这些南阳的作乱之人积极的联系关羽,就是上面的“群盗”。南阳之南,就是关羽围困曹仁之地。南阳之北,就是曹操所在的许昌。
因此,当时一旦关羽拿下被围困的曹仁,挥兵北进,就会有一大批自带武器干粮的地方武装出来“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瞬息之间,就能打到曹操面前,这就是曹操为什么要考虑迁都的原因。
百姓恶惮远役,并怀扰扰。民孙狼等因兴兵杀县主簿,作为叛乱,县邑残破。……狼等遂南附关羽。羽授印给兵,还为寇贼。
这就是《三国志·胡昭传》中关于这次叛乱的具体记载,南阳地区政法比较严苛,当地百姓不堪忍受起兵造反,杀主簿,起义军,随后南归关羽。
此时的关羽,向北一击,即可直达曹魏首都。若是背盟发难,更是能顺流而下,威胁孙吴富裕的中游腹地。
这才是为什么《三国志》会给出关羽“威震华夏”这个评价。
不过,关羽威震华夏,风光无限的时候,同时也是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的前奏。
从战略上来看,其实这并不是一个意外,而是关羽在劫难逃的死局。
有些人站得太高,下面自然有无数想把他拽下来的人。更可怕的地方在于——关羽对此一无所知。
准确地说,关羽其实一清二楚地知道,但却毫不在意。
总之,关二爷的死兆星其实早已高高亮起。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三国之争,争在荆州,利害存亡,皆系于此。
荆州究竟有多重要呢,假如荆州在曹操手里,那么三国僵持的局面很快就会被打破。几十年后西晋夺下荆州,王濬顺流而下,东吴的反抗堪称微弱,无可阻止地了走向灭亡。
而荆州如果掌握在孙吴蜀汉的联合之中,那么结果也很清楚。赤壁之战,一把大火就烧掉了曹操数十万的雄兵。
关羽会死,就死在蜀汉政权乘势而起,速度之快,连队友孙权都为之惊惧。以荆州为刃,以西川益州为柄,关羽这柄纵横华夏的名刀不仅能北入许昌,也可以随时调转枪头征伐东吴。
一个人,同时成为曹魏和孙吴两方的心头之患,这自然是其败亡的开始。
先看看诸葛亮的隆中对到底说了什么。
“(荆州)此用武之国……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可以看到,诸葛亮对荆州和益州的定位定性是完全不同的,荆州是“用武之国”,益州是“天府之土”。在保证和平的情况下(与南蛮、孙权等势力保持和平),等待天下有变。一旦时机成熟,关羽从荆州而北,直抵洛阳、宛城,刘备西则出秦川,为关羽做战略策应。
从这里来看,诸葛亮的设想是非常清晰的,只等一个天下有变,而这种机会,从后世的角度来看其实是有的,譬如说淮南三叛以及高平陵之变等等。
但问题出在“外结孙权”这一步。
其实,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跨有荆益”和“外结孙权”这两个计划具有内生冲突,从战略角度来看,很难同时达成。
对刘备一方而言,荆州作为一个前哨基地,不仅是北伐的重要支点,同时也能够随时进攻东吴,威逼东吴较难防守的长江中游地区,具有对东吴战略威慑的能力。
因此,只要刘备保有荆州一地,那么就可以对孙吴和曹魏两方同时占据战略主动,这对曹魏和孙吴两方来说,都是十分难受的。
反过来对于孙权而言,只要荆州还在关羽手上,那么自己的腹地就随时有被进攻的战略风险。对孙吴一方而言,荆州是其必争之地,只要荆州还在刘备收拾,孙权就会寝食难安。
这就是“内跨荆益”和“外结孙权”两个计划之间的内生矛盾。
为了保证自身安全,只要有机会,孙吴绝对不会让荆州继续留在关羽的手上。
当然,诸葛丞相敢于拿出这么一套方案来,自然是有其道理的。主要原因是具有曹魏这个他因。
用马哲来分析一下,对孙权而言,容忍刘备保有荆州和联盟破裂身死国灭之间,前者是次要矛盾,后者是主要矛盾。因此孙权必然会容忍刘备保有荆州。
但超离诸葛亮隆中对的情况是,在关羽威震华夏声名赫赫的时候。芒刺在背的不仅是曹操,还有孙权。对孙权而言,主要矛盾已经不是曹操的进攻,而是防备关羽的暴起发难。
因此,对抗曹操成了孙权第二考虑的问题,夺下荆州却成了孙权第一考虑的问题。
于是曹操和孙权心照不宣的联手,准备一起拿下关羽。
关羽的荆州兵团最为强盛的时候手中保有南郡、长沙、武陵、桂阳、零陵五郡,势力之盛,可见一斑。毕竟孙十万也只有六郡之地罢了。
如此强盛的关羽兵团,为何会在一战之中雪崩般的败亡,甚至迅速丢失荆南三郡呢?
建安十六年,刘备率军入川,留诸葛亮、关羽、张飞镇守荆州。随后,调遣诸葛亮、张飞入川,只留关羽独守荆州。之后的一段时间,荆州这里三方一直相安无事,只有嘴皮子上的来回交手和小股试探。
建安十九年,孙权按捺不住,出手试探荆州问题,吕蒙率军两万,一举夺下零陵,长沙,桂阳三郡,随后与关羽隔岸相望。
从孙吴占地停兵的这个举动来看,孙权是没有铁了心和关羽硬碰硬,一口气夺下荆州的决心的。而刘备这边不准备退让,率军东出益州,领兵五万,驰援关羽。
这个时候,北边的曹操乘机进攻汉中,客观上策应了孙权的进攻。孙刘两方随即议和,双方约定以湘江为界,分割荆州。
此时的孙刘联盟其实已经摇摇欲坠,仅剩一张遮羞布罢了。
安定是一时的,转折出现在建安二十四年,这一年南阳叛乱,关羽乘机大举北伐,战绩惊人,一时间威震华夏。
这个时候,对孙权而言局势已经发生了改变,其一是曹操受挫之下,难以保持对孙权的压制,魏吴矛盾得到缓和。
另外一方面,关羽挥师北上,荆州驻军减少,出手拿下荆州的可能性骤然大增。此外,一旦关羽的樊城前线得到解决,关羽腾出手来,刘备的荆州兵团对孙吴的威慑力又将大大增加。
综合考量之下,乘势谋夺荆州就成了孙吴的上上策。
之后的事情就显得广为人知,吕蒙和陆逊的双簧蒙蔽了关羽的提防之心。有心算无心之下,白衣渡江,轻取荆州。
值得一提的是,在关羽和刘备相继去世之后,孙权占据荆州。但蜀汉与孙吴的战局却保持了稳定,没有出现大规模的交火。
可见,在刘备一方失去荆州之后,蜀汉集团一方面失去战略上进攻的能力,另一方面失去了对孙吴腹地的威慑,孙权得到了对蜀国的战略安全需求,双方达成均衡,因此保持了始终相对和平的态势。
这也可以再一次证明,孙吴偷袭关羽是一个战略上的必然选择,兵力不足以同时面对曹魏和孙吴两方的关羽,走向败亡也是一个既定的结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