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是一种实物化的授权形式,代表了个人或组织的许可。在古代中国,官印更是职务的证明,权力的象征。
而皇帝的印章则被称为玺或者玉玺,更是代表了一种至高无上的权力。
传国玉玺最后一次出现(传国玉玺最后一次出现在什么时候)
历朝历代都有着自己的玉玺,除此之外还有一枚据说一脉相承,象征天命的玉玺,这就是传国玉玺。
作为传世国宝,具备经济与政治双重价值的传国玉玺自然受到无数人的垂涎和争夺,围绕着它到底发生了多少故事,而今它又身在何方?下面就带各位来回顾一下这件据说象征着天命的宝物的故事。
传国玉玺的传奇从它诞生之前便已经开始,它的前身是东周时期著名的宝物和氏璧。
据《韩非子》记载,春秋时期有个楚国人名叫卞和,一日他在楚山(即今天的荆山)中发现一块璞玉。卞和认为这是稀世珍宝,于是将其献给当时的楚国国君楚厉王。
所谓璞玉是外面包裹着石头的玉石,楚王这种非专业人士自然不会认得,于是他找了宫廷中的专家进行鉴宝,得出的结果是假。
于是卞和以欺诈罪入刑,被砍去了左脚。
不久楚厉王去世,楚武王即位,不甘心的卞和再度进攻献宝,武王再度找人鉴定——或许鉴宝之人就是上次的那位,总之鉴定结论依然为假。
于是卞和的右脚也没了。
虽然失去双脚,卞和为国献宝的诚心却没有失去。铁打的卞和,流水的楚王。很快楚武王也去世了,楚文王即位,卞和又打算前去献宝。
但两只脚都没了,再失败或许就要砍头了。这次卞和没有直接进宫,而是借助舆论的力量吸引楚王主动前来。
于是卞和抱着那块璞玉来到楚山之下开始放声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最后眼泪都流干了,眼中流出了血来。这种事情很快就传开了,惊动了楚文王,于是他命人召见了卞和。
楚文王问卞和:“天下被砍掉双脚的人很多,为什么只有你哭得这么惨呢?”
卞和说:“我不是因为失去双脚而哭,而是因为美玉被当成了石头,好人被当成了骗子而哭啊!”
楚文王受到了感动,这次他不请专家鉴定,而是命人直接将璞玉打磨。在磨掉了表面的石层之后,发现其中果然是一块稀世美玉,因而将其命名为“和氏璧”。
之后这块玉成为了楚国的宝物,在接下来的几百年里不见记载,接着不知因为何种原因从楚国流落到了赵国宫廷之中。
和氏璧的再度出现引起了秦昭王的兴趣,于是他提出用十五座城池换取玉壁,后来赵国派蔺相如出使,上演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完璧归赵”的故事。
虽然蔺相如成功将和氏璧带回了赵国,几十年后随着赵国的灭亡,这个宝物还是被秦国占有。
根据《史记正义》中所引用崔浩的说法,秦始皇在获得和氏璧后授命李斯将其磨制成了玉玺,用以代替周代象征天下权力的九鼎。
传说这枚玉玺背面刻有白玉螭虎钮,正面则用鸟篆文书写了八个字。关于这八个字的具体内容说法不一,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受命于天,既寿且康”和“受天之命,皇帝寿昌”三种说法。
从此,中华大地开始了持续两千余年的帝国制度,也开启了这枚玉印的辗转漂泊之旅。
秦朝在秦始皇死后便陷入混乱,逐渐走向崩溃。公元前207年,刚刚即位两年的秦二世被权臣赵高杀死,扶植子婴继任,去帝号称秦王。
继位的秦王子婴随后设计杀死了赵高,然后组织兵力抵抗已经攻入关中的刘邦,然而一切为时已晚。在防御失败,手上无兵无将之后,子婴只能无奈出降,献出了传国玉玺,宣告了秦帝国的灭亡。
几年后刘邦击败项羽称帝,传国玉玺便成为了汉王朝的皇权象征被皇帝掌握,直到西汉末年。
汉元帝在登基之初便将他的妃子王政君立为皇后,此后王政君又一路升级为太后、太皇太后,王家也成为了朝中重要的外戚势力。
在这些王氏族人中,以王政君的侄子王莽执政能力最为出色。他逐渐掌控朝政将皇帝架空,并在汉平帝死后先自称“假皇帝”,随后通过禅让登基建立新朝,使西汉灭亡。
王莽
王莽登基后派遣手下逼迫姑姑交出传国玉玺,这位西汉最后的太皇太后最终只得无奈地取出玉玺,并愤怒地将其丢在地上交给了王莽。
据说玉玺因此被摔断了一角,后来王莽命工匠用黄金镶在上面进行修复,这也是后世“金镶玉”这种做法的起始。
但王莽的新朝和秦朝一样昙花一现,很快被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推翻,王莽死于乱军之中,传国玉玺则被人带出长安,献给了绿林军拥立的更始帝刘玄。其后绿林军又被赤眉军击败,刘玄被杀,玉玺转而落入赤眉军所立的刘盆子之手。但刘盆子也非真命天子,最终投降了光武帝刘秀,自此传国玉玺回归汉朝正统掌握。
秦汉时期传国玉玺先后在六个政权中流传,但这却并非其命运最为坎坷的时刻。后面还有更加动荡、更加离奇和更加曲折的故事等待着它。
在度过了将近二百年的和平时光后,新的乱世降临到了这片土地之上。
东汉在董卓进京之后便已名存实亡。董卓立献帝并杀害少帝和其母何太后的做法激起了各地的反对,关东群雄组成联军讨伐董卓。联军中以长沙太守孙坚最为骁勇,他一路过斩华雄败吕布,甚至董卓亲自带兵也被其击溃。无奈之下董卓只得将洛阳城中的皇帝百官以及百姓强行迁到长安,并将洛阳付之一炬,传国玉玺也不知所踪。
其后孙坚攻入洛阳。根据《后汉书》、《吴书》以及《山阳公载记》当中的记载,孙坚在废墟中找到了传国玉玺并将其带回,但此事被他的领导袁术获悉,心怀不轨的袁术扣押了孙坚的妻子,迫使孙坚将玉玺交给了他。
在曹操迎接汉献帝进入许都的第二年,手握传国玉玺的袁术便迫不及待地称帝,国号仲家。以皇帝作为王牌的曹操自然不会允许这种公然的分裂,亲自率兵讨伐,致使袁术不断溃败,最终身死国灭。
袁术手下有名官员徐璆,本是汉献帝任命的廷尉,在上任途中被袁术强行劫持成为其属下。在袁术死后,徐璆便将传国玉玺偷出,将其带往许都交给皇帝,使传国玉玺又重新回到了汉天子的手中。
只可惜此时的天子能把握玉玺,却已把握不住天下了。曹操死后曹丕逼汉献帝禅位,并派出使者向自己的妹妹,汉献帝的皇后曹节索要传国玉玺。在派出几批使者后,曹节最终同当年的王政君一样将玉玺摔在了地上,同时哭着骂到:“老天是不会护佑你们的!”
曹节
于是传国玉玺又成为了曹魏皇室的正统象征。
老天似乎真的没有护佑曹魏,魏文帝曹丕和他的儿子魏明帝曹睿在位时间都非常短暂。曹睿死后,年幼的小皇帝很快被司马家族控制,最终司马家族利用曹魏消灭了割据的吴蜀,随即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便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建立晋朝,传国玉玺也就随之转手到了晋庭之中。
晋朝的建立宣告了纷乱的三国时代的结束,但另一场更加巨大的动乱却在其后蓄势待发。
司马炎开创的西晋国祚没有比他所篡夺的曹魏长多少。在他死后西晋便爆发了八王之乱,司马家族在内斗中同归于尽,内迁的胡人纷纷趁机建立政权。
匈奴人刘渊在左国城称王建立汉国,史称汉赵,不久之后称帝。刘渊死后,他的儿子刘聪弑兄夺位,率领军队攻破西晋都城洛阳,俘虏了晋怀帝,也获得了传国玉玺。
但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政权寿命更加短暂,汉赵很快被石勒建立的后赵所灭,玉玺再度易主。石勒死后养子石虎把控朝政,随后废皇帝自立为天王,并带着玉玺迁都邺城。石虎死后,他的儿子们为争夺王位大开杀戒,混乱之中石虎的养孙石闵将其余势力击败,灭后赵建立魏国,并改回本姓冉姓,史称冉魏,传国玉玺也随着政权的再度更迭而跟随新主。
冉闵上台后政策摇摆,先是屠杀胡人,随后又封其子为大单于并招降胡人军队以示安抚,失败的迁徙政策导致北方陷入混乱,致使其丧失民心,在随后的战争中被其余势力联合击败,最终死于前燕将领慕容恪之手。
冉闵死后前燕攻打冉魏都城邺城,将其重重围困。面对危局,邺城守将只能向东晋称臣求援。东晋濮阳太守戴施以交还传国玉玺作为出兵条件,在邺城被攻陷之前成功将其骗到手中送往建康,至此晋朝又得到了象征正统的玉玺。
东晋再其后又存续了六十余年,末代君主晋恭帝被迫将帝位禅让给宋武帝刘裕,东晋灭亡,中国进入了南北朝时代。
刘宋享国五十九年,被南齐取代;南齐立国仅二十三年后便宣告灭亡,其皇室的远亲萧衍建立了南梁,传国玉玺在不到百余年的时间里四易其主。
萧衍执政前期节俭爱民,十分勤政,使得南朝国力迅速恢复并增长。但他晚年沉溺于佛法和自我满足之中,致使政策多有失误,尤其轻易招降北齐叛将候景,其后又打算将其交还北齐,使得候景率兵进犯建康并将萧衍俘虏,最后将其活活饿死。
梁武帝
候景攻破建康后夺取了传国玉玺,后来候景兵败被杀,传国玉玺流落民间,辗转之后被北齐寻得,送回邺城,再度回归北方。
在刘宋取代东晋后的不久,北方的五胡十六国最终由北魏政权统一进入北朝时期。一个半世纪后北魏衰落,皇室被权臣控制,最终被权臣高欢和宇文泰分裂,成为东魏和西魏,二人死后,他们的后代也效仿曹丕和司马炎逼迫皇帝禅位,在东魏和西魏的基础上分别建立了北齐和北周。
传国玉玺落入北齐手中,却没带给北齐国运。执政方针的错误加上皇帝的荒淫暴虐致使北齐逐渐衰落,最终被北周所灭,玉玺又从此又跟随了宇文家族。
从曹魏开始,传国玉玺非但没有给持有者天命,反倒更像一个诅咒,每个持有它的王朝都会在不久之后覆灭,没有一个能够撑过百年。北周在二十年后就被杨坚所篡,隋朝建立重新统一南北,旋即又在三十八年之后被唐取代。而早在前一年隋炀帝被宇文化及等人杀害之后,传国玉玺便随着逃亡的萧皇后一起来到了漠北突厥之地。直到唐朝贞观年间,李靖出兵消灭东突厥,这枚传国玉玺才回到唐太宗李世民的手中。
传国玉玺此后在大唐安稳地度过了二百多年时光,随后又一波乱世到来。
唐朝末年,朱全忠废唐哀帝建立后梁,传国玺再度改姓;十六年后后梁被后唐所灭,传国玉玺又回归李姓,但此李姓乃是唐朝赐姓的沙陀人。
十四年后,后唐被后晋和契丹联合攻灭,传国玉玺随后唐末帝一起在大火中失踪。
此后有关玉玺的线索便被蒙上了一团迷雾,变得扑朔迷离。
后晋到北宋初年皇帝一直没有传国玉玺,只能自制些玉玺聊以自慰。直到宋哲宗绍圣年间,长安的官员向皇帝献上一颗玉玺,声称是治下咸阳县的农民寻得,宋哲宗经多位大学士考证鉴定为真。
宋哲宗去世后由于没有子嗣,由其弟端王赵佶即皇帝位,是为宋徽宗。徽宗末年金兵大举进犯,赵佶在惊慌中退位自称太上皇,不久进军攻入开封,宋徽宗和儿子宋钦宗一起成为俘虏,北宋灭亡,传国玉玺再度失踪。
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后,史料中曾有出现传国玉玺的记录,称其藏于大内之中,随后在明军攻入北京之后被元朝皇室携带远逃漠北,致使明朝建国之初没能获得玉玺,成为朱元璋的一大遗憾。
明朝弘治年间,陕西巡抚献上一方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玉玺,但有臣下上奏认为君王治理天下应该凭德而不凭玺,请求皇帝不用此玺,明孝宗认可其意见,将其封藏。
明朝崇祯年间,后金将领多尔衮出兵蒙古察哈尔部并将其剿灭,获得元朝遗留的传国玉玺,皇太极据此称帝。
时间转眼来到近代。公元1912年袁世凯逼末代皇帝溥仪退位,清朝灭亡,但皇帝仍旧和传国玉玺一起居住在紫禁城中。直到1924年,冯玉祥将其逐出故宫,而传国玉玺也在此时失踪,从此再无下落。
传国玉玺的去向成为了谜团,时至今日无人破解。但可以肯定的是,民国时期失踪的那枚所谓玉玺并不是真正的传国玺。
其实五代之后有关玉玺的记载都是存疑的。宋哲宗寻得玉玺很可能是朝中政治斗争策划的一场戏剧。因为当时朝野之中便不乏质疑之声,而其后的宋徽宗也不认可这枚玉玺,他一连刻了十枚玉玺,很可能是试图鱼目混珠,让人淡忘这枚玉玺。
而明朝发现的所谓玉玺也可能是皇帝为了宣扬正统而导演的戏剧,先是让人找到所谓玉玺,然后再由大臣表态“人君治天下以德不以玺”,接着将其深藏。一方面宣示了自己天命所归,另一方面也让世人无法窥探其真伪。
至于皇太极找到的那枚玉玺则更为虚假。首先元朝编纂的辽史中明确记载传国玉玺失踪,其次清朝记录这枚玉玺上所刻文字是“制诰之宝”,与记载不符。此时已经被喜好考据的乾隆皇帝亲自证伪。
乾隆
那么真正的传国玉玺去向何方了呢?
其实在元朝编纂的《辽史》中有如下的记载:“传国宝,秦始皇作,用蓝玉,螭纽,六面,其正面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鱼鸟篆,子婴以上汉高祖。王莽篡汉,平皇后投玺殿阶,螭角微玷。献帝失之,孙坚得于井中,传至孙权,以归于魏。魏文帝隶刻肩际曰“大魏受汉传国之宝”。唐更名“受命宝”。晋亡归辽。自三国以来,僣伪诸国往往模拟私制,历代府库所藏不一,莫辨真伪。圣宗开泰十年,驰驿取石晋所上玉玺于中京。兴宗重熙七年,以《有传国宝者为正统赋》试进士。天祚保大二年,遗传国玺于桑干河。”
可以印证这种说法的是,辽圣宗耶律隆绪曾经写下的《传国玺诗》:
一时制美玉,千载助兴王。
中原既失鹿,此宝归北方。
子孙宜慎守,世业当永昌。
由此看来,这枚玉玺极有可能是来到了辽朝,并在辽朝末年被逃亡的天祚帝遗失。
另外还有一种记载,据说传国玉玺曾经出现在元大都的集市上被人叫卖,被当时的权相伯颜购得。如果此条记录属实的话,那么传国玺很可能遭遇了不测——因为伯颜曾经将其收缴的各种玉印通通磨平,分发给大臣们刻制自己的图章。
总之这枚充满传奇的印章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虽然如今找到它的希望已经十分渺茫,但我还是希望有朝一日它可以重现世间,将它的秘密向世人展现,让人们知道它所经历的这几千年沧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