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至正十六年(1356)三月,朱元璋攻下集庆,改集庆为应天府。时任农民起义军名义上的领袖小明王韩林儿获报后,升朱元璋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至正十九年,朱元璋控制了江左、浙右等地,小明王升朱元璋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相”。
“平章”、“丞相”是个什么官制呢?这一时期,农民起义尚未建立统一的政权,因此也没有形成新的官职,所以朱元璋的这两个官职仍是元朝的官。
元代的“平章”、“丞相”比较多也比较乱,京城的中书省最高长官为丞相,副相为平章。而地方上所设的“行中书省”,其长官也是丞相、平章。所以要搞清楚这两个名称,必须要了解元代的行省制度。
中书省相当于什么部门(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别负责什么)
“行省”一词最早出现于金代,但那时还不是一个正式的行政单位。元至元年间,才在各地制行中书省,后逐渐成为固定的地方行政机构。
元朝在全国共设10个行省,即:岭北行省、辽阳行省、河南江北行省、陕西行省、四川行省、甘肃行省、云南行省、江浙行省、江西行省、湖广行省。而山东、山西、河北和内蒙古等地则称为“腹里”,由中书省直辖。
行省的机构组织可以分为长贰正官、左右司,及其他属官。《元史·百官志》记载:“行中书省,凡十,每省丞相一员,从一品;平章二员,从一品;左右丞各一员,正二品;参知政事二员,从二品,甘肃、岭北二省各减一员。”由于丞相与平章都是从一品,容易产生混淆,所以重点来将这两个职务。
1、丞相
元行省置左丞相(中书省相头衔,临时派出者除外),始于至元二十二年(1285),当时的江淮行省忙兀台升任江浙行省左丞相。此后,阔阔你敦、阿里海牙、铁木迭儿等相继担任辽阳、湖广、云南等行省左丞相。到了至大三年(1310),全国十个行省中设丞相的行省多达八个。
仁宗初年,行省丞相的人数设置趋于严格,除了河南江北、江浙两个行省外,其他行省不设丞相,只有平章二员。此后多数时期内设丞相的行省仅有两三个。
行省左丞相为从一品,比中书省左丞相低一级,而与行省平章同级。丞相的长官身份十分显赫,节制辖区内的一切军政事务。此外,丞相的长官之尊,主要还体现在对行省唯一符印的直接掌管上。
从至元十九年(1282)起,各行省改为“止用印一”,其余印章均被朝廷回收弃用。至正二十四年(1364),张士诚的弟弟张士信向江浙行省左丞相达识帖木儿逼取所掌符印,而代为左丞相。这也说明元末行省之印仍由左丞相掌管,仍然是行省长官权柄的象征。
另,武宗朝岭北、河南等少数行省还同时设立两名丞相任职。不过两个丞相分工不同,一个负责军事,一个负责民政,有时也分左、右丞相。但这种情况不多见,仅是个例。
2、平章政事
行省丞相之下,为平章政事,一般设两员,级别也是从一品。在不设丞相的行省,两名平章都是行省长官,其中一名为首席平章。此首席平章还享有一个特权“为头儿的一个放鹰”。
至元二十五年(1288),湖广行省左丞相阿里海牙去世后,朝廷取消了左丞相一职,以秃满、要束木两人任湖广行省平章,省内一切政务并听二平章节制。
原本这两个平章权力是一样的,没有从属之分。但由于要束木为人专横,每逢元旦,先召百官于其家受贺,然后赴省署望阙向皇帝贺新岁。由此可见,在不设左丞相的行省,平章并不亚于左丞相。
然而,行省丞相在位时,平章随即失去了长官的地位,降为丞相的佐贰。比如武宗朝时,江浙行省丞相答失蛮竟然当众殴打平章孛兰奚,结果受到御史台的弹劾,但最终朝廷只是“遣使诘问”,未作严肃处罚。这也表明行省丞相与平章之间有着一定的尊卑之别。
回过头来再讲朱元璋,当时正处元末乱世,农民起义军与元军大战。小明王韩林儿被视为名义上的“王”,所以他依元制封朱元璋为平章、丞相,也是情理之中。不过朱元璋野心大,不久之后便封为了吴国公,到了明朝开国前一年,他已经是吴王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