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专题 > 竹石的作者郑燮的资料(郑燮的资料简介)

竹石的作者郑燮的资料(郑燮的资料简介)

竹石的作者郑燮的资料(郑燮的资料简介)日前淘到一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的《郑板桥书法集》汇集本,似楷非楷、似隶非隶、楷隶结合甚合我意趣,遂翻查资料,为板桥的六分半书作解一番。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生在康熙三十二年(1693),死在乾隆三十年(1765),活了七

日前淘到一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的《郑板桥书法集》汇集本,似楷非楷、似隶非隶、楷隶结合甚合我意趣,遂翻查资料,为板桥的六分半书作解一番。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生在康熙三十二年(1693),死在乾隆三十年(1765),活了七十二岁。他自称“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康雍乾三代,他全活到了。

从康熙到乾隆,既称“盛世”,在总体上自然呈现大气象。但在书法上,发展到康雍乾,同以往比起来,却一点也不盛世,不但不盛世,还显得有点式微。式微的原因,首先不怪别人,当怪皇帝老儿。

竹石的作者郑燮的资料(郑燮的资料简介)

竹石的作者郑燮的资料(郑燮的资料简介)

此话怎讲?得先看看有清一代的书法总体情况。

大致而言,清代的书法可分为两期:从满清入关开始,历经顺治、康熙,到乾隆,为第一期,就是崇尚历代法帖的时期。

而从嘉庆、道光开始,历经咸丰、同治,直到光绪年间,由于金石学、文字学盛行,知识分子极热衷于古文物的访求与搜集,加上在外来列强的冲击下,开矿、筑路、办厂等大型工程兴建,各种古碑、钟鼎、器皿,也陆续出土流传,影响所及,书法也进入第二期:碑学时期。

学书不再一味照着法帖,而另有蹊径,就是从古碑直接入手。

康雍乾三代,即为“帖学”兴旺期。之所以兴旺,有两层直接原因。

第一层原因,先是康熙酷爱明朝董其昌的字,因为董字有一种淡雅平和的风韵,康熙就说了句“如微云卷舒,清风飘拂,尤得天然之趣”(《跋董其昌墨迹后》),于是明末本已风行的董字,这时又身价翻几番。

后来乾隆做皇帝,天下太平,乾隆生性倜傥,极喜元朝赵孟頫字体的丰润流媚,于是赵字风靡天下,全国都照着法帖学赵字。

第二层原因是,康熙时,100卷的历代书画记录评论总汇《佩文斋书画谱》问世,后来乾隆又主持编印了32卷的大型古代法帖集成——《三希堂法帖》。

这两部煌煌巨著,尤其是《三希堂》,由于摩刻拓印精良,成为后学的珍宝,陡然推动了帖学的兴旺,但与此同时,也豢养了一种普遍书写风格,叫“馆阁体”,即讲究“乌(黑)、光(亮)、正(齐)”的书体。

这样一来,从清初至清中期的百十年间,步董其昌后尘也好,寻赵孟頫蹊径也好,上自皇帝老儿、衮衮诸公,下至莘莘学子,都逃不开在“乌、光、正”的馆阁里打转转。

在这种馆阁挂帅的局面下,流弊所致,自然千人一面、万人一字,其间虽然产生过“浓墨宰相”刘镛,产生过“淡墨探花”王文治,产生过“乾嘉四家”,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总打不开百家争鸣的大气魄。

局面到了“扬州八怪”的领头羊郑板桥手里,开始邪门儿。

郑板桥早年也受馆阁体影响,书学欧体(唐朝欧阳询),写得秀丽工整,但颇显拘谨,他自己也说:“蝇头小楷太匀停,长恐工书损性灵。”

于是在四十岁中了进士以后,他再也不写这种没有个性的字了,他开始对自己的字来一番“破格”。他取意汉魏,刻意搜求古碑断碣。又楷书临习《瘗鹤铭》,行书效法苏东坡、黄庭坚,草书追踪张旭、怀素,并且加入画兰竹的笔意,使他的字别有一股画境。

例如他写“竹”字,最末一笔赫然就是一根细竹。在兼学碑帖的前提下,在馆阁体风行的情况下,郑板桥独创了一种书体,因为这种书体主要是八分书(即隶书)笔法,但掺杂了篆书、行书、草书、楷书,所以他自己戏称为“六份半书”。

又由于他的字,在布局上大大小小、斜斜正正、疏疏密密、浓浓淡淡、枯枯润润,虽肆意穿插,却浑然天成,故人又称“乱石铺街体”。当然,后世更多以人称字,直呼为“板桥体”。

对于郑板桥的“六分半书”,后人有褒有贬。清代袁枚说“板桥书法野狐禅也”,讥讽他是“乱爬蛇蚓,不足妃稀”。康有为也说:“乾隆之世,已厌旧学。冬心(按:即金农,也是“扬州八怪”之一)、板桥参用隶笔,然失则怪,此欲变而不知变者。”

而当代书法家徐邦达,则视“六分半书”为中国古代书画的传世之宝(《古书画伪论考辨续编》),启功老人更在《论书绝句》里盛赞他:“坦白胸襟品最高,神寒骨重墨萧寥。朱文印小人千古,二百年前旧板桥。”

但在我看来,评郑板桥的字,不论说好道坏,都不能离开郑板桥其人。离开其人而单论其字,则难免失之偏颇,沦为愚人之见矣。

据郑板桥自述,他之所以要破格,有两个动机:一是鄙视赵孟頫的“滑熟”,二是要冲破“石刻、木刻千翻万变,遗意荡然”的“恶道”。

而破格的目的,就是“以惊来学”——吓人们一跳,好叫你们不要老窝在一个圈子里,活活闷死(《跋破格书〈兰亭序〉》)。

因此这种板桥新体,在皇帝独尊赵字、刻帖泛滥的“时尚”面前,无疑起到了棒喝的作用,令人为之耳目一新,也给当时千人一面的书法,注入了鲜活的激素。

郑板桥做官时,因为不满于黑暗吏治,公然辞职不干于先;而在书法上,郑板桥因为不满于万马齐喑的流风,以一介书生公然挑战世俗,又公然不甘于后。

这种气魄,这种胆识,在今天看来,实在太叫人折服,实在同他的人格太吻合了,虽然同他的画比起来,郑板桥的字似乎还可上升到一个更高境界。

想到这里,我点起一根烟,掩卷深思,终于神游八极之外:世之亟待破格者,岂独书法哉?

上一篇: 探寻保安族的民风民俗(保安族的民风民俗简介)
下一篇: 皇甫惟明(皇甫惟明机智勇敢)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