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专题 > 中国四大名医是哪四个(中国四大名医院)

中国四大名医是哪四个(中国四大名医院)

中国四大名医是哪四个(中国四大名医院)张仲景与董奉、华佗被并称为“建安三神医”。与扁鹄、华佗、李时珍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名医。张仲景是两汉医经、经方二派的集大成者,他使用的方剂很多是来自经方派而六经辨证的手法,则是来自《黄帝内经》此外,更加上他个人的心得与经验。将伤寒与杂病共论,汤液与针灸并用

张仲景与董奉、华佗被并称为“建安三神医”。与扁鹄、华佗、李时珍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名医。

张仲景是两汉医经、经方二派的集大成者,他使用的方剂很多是来自经方派;而六经辨证的手法,则是来自《黄帝内经》;此外,更加上他个人的心得与经验。将伤寒与杂病共论,汤液与针灸并用,打破了《素问热论》中六经只辨伤寒的局限性,因此,无论伤寒、杂病和它们互相挟杂的复杂问题,都能用六经辨证方法概括而无遗。称仲景为医中之圣,伤寒论为中医之魂,实不为过。

中国四大名医是哪四个(中国四大名医院)

中国四大名医是哪四个(中国四大名医院)

张仲景的著作在中医领域内影响深远,远自晋朝王叔和,唐朝孙思邈,下至金元四大家,清朝叶天士、吴鞠通,无不是由钻研仲景学之后,オ能卓然成家。历代注解伤寒论者,不下数十家,各有见解,这也推动了中医思想的不断进步。至明清时,伤寒论中的方剂,被尊为“经方”,影响远至朝鲜、日本。

扁鹊(约前407年一约前310年),原姓秦(姬姓秦氏,秦朝以前,姓氏分离,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名越人,一名,号卢医、扁鹊,中国战国时代医师。约生于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407年)前后,卒于周赧王五年(公元前310年)。传说中东周战国时期姜齐勃海郡莫州(今河北省任丘市鄭州镇)人。与华佗、张仲景、李时珍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名医。

其实“扁鹊”是他的绰号。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云:“《黄帝八十一难序》云:“秦越人与轩辕时扁鹊相类,仍号之为扁鹊。又家于卢国,因命之曰卢医也。”《史记·扁鹊列传》云:“(秦越人)为医或在齐,或在赵,在赵者名扁鹊。”据此,“扁鹊”仅为秦越人在赵地行医之名。又因秦越人曾在卢国(国都在今湖北省襄阳市西南,公元前613年被楚国吞并;一说齐国卢邑,即今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行医,人称“卢医”。

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中医学之先河。据《汉书·艺文志》载,扁鹊有著作《内经》和《外经》,均佚。相传《难经》亦为扁鹄所著。学界一说扁鹊乃古代良医的称号,非特定一人。

华佗(145年一208年),字元化,幼名,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东汉末年的方士医师,其事迹见于《后汉书·方术列传下》《三国志?方技传》及《华佗别传》。华佗与董奉、张仲景被并称为“建安三神医”。与扁鹊、张仲景、李时珍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名医。

金元四大家或称金元四家,是指中国古代金元时期的四大医学流派。即刘完素的火热说、张从正的攻邪说、李东垣的脾胃说和朱震亨的养阴说。

宋金元时期是中医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称为“新学筆兴”。这一时期由于长期的战乱,人民生活贫苦,疾病流行,奠定了产生金元四大家的社会基础。由于实践的丰富,不少医家深入研究古代的医学经典,结合各自的临床经验,自成说,来解释前人的理论,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刘主寒凉,张主攻下(汗、吐、下三法),李主补土(补脾),朱主养阴,大大丰富了中医理论。

金元四大家的学说标志着中医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而且对后来的中医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李时珍(明武宗正德13年一明神宗万历21年,即1518年7月3日-1593年),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人,生于蕲州,亦卒于蕲州。曾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自1565年起,李时珍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他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此外,他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

李时珍是中国明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医学家、药学家和博物学家之一。其所著的《本草纲目》是本草学集大成的著作,对后世的医学和博物学硏究影响深远,本人亦被后世尊为“药圣”又与扁鹊、华佗、张仲景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名医。1982年,李时珍陵园(李时珍墓)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董奉(220年一280年),又名董平,字君异号拔墘,又号杏林,侯官县董墘村(今福建省长乐市古槐镇青山村)人。东汉末年及三国时代著名医师,与华佗、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医术记载较少。董奉家乡长乐市有董奉山;山上有“汉董奉炼丹处”古迹,山下建有“杏林始徂董奉草堂”。

董奉生前、殁后均有许多灵妙的事迹,如治愈交州刺史士燮,拯救豫章百姓等,被江西、福建等地民众尊为医神,奉祀香火。晋怀帝封为“碧虚上监太乙真人”,宋徽宗加封为“升元真君”,尊称为“闾山大法院监雷法主碧虚升元杏林救生真君”,其庙多称为“救生堂”。道教闾山有许徐吴董四法主之说,即许逊、徐甲、吴猛、董奉四真人

孙思邈(541年或581年一682年,存在争议,详见正文“年龄争议”目录),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西魏大统七年(541年),孙思邈出生于ー个贫穷农民的家庭。他从小就聪明过人,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老庄学说,隋开皇元年(581年),见国事多端,孙思邈隐居陕西终南山中,并渐漸获得了很高的声名。

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王叔和(210年?一258年?),名熙,西晋高平人。个性沉静,博通经方,早年随族南下判襄投奔王粲,与名医张仲景弟子卫汛要好,晋武帝时为太医令。晚年寓居麻城。

王叔和在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贡献有两项:第是整理编辑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并重新编次成书。第二是撰写中国医学文献中第一部专门讲求脉法的著作一《脉经》。

现代学者如刘渡舟认为王叔和可能是张仲景的弟子《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为东汉未年的张仲景,该书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疑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原书失散后,经王叔和等人收集整理校勘,分编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伤寒论》共10卷,专门论述伤寒类急性传染病。《金匮要略)》又称《金匮要略方论》,为原《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共三卷。

《针灸甲乙经》,全名《黄帝三部鍼灸甲乙经》,是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专书,(公元256-282年)晋皇甫谧(士安)编辑整理《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所编著而成。全书共十二卷。其内容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即基础理论和临床治疗。第一卷到第六卷是论述基础理论的。第一卷论述中医基础理论,来源为《内经》和《难经》。第二卷论述经络理论,来源于《内经》和《难经》。第三卷论述腧穴理论,来源于《明堂孔穴》,其理论主要包括腧穴名称、定位、归经、交会及刺灸禁忌等。所论述腧穴共349个,包括了正中线上单穴49个和两侧双穴300个。其腧穴编排体例也是按照身体的部位判分,头面部、躯干分区编排,而四肢则是分经编排,为后世学习经络作为参考。书中还补充了手少阴经穴和三阴交作为交会穴。在穴位治疗方面,书中提到了水沟治疗癫疾、列缺治疗表证等,对后世的针灸发展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第四卷论述脉诊的内容,来源于《内经》。第五卷论述针道,来源于《内经》和《明堂孔穴》中的刺激禁忌部分。第六卷是论述病机,来源于《内经》。从第七卷开始直到第十二卷都是论述临床治疗的病机和主治,治疗病机来源于《内经》,主治来源于《明堂孔穴》。

本书使灸理论系统化,理论详实,内容实用,可操作性强,为针灸学的经典文献。后世医家均视《甲乙经》为针灸经典,并在此基础上继承和发展。

因为它辑选了《黄帝内经》的部分原文,所以可以视作《内经》最早分类辑本,对于内经研究方面,有重要的地位,可供校订《内经》参考。同时本书也保留了最早的孔穴专书一一《明堂孔穴》的原文,为研究和还原《明堂》提供了可信的文献依据,这是本书的最大价值,也是作者皇甫谧对于针灸的最大贡献。其文献学价值可见斑。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黄帝(约公元前2717年一公元前2599年)远古时期中国神话人物,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为《史记》中的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神话传说其父亲少典为有熊国君,黄帝本姓公孙,因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长居姬水,后改姬姓,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又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中国历代皇帝多为黄帝设庙祭陵等来取得象征的统治正当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性人物,被称为中华民族的祖先。

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

黄帝和炎帝并列的说法例如炎黄后裔、炎黄子孙也成为了汉人以至清朝以后全体中国人自称的说法之一。但从人类学的社会演进观点的推测,炎帝实为苗人的先祖,神话中的炎帝及黄帝可能为远古部落联盟共主。根据《山海经》,炎帝在阪泉之战败给黄帝而后蚩尤纠集炎帝的部属再于涿鹿之战败给黄帝。

岐伯,中国上古时期著名的医学家,道家名人精于医术脉理,名震一时,后世尊称为“华夏中医始祖”“医圣”。由于年代过于久远,关于他的籍贯说法不ー。

今传《素问》基本上是黄帝询问,岐伯作答,以阐述医学理论,显示了岐伯高深的医学造诣。中国传统医学素称“岐黄”,或谓“岐黄之术”,岐伯当属首要地位。

《汤液经法》,汉代中医著作,相传作者为伊尹,在唐代之后失传。

《汉书》《艺文志〉中记载此书,并归于经方派。内容主要是以方剂为主,根据学者考据《伤寒论》中许多方剂都源出此书。《脉经》《辅行诀》及《千金翼方》中也引用了本书许多条文,可惜此书在唐代之后失传,使得历代医家皆忽略了本书的重要性。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杨绍伊先生以王叔和《脉经》和孙思逸《千金翼方》为本,校勘考订重建出《汤液经》一书。

伊尹,名挚,(前1649年一前1549年?),出生于有莘国空桑涧,因为其母亲为侁民,在伊水住居,以伊为氏。伊尹为中国商朝初年著名丞相政治家,是中华厨祖,尹是右相之意。他本是有莘氏的陪嫁奴隶。他陪嫁到商汤那里,为商汤厨师。伊尹有远大抱负,不甘作奴隶,于是利用向商汤进食机会向商汤分析天下形势。商汤很欣赏他,便取消了伊尹奴隶身份,并提拔他为宰相。前1600年,他辅助商汤灭夏朝,商朝建立。他任丞相期间,整顿吏治,洞察民情,使商朝初年经济比较繁荣,政治比较清明。

太甲即位时昏庸无能,伊尹软硬皆施,把太甲流放到桐地(今河北临漳),建官居住,达三年之久。伊尹自行摄政管治国家。直到太甲后悔了才迎回太甲,复辟执政,使太甲变成了一位圣君伊尹历事商朝商汤、外丙、仲王、太甲、沃丁五代五十余年,为商朝立下汗马功劳。沃丁八年(前1549年),伊尹病逝,终年100岁。沃丁以天子之礼把伊尹安葬在商汤陵寝旁,以表彰他对商朝做出的伟大贡献。

上一篇: 长孙顺德和长孙无忌是什么关系(长孙顺德的结局)
下一篇: 滕王阁在哪个城市哪个省哪个县(滕王阁序中的滕王阁是在哪个省)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